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人本主义心理学与道家思想的人格理论有很多相似相通之处.如人本主义与道家思想最根本的契合点在于对人的主体价值的关注;两者的基础都在于人格的整体性;二者同样表现的自然主义倾向;二者都认同人格潜力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余炯枚 《国际公关》2023,(1):149-151
中西方文化历史悠久,其文化差异是影响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中西方新媒体艺术在审美理念、表现手法、艺术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本文从中西方新媒体艺术发展历程和特点入手,从历史传承、现实表现、艺术手法、审美理念等方面深入探讨中西方新媒体艺术的异同。分析结果表明:西方新媒体艺术在继承中国传统艺术精髓上具有优势;东方新媒体艺术则具有其独特性。新媒体艺术中的“新”与“旧”两种概念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相对包容性;但在具体表现形式上,“旧”比“新”更加丰富和多变;西方新媒体艺术注重审美表现形式,而传统书法、绘画更多呈现出形式和内容上的独特性与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在中西方传统教育发展观中,中国重“情”的交融,西方重个性的张扬和主体意识的激发。而当代中西方教育发展观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则是,中国由于多种原因,特别是十年“文革”的深远影响,造成情感优势因素在教育中的缺失,及对当代所需求的个性化教育和主体意识激发的理解有待进一步地准确和升华;西方是高度发达的科技与西方文明条件下对其片面使用所产生的矛盾和长期以来片面主体性的膨胀,导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和失衡,由此引发西方教育家们对情商(EQ)的探寻与呼唤。因此,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的发展在于,建构以“情”为根基的主体发展观。在这一过程中,应以历史的厚重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架起桥梁;以辩证思维的睿智寻求中西方的优势互补;以关乎民族危亡的高度选拔、培育、训练教师。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是新时期我国马克思哲学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学术界关于这方面的探讨,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两个问题的认识。一是在何种意义上肯定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二是关于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与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关系。多数学者从泛指的意义上承认马克思具有人本主义思想,至于能否用“人本主义”指称马克思的哲学,却意见不一。同时,多数学者也从哲学发展的视角既肯定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与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联系,也指出两者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5.
苏格拉底与孔子——中西古典哲学人物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与苏格拉底分别是中西方古典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两人皆以人生伦理为其思想主题,故而一向被称之为中西方人本主义的思想始祖,但两人的性格、生活方式的不同,造成了他们在思想的具体风貌及实践方式上的差异。对二者进行比较,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因而意义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中西方交际用语中的差异现象,从文化背景的角度分析了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宗法观念较强,强调人的社会地位,而西方社会风气推崇“强者”、“英雄”。理解中西方交际用语的差异及其文化背景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交际的和谐性。  相似文献   

7.
中学阶段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成熟的时期,中学历史教育在对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时,要注入人本教育,使学生“立人”,通过人本主义教育培养出更多具有独立人格和思想的人。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关于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概念,传统的观点是“龚、林、魏”说。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把洋务派涵纳其中,限定以抵御侵略和学习西方为两条标准。认为它的产生具有历史正当性,并提出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习语作为一种蕴含深厚文化内涵的短小精悍的语言为中西方人民所钟爱,然而这些丰富多彩的习语是中西方人民在长期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有其浓厚的民族和历史色彩。本文从中西方习语的形成背景,即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上着手,同时介绍一些习语翻译的方法,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正确地认识中西方两种习语的差异,从而能准确地理解与使用习语。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的口号正在中国广泛流行。“以人为本”之“本”是多义的。一指哲学上的“本体”,二指价值论上的“本位”,三指管理学上的“本质”,而其每一方面,又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理解,这就导致诸多的歧见。文章对此作了哲学分析,评论了来自西方的各种人本主义思想,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观念。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和以此为基础的人学观,致力于生产力的解放、发展和中国人民共同富裕要求的实现,与此同时,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的自由、民主和一切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1.
仁爱思想是先秦儒家及伊斯兰伦理文化的核心与基础。儒家提倡亲亲为仁,克己为仁,施行仁政。伊斯兰倡导敬爱安拉,仁爱互助,平等博爱,关爱自身。儒家之仁与伊斯兰之爱既有一定的相似性,也具有区别。二者相互融合,能够协调人际关系,促进家庭和睦与稳定,增强民族团结和凝聚力,形成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名著,<学记>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文内容,自始至终充满着对人的关注,对人、教育与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本文通过对<学记>中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的综合分析,透视了<学记>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揭示了<学记>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3.
詹姆斯·乔伊斯的《都柏林人》和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虽然背景不同,但都体现了作家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人文关怀。《阿拉比》中的少年在孤独中顿悟,顿悟后却又陷入《纸团》中医生的孤独,现代人似乎逃脱不了孤独的命运。作为有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的现代作家,作者在作品中探索了人类的生存状态,并对人类的命运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4.
警察高等教育的公安院校是学生走向警察职业生涯的最后一个阶段的集中学习,作为公安院校的英语教师,应树立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适应公安院校实际及社会对人民警察的要求,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英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契合处找着力点,既要训练学生掌握英语工具,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的认知和体验,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是近代极具贡献的教育家,他的职业教育思想主要表现为,注重职业教育的实用性、人本性、平等性、社 会性、人文性、趣味性和师资培养。这些思想对当今的职业教育发展仍然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论增强人文环境建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文环境建设是人全面发展的前提性条件,重视人文环境建设是我国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但在目前颇为热烈的人文环境建设的讨论中存在着两个根本性缺陷:一是过于狭窄的文化观,因而不能观照人文环境建设的客观实践的整体;二是公式化、概念化、标签化、简单化问题,因而不能体现人文环境建设的人文本质。认为要实现人文环境建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就必须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在党的理论创新过程中的里程碑意义,自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大人文环境观;必须加强人文环境建设人学理论和方法论依据的研究,着眼建设和谐社会,确立科学的构建原则。  相似文献   

17.
在加缪的写作中 ,“荒谬”和“反抗”是一对中心概念。前者概括了他对人在世界、存在面前无能为力的清明意识 ,是对西方文艺复兴以来人的自信观念的一种解构 ;后者表明了面对如此存在的人应该具备的人生态度 ,即西西弗斯的方式 ,又是对传统人文思想中关于人的尊严、人性道德追求的一种重构和现代阐释。在现代虚无主义的浪潮中 ,加缪的思考是对价值人生的一种坚守 ,同时也是对 2 0世纪人类精神文化资源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人性思想,对今天的企业管理者正确地把握人性,采取恰当的管理方法不乏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五六十年代,人道主义被视为"资产阶级思想"、"修正主义的理论",备受防范、压制和批判。"十七年文学"中对人道主义的批判,于50年代初拉开帷幕,其中以批判《关连长》和《洼地上的"战役"》最具代表性。1956年至1957年上半年短暂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后,反资产阶级思想的斗争不断升级,与此相呼应,文艺界于1957年、1960年、1964年先后针对"人性论"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讨伐,至"文化大革命",人道主义终于被彻底断送。  相似文献   

20.
从大约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绘画中的印象派反思了“眼的所见”与“脑的所知”之间的异同;狭义相对论则反思了“眼可观察的相对时空”与“脑抽象出来的绝对时空”之间的关系.它们都是对可观察的“所见”与抽象的“所知”之间关系的古典形式(概念)的最后探索,同时又都是通向现代形式(概念)最早的启蒙者.在科学、艺术这二大文化中出现的这两种探索,可以看成是对“人”这一认识主体在认识论中作用的哲学探索的巨大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