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左传》中的女性形象向来备受关注,就其形象研究著文甚多:或把她们分成妇女的若干类型;或探讨她们的历史命运;或分析她们不同于一般女性的才能、智慧等等。但这些研究大多倾向于以性别视角为出发点,在潜在的男女二元对立的传统视域之内,以女性特征为大前提,研究她们在共性中的特性。本文试从这些女性形象所生成的历史环境出发,探讨她们作为一个与男性同等的社会人在士阶层兴起并登上历史舞台之际所受到的士风潮流的影响,重温她们在深闺宫墙之内感受到的士人气质的巨大冲击。  相似文献   

2.
严歌苓以西方价值观重新看待中国的革命史,在复杂多变的时代中塑造出富有人性深度的女性形象,她们是在沧桑、厚重的历史中卑微而顽强地生活的一群。严歌苓作品中的女性忍受着命运的残酷作弄,表现出女性生存的艰难和身份的卑微。但女性的卑微并不表明她们是生活的弱者,严歌苓同时也写出了女性在巨大的生存困境下表现出的坚忍与顽强。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喜剧中出现了许多聪明智慧的女性形象,她们敢于为争取自由、人权及社会尊重而斗争,具有反叛性。但由于历史及社会的局限性,莎翁在喜剧结尾处将女性塑造成了与社会传统习俗更为相符的形象。  相似文献   

4.
唐末五代将帅身后的女性,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虽然她们人数不算众多,但是由于她们与将帅生活贴近,因而对将帅、对历史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为了谋求政治、军事利益,将帅们在多方面利用了他们身后的女性。受时代的影响,这些女性虽然也有过荣华与安逸,但她们的人生结局却大多不幸。透过唐末五代将帅身后女性的生存状态,可以窥见封建时代妇女的地位及其命运。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地位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莎士比亚喜剧中出现了许多聪明智慧的女性形象,她们敢于为争取自由、人权及社会尊重而斗争,具有反叛性.但由于历史及社会的局限性,莎翁在喜剧结尾处将女性塑造成了与社会传统习俗更为相符的形象.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在母系社会中女性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随着历史的发展,女性卑下的社会地位成为定局。在唐代营造的相对宽松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加之宋代市民文学的繁荣,以及理学的尚未成形,宋代的女性意识逐渐觉醒,但程度和范围非常有限。宋词中对女性慵懒、典雅形象的描写,是男性审美视角的外在表现,她们的意识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但身体继续以“被革命”的状态存在着。她们是男性审美视角下扭曲变形的身体,在裹脚、道德枷锁的重压下痛苦地敬延残喘着。尽管不少宋代女性作家在意识觉醒后向外张望,但她们也不能摆脱那种被赏玩、奴役的命运。  相似文献   

7.
<飘>和<一千英亩>虽然在创作上相差了55年,但时空距离并不影响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作家对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人类一些共性的感觉.玛格丽特·米切尔和简·斯迈利用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敏锐分别捕捉了一位特定历史时期的女性人物,塑造了两位生动的女性形象,她们在各自的作品中从正反两方面揭示出了女性在困境中的觉醒与奋起以及她们与自然不可分割的联系,体现了作者的生态女权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8.
在新时期的文学中,王安忆、铁凝的几乎同时推出的性爱小说,首次将女性意识由过去的搭载在启蒙话语里向女性自身生存体验位移.这为女性文学所面临的话语缺失和欲望空白提供了解决的可能.她们通过质询女性身份的迷失,演绎女性悲剧宿命轮回,来思索女性的性别境遇、女性的生命体验,为女人的性别本体复归而呐喊.她们的思索更多的从社会文化历史层面切入,其女性意识尚处于朦胧模糊的阶段,独立的女性话语还没有形成.但为以后女性文学的发展起了铺垫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恨水的长篇小说《金粉世家》塑造了一系列生活在特定的男权社会背景下的女性悲剧形象。她们或被迫逃离或归于佛门。作为女性,她们在新旧时代交替下表现出了矛盾的本质——沉沦与反叛。她们妥协于男权社会,表现为依赖,柔弱,但她们又是一群具有现代进步意识的女性,表现为反叛,要求人格独立,强烈自尊并无声反抗。尽管她们失败了,但其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自我救赎的精神为广大女性追求独立与自尊,建构两性和谐社会起到了推动和警醒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莎士比亚的喜剧中女性角色通常统领全局,她们头脑机敏,口才善辩.分析了《维洛那二绅士》和《皆大欢喜》中的女性角色塑造,反映出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但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局限性,在戏剧结尾部分这些女性都被塑造成了与传统习俗更相符合的形象.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女性主义一直没有走出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论争,女性主体的建构并未获得广泛关注。通过考察女性意识在现代性语境中的觉醒与变迁,肯定女性意识对女性主体建构与发展的积极作用;探析女性经验表达在象征秩序内的悖论性以及女性主体的分裂性,肯定女性主体建构的必要性;揭示女性主体在女性写作等女性主义话语实践中的操演性与复杂性,进一步强调女性主体身份的重要性。在现代性语境下,女性若想拥有占据积极位置的身份认同,首先必须获得成为主体的资格,进入以菲勒斯为中心的表征系统,进而才能在与他者男性的互动中构建主体身份。  相似文献   

12.
南京安德门农民工就业市场的田野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一些制度性因素实际上无视女性农民工的公民权利,致使她们在劳务市场这一制度性空间里遭受各种歧视与侵犯。但女性农民工也在通过各种方式与政府治理术里不公平的部分和男权主义宰制下的"身体政治"进行周旋与反抗。她们成为"身体的政治"之典型场所的同时,又进一步转变成"政治的身体"之积极行动者。  相似文献   

13.
《废都》中的女性人物身上表现出一种复杂矛盾的女性意识:一方面她们在与庄之蝶的性爱关系中追求女性补益策略丧失了主体性,另一方面她们又主动追求性爱、迎合男性欲望,这既显示出其革命性的一面,又显示出女性解放所陷入的尴尬境地,揭示出在市场经济下女性以身体叙事进行的革命由于失去现实的依托而陷入悖谬,最终成为男性叙事的虚构。  相似文献   

14.
赵莉 《南都学坛》2008,28(5):72-75
女冠是唐代一个特殊的女性群体,她们的生活、思想与传统闺阁女性大不相同,她们的地位较之世俗女性有所改善,可以以独立人的身份(如作为道师、道观主持人)接人待物,应酬世事,其生活的自由度较之传统女性高。女冠特殊的生活使她们广泛自由地与文人名士交往,一起宴饮、集会、郊游、酬唱,唐代文人的文才风流、浪漫情趣大大触发了她们的创作热情。作为创作主体,女冠们不仅写出了别具特色的赠答诗,而且也写出了不同于传统特色的爱情诗。同时,特殊的地位、频繁的社交,形成了女冠见多识广的人生阅历、与众不同的心理框架和洒脱旷达的思维方式,这使女冠们对世态人情、爱情婚姻、社会人生的体验和感悟较之世俗女性更深刻,表现出一种超越时代的女性意识,为唐代文学添写了绚丽的一笔。作为创作客体,女冠的身份行为也影响了男性文人的小说创作,使他们改变了以往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传统,为唐代文学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女冠的创作在唐代文学中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5.
女性形象一直是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和表现客体。任何民族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特有的审美取向,这种取向是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而女性形象正是这种审美取向的载体。作为图像存在的女性形象,直观地再现了某一时代的女性生存方式,并隐含着当时男性对待女性的态度与评判取向。中西方画家虽然分属于两种不同的文明体系,其绘画创作手法也不尽相同,但他们对女性形象的描绘却有着某种惊人的相似之处。男性画家笔下的这些女性形象,无论美丑、丰腴、娇弱,都是男性审美标准的体现,展示了艺术家对女性的感受,表达了男性自我对人类另一半的艺术审视和沉思。  相似文献   

16.
苏童小说中的众多女性形象,饱受男权文化制度的压榨,其心理普遍带有强烈的社会受虐倾向,但在受虐的过程中,为了寻找精神平衡,其心理又具有强烈的施虐冲动。在施虐受虐的循环中,她们反复演绎着女性作为第二性的人性悲剧。  相似文献   

17.
大学女校长管理特色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知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男女两性在社会生产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为女性领导者在职场中凸现性别特色提供了前提和可能。大学女校长在恪守高等教育管理的传统规则的同时,也日渐以女性的特质影响着领导和管理过程。其中最大的进步,是对于传统社会管理伦理和价值中占有主导位置的权力和层级秩序崇拜的突破。大学女性领导者更明确地追求的是对人的内在精神的解放,往往会以情感和沟通作为基本领导策略。  相似文献   

18.
逃离意识在20世纪90年代女性成长小说中随处可见,在逃离过程中,女性所表现出来的刚强气质与独立自主,使逃离本身成为女性寻找自我、认知自我、完善自我与实现自我的开端。同时,成长女性在逃离的过程中,经常会由于各种原因重新回归到原有的生活轨道上来,但这种回归并不意味着女性退回到原来的精神原点,而是在一定意义上表征着女性个体的成熟和自主性力量。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在读的初、高中女中学生为对象 ,以自编问卷在全国范围内对优秀与一般女中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优秀与一般女中学生的学习方法存在显著差异 ,优秀女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体现出较强的计划性、善于管理学习时间、有选择地听课和记笔记等特点 ;无论哪种学习方法 ,优秀女中学生都较优 ;城镇学生的学习方法优于农村学生 ;学习方法并不随年级递增而自然改善。针对女中学生学习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培养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丽娘如镜——对明清时期《牡丹亭》女性阅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牡丹亭》是女性热爱的文学读物。女性阅读《牡丹亭》常常带有感性的、情绪化的体验,她们以假为真,把剧中的杜丽娘当成了现实中的真实人物,并将自己的生存状态和心理情感与之进行比较、对照,在感情上带有浓重的"卷入性"。女读者甚至化身为杜丽娘去体验她的感受与痛苦,因此常常会引起强烈的心灵震颤。这主要因为《牡丹亭》符合了女性读者的期待视野。杜丽娘对爱情的渴望反映当时社会环境下每一个闺阁少女内心隐藏的情感,女性读者通过阅读杜丽娘看到了自己对爱情的渴望,并进而发现了自身的容貌美和青春美,产生了朦胧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