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毅生同志在“教学与研究”一九五七年第二期发表的“略論太平天国革命的性質”一文中,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实質問題作了如下的論断: “天朝田亩制度实質上是一个彻底的反对封建地主所有制的农民資产阶級性的土地綱領,革命性和进步性是它的基本特征,它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不帶有任何反动的实質。”并从而得出結論: “既然我們按照革命的任务和内容来决定革命性質,那末,現在我們便不能不肯定太平天国革命是資产阶級性質的农民战爭了”。我們認为,这些論断是錯誤的。但是本文的内容不想全面地涉獵太平天国革命的性質問題;只想就天朝田亩制度的实質,提出一些我們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正> 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哪个更彻底?传统的观点是,英国革命后建立的大地主土地所有制是落后的,法国革命后建立的农民土地所有制是进步的。因而法国革命比英国革命彻底。我们认为,这一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毫无疑问,两国在革命后形成的这两种土地所有制都是土地私有制度。但是,英国的大地主所有制实质上是一种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它的经营方式和剥削方式都是资本主义的。  相似文献   

3.
关于“着佃交粮”制性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天国的“着佃交粮”制在初行时,曾在客观上刺激了农民的抗租斗争,但很快又转化为农民抗租斗争的对立物,成了维护地主收租的工具。它非但没有破坏、反而恰恰是在恢复已被破坏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它建立在承认和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之上,其归宿只能是输租纳粮,根本不存在向“耕者有其田”过渡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1981年底,湖北省世界史学会在武昌举行了第二届学术讨论会。大会收到38篇学术论文、资料,大多具有一定的水平和价值。近代史组就“关于评判资产阶级革命彻底与否标准的几个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有的同志指出,尽管英国在革命后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法国建立的是民主共和制,这都只不过是资产阶级不同的政体,不能作为衡量革命彻底与否的标志;有的认为,某一国家在革命后生产发展很快,但这不能作为革命彻底与否的唯一标志。资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应当是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不是根除农民土地所有制。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恰恰是资产阶级革命彻底的标志之一。由此问题引起的对英国革命后废除骑士领土制是不是标志土地所有制改变的问题也产生了两种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5.
在封建社会里,农民的革命始终是围绕着求政治平等和经济均平而展开,而这种平等的要求归根到底反映了农民的问题是土地问题,农民的革命是土地革命,其深刻原因主要是封建社会乃土地所有制的社会.因此,当农民战争把对土地的要求以纲领、口号的形式鲜明地写在战旗上的时候,也就表示了旧式农民革命最高峰的到来.但是,作为小生产者和私有者的农民阶级,不可能把包括土地在内的经济平均主义变为制度.无法真正实现“均田”这一理想,这其中的因由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历史的局限”.以这个标准来衡量,旧式农民革命的最高峰是明末的李自成起义.而非太平天国革命.这是因为太平天国革命发生的社会条件与旧式的农民起义已有了诸多的不同,这不仅表现在太平天国领导人的思想已不再是单纯的农民思想,他们中的一些人多多少少地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观念;其用基于一神教宇宙观的拜上帝会去进行革命准备,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也与旧式的农民起义利用宗教点燃群众造反情绪大不一样;更主要的是它把”平分土地”的要求制度化为《天朝田亩制度》,这就不是旧式农民起义所能达到的高度,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中“耕者有其田”的土地纲领的先声。本文拟从讨论农民战争的阶段入手,具体论述李自成起义的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一百零八年前的太平天国革命是一场伟大的农民革命运动,它把单纯的农民战争所能发展的丰富理想和斗争达到最高峰。这个伟大的革命运动中提出一个建立农民公社理想方案的“天朝田亩制度”。他们幻想把农民公社做为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人间天国的必经之路,并为这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美丽动人的愿望,进行了难苦卓绝的斗争。虽然太平天国革命受时代的限制,没有工人阶级领导终于失败了;虽然理想的农民公社方案不过是一种农业社会主义思想,是“手工业和小农经济的产物”;虽然它是不仅超越当时而又超越未来的“狂暴的空想”,但是太平天国提出以建立农民公社为中心要求彻底打碎封建剥削制度,并根除私有制的“天朝田亩制度”,把整个封建时代被压迫的劳动者的斗争要求,提高到了自发的单纯的农民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动员了广大群众,勇敢地反抗封建主义。它又在极大的程度上启  相似文献   

7.
当前围绕着李自成的思想而展开的讨论中,有两个理论问题特别引起人们的关注。一个是对农民政权的认识,一个是对农民思想的评价。在这里,我想就第二个问题,即农民阶级有没有自己的革命思想、农民对待“天命”的态度以及农民革命的反孔问题,谈谈自己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同志们。一评价一个农民领袖的思想,离不开对农民阶级思想本质的认识。在封建社会,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所有制。一种是“封建主占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占有生产工作者”的封建所有制。一种是“农民和手工  相似文献   

8.
<正> 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基地,实行土地革命,是中国亿万农民群众的根本要求。在根据地内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进行的最主要的社会变革,就是消灭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制度。毛泽东在领导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土地革命的斗争中,集中党的智慧,纠正“左”倾错误,总结建设和斗争的经验,提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的思想,在党的土地革命路线形成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路线形成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党的八七会议比较彻底地认识  相似文献   

9.
从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到最后一个王朝为止,围绕着土地占有关系的矛盾,中国历史上爆发过无数次动摇地主阶级统治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因之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一直困扰了地主阶级思想家们二千年之久.历史上曾出现了不少土地思想和土地政策,无论是董仲舒的限田论、王莽的王田制、西晋的占田制、北魏的均田制、李觏的限田政策,或则是林勋的所谓井田制和方孝孺的复古井田制思想,到丘浚的配丁田法……等等,但都没有解决土地问题,成为封建社会不能治愈之顽症.到了近代中国,土地问题依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课题。虽经历了一个由地主阶级改革派试图改造和修补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的过程,如龚自珍《农宗》中阐述的土地思想,是要借宗法制度来维护封建的剥削关系,按宗法关系占有土地和组织生产,使地主阶级私有关系长期保存下去。到太平天国革命农民提出带有绝对平均主义色彩的《天朝田亩制度》,再到资产阶级改良派,如陈炽主张像英国那样办资本主义农场和梁启超所向往的资本主义的农业经营方式,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相继提出带有资产阶级空想特点的土地公有制和土地国有制的发展演变过程,最后以孙中山提出的较能完整体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纲领。所有这一切主张或政策措施,只不过对地主土地占有作一些限制或者土地重新分配,或者鼓励地主向农业资本家转化,但都没有主张取消地主土地所有制,故均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更不可能实现“耕者有其田”纲领。唯有中国历史进入现代,中国共产党运用暴力革命的手段,依靠广大农民阶级,彻底摧毁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的宏伟业绩。毛泽东正是在这土地问题上显示出他超越前人的见识和解决问题的卓越能力。他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抓住每一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任务、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提出了解决土地问题切实可行的主张和办法,为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的土地纲领、土地分配标准和办法,真正实现了数千年以来农民的愿望,做到了“耕者有其田”。本文试从以下三方面探索毛泽东的土地思想。  相似文献   

10.
张菊香 《江淮论坛》2006,3(3):23-28
现代化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现代化过程的必经阶段,为现代化的深入发展解决了前提条件,提供了政治基础。与此同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惯性形成的“革命情结”和土改后建立的农民小土地所有制,在一定程度上又延缓了现代化的进程。正视它对中国现代化的双重影响,对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舞台转换的不同时期,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制定出不同的士地政策。这些政策,正确地处理了土地国有与耕地农有、减租减息与交租交息、平分土地与平均主义之间的关系,本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土地学说,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主题下,形成其最终目的旨在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但又随时切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土地制度。这些制度,为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是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的组成部分,至今仍有借鉴作用。 一、土地国有与耕地农有 地主土地所有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地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①,是中国农民贫困的根源。因此,变革封建土地所有制,就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主要内容。但变革地主土地所有制后,是实行土地的国家所有制?还是实行土地的农民所有制?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曾经历过艰难的选择。 马 克思,恩格斯是主张土地国有的,这是因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在研究英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基础上产生的。而在这些国家里,小块土地占有制早已被发达的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所淹没。因此,他由此结论,在推翻旧制度后,只需经过一个短暂的过渡  相似文献   

12.
<正> 《新华文摘》1981年第8期刊登了匡萃坚同志写的《马克思和“不断革命论”》一文。作者认为马克思的“不断革命论”只是一个“鼓动性的政治口号”,是一个“三言两语”的“内容贫乏的理论”,“它没有被证实”,“是一种失误”;它本身的“缺陷”,使它“没有能划清极左派和马克思派的界线”,它“很快就被马克思抛弃了”。对此,我认为是值得讨论的。作者否定“不断革命论”是马克思的理论,其  相似文献   

13.
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次巨大规模的农民革命运动。在这次斗争进程中,李自成农民军提出了“均田免粮”的战斗纲领,为寻求解决土地问题作了勇敢的尝试。 如何看待李自成的“均田”及其历史作用,是值得探讨的一个课题。有的同志认为史书中所载李自成的“均田”,片言只语,不足为凭,即有其事,也不过是个口号,并无多少实际意义。有的则认为“均田”等土地政策的存在和实施是事实,它的革命意义应当予以充分肯定。因而有必要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农村土地制度的四次重大改革与启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国以来,从优化土地和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经济资源配置,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经营效益出发,我国农村的土地制度,进行了四次重大改革。第一次是,把封建所有制土地制度改革为农民私有制土地制度。它是通过没收、征收地主、富农、公尝、宗教等封建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农民和农村劳动者而实现的。它的特点是,土地所有权和经营、使用权高度统一,农民生产积极性泽高。以农户家庭为经营单位,生产规模细小,适应当时农村低生产力水平的生产发展要求,土地产权可以流动,允许买卖、出租、典当、赠与等交换活动,有利于土地等资源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15.
旧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土地集中在地主手中。地主凭借对土地的占有,对农民进行残酷剥削,严重阻碍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中国革命以农村为中心展开,发展农业生产自然是我党的一项重要任务。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也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力的一项重要政策。大革命失败后,我党充分认识到土地革命的重要性。“八七”会议指出:“现时中国革命的根本内容是土地革命”。犤1犦“六大”制定了《土地问题决议案》和《农民问题决议案》,明确规定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1928年12月,湘赣边区制…  相似文献   

16.
郑雄飞  高依萌 《学术研究》2022,(4):41-48+177
土地制度是国家重要的制度安排和工具性制度设计。清朝的地权形态主要有庄田旗地制、地主所有制和自耕农所有制。明末清初,满清贵族通过“圈地”“拨补”“兑换”建立庄田旗地制且实行奴仆式生产。而后,通过“计丁授田”“更名田”“租佃制”让农民获得了部分耕种权,通过推动租佃制发展、废除主佃主雇之间的封建名分少量松动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通过“摊丁入亩”等田赋制度改革助力了农业生产发展和人口数量增长。清朝中后期,由于地权高度集中和多重剥削压迫,农户纷纷破产,民生日益凋敝。内外交困之下,清政府“丈放”旗地以转嫁危机。从“夺民田为官田”到“价卖官田为民田”的双重掠夺,承载了庄田旗地制的兴衰,也折射了清朝土地制度与民生状况的互动过程。以史为鉴,保护农民土地权益,警惕资本侵蚀和权力掠夺是乡村治理中民生工作的基本准则;农地制度的工具性应当首先尊重农民的创造性,注重农民的生计改善。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本文拟就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的萌芽阶段——土地革命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思想试作探索。土地革命是一场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的革命;武装斗争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要坚持长期的武装斗争并最终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变成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因此,根据地建设特别是根据地经济建设,就成为革命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古代泰国的“萨迪纳制”是一个多层面多功能的复合体,它即包含着所有制关系,也包含着政治隶属关系,是一种将土地控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和人力控制(等级隶属关系)结合在一起的封建农奴制体系。土地和人力,是古代农业社会赖以生存的两大资源,二者的结合是一个社会的过程。在农奴制时代的泰国,这两项资源的结合是通过封建国家对土地和人力的控制来实现的。土地控制,表现为封建的土地国有权;人力控制,表现为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依附关系。运用国家机器的力量对土地和人力实行双重控制,这正是“萨迪纳制”的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19.
湖北是辛亥革命首义之区。然而,首义之区的农村却没有因此发生根本变动。在北洋军阀统治下,湖北农村百业萧条,疮痍满目,农民群众仍然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一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生产关系的核心。辛亥革命丝毫没有触动这个所有制。在北洋军阀统治下,“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然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一、改革开放以前的农业制度及其变迁与人口效应:1949-1977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农业制度经历了以下三次重大变迁。第一次是1949-1952年的土地改革时期。经过短短三年的土地改革运动,实现了从封建土地所有制到“耕者有其田”的农民土地所有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