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6 毫秒
1.
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犯罪,2013年出台的《关于废止1980年1月1日至1997年6月30日期间执法的部分司法解释和司法解释性质的文件的决定》将1992年的《关于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严禁卖淫嫖娼的决定>的若干问题的解答》废除之后,该类犯罪的“情节严重”就成为了一项立法的空白,因此需要对此处的情节严重进行改革。关于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中的情节严重的量刑应当规定为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考虑因素应当包括规模因素、对象因素以及行政处罚和前科因素三个方面,情节严重是对这些因素的综合考虑,而不能仅仅考虑其中的一种因素。  相似文献   

2.
罪刑法定原则、罪刑均衡原则以及刑罚预防犯罪的目的决定了法定刑的配置应当遵循明确性、适正性、匹配性和谦抑性原则.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的法定刑违反刑罚配置原则,造成刑法预期与现实的严重脱节,立法机关或者最高司法机关应当在各自职权范围内调整法定刑或者严格适用较高法定刑.  相似文献   

3.
<正>“他人就是地狱”,──也许这是萨特最为惊世骇俗的一句话了。人们认为这句话集中概括了萨特关于一个人与他人关系的思想,对之印象很深。然而也就是这一句话,人们对它的误解也最大。 其实这是萨特一个戏剧《禁闭》中男主人公的一句话,并不能充分代表萨特本人的观点。但作者和他的作品的命运就是这么奇特;读者(观众)偏偏钟爱这一句话,并由此形成一种广泛影响,这就不得不对它作深入探讨。 从文本因素来讲,人们可以通过这句话把萨特关于他人的思想联系起来。萨特的早期哲学代表作《存在与虚无》中就有较多的篇幅是谈他人问题的。他关于一个人同他人关系的思考就是建立在自为与自在的联系这个本体论问题的基础上,其中他对“他人的目光”甚至“他人的爱”等等的分析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他人就是地狱”的思想。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描写也弥漫着“他人就是地狱”的气息。 这样,我们必须从对这句名言的探究开始,对萨特关于他人的思想作一个总的梳理,力图准确地把握他在这一方面的基本思想。 萨特之所以对他人问题感兴趣,是同他自身的经历密切相关的。同他人的关系,是萨特从小就感受到的生活难题。他自幼丧父,寄居外祖父家,受到全  相似文献   

4.
在荀子看来,人必须生活在由自我与他人构成的群体之中,我不能脱离他人而存在。但由于人生而有欲,为了满足欲望,我与他人之间就会发生争斗,并导致群体破裂。为了避免此类结果的发生,圣人制定礼义,规定我与他人在群体中的地位与分工,并以此作为我与他人进行物质分配的标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由于受到各种各样的遮蔽,很难完全遵守礼义,这就要求自我重视自我的修养,宽容地对待、引导他人。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同志在谈到《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时指出:《决定》中最重要的是第九条,概括起来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八个字,事情成败的关键是能否发现人才、提拔人才。这一精辟概括抓住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要害。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这会在技术、管理、市场等各个方面出现一个竞争的局面,但归根到底,所有这一  相似文献   

6.
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航程,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并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前程。在"十二五"这一关键的历史新时期,深刻认识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远影响,继续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对于我们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强迫他人吸毒罪作为一个独立的罪名,在我国已经出现了近20年,在这期间,学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梳理。但在法律适用过程中仍然有相当多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这主要表现在对"强迫"的理解、强迫他人吸毒罪与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的界限、因强迫他人吸毒而导致他人重伤或者死亡行为如何认定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他人是法国现象学存在主义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其实质是探讨他人如何存在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具体关系问题。萨特是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当代法国学界最早谈论他人问题的思想先驱,在批判继承康德、胡塞尔、黑格尔及海德格尔的他人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建构了独具特色的他人哲学。萨特的"他人"不同于康德、胡塞尔及黑格尔的认识论意义上的"他人",也区别于海德格尔的与自我"共在"的"他人",而是真正从存在论出发的与自我相"冲突"的"他人"。  相似文献   

9.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85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由此,“为他人谋取利益”,就成了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构成受贿罪的必备条件。“为他人谋取  相似文献   

10.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全党全国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邓小平南方谈话、党的十四大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并提出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以后,到1993年11月《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出版;第二阶段是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发行、中央作出了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重要决定之后,到1994年9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用三年时间组织广大党员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章;第三阶段是从十四届四中全会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主义本质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基本特点作了规定.并揭示了两者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性质及其矛盾.也决定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本质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规律论.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把握的几个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科学命题,并深刻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内涵及建设途径,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概念的提出,容易引发人们对几个相关概念及其关系的模糊认识。因此,区分和厘清几个相关的概念及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所面临的艰巨任务之一,就是要把这种建设落实到千家万户、一代又一代人的身上。这就涉及到社会精神文明、家庭精神文明和个人精神文明之间的诸多问题,本文仅就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方面试作一些论述。一、社会精神文明对个人与家庭精神文明的决定作用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决定着个人和家庭精神文明的一般性质和总的目标。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各个个人与家庭,客观上存在着千差万别,因而产生出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构成扑溯迷离的社会现实,展示出个人与家  相似文献   

14.
对他人问题的讨论是存在主义现象学的一个重点。由于无法解决他人与自我之间的悖论,海德格尔和萨特都未能较好地回应这一问题。梅洛-庞蒂援引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改造和修正了存在主义现象学的他人理论。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一方面,梅洛-庞蒂的他人理论具有黑格尔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印记;另一方面,他的理论又反过来重构和解构了黑格尔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读《马恩全集》第46卷有关论述廖进球市场经济的内在运动是否排斥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一、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不是对立的。市场经济能否体现精神文明决定于客...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第一次明确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概念 ,但忽视了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 ;刘少奇丰富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科学内涵 ,但无法将其贯穿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邓小平在扬弃中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并将之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  相似文献   

17.
自我、他人与世界——庄子《齐物论》主题的再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子的《齐物论》 ,把齐物三义变成世界、他人、自我这三个现象学式的问题 ,认为审视世界首先要改变自我对世界的看法 ;注视他人首先要调整对他人的眼光 ,凸现了强调万物平等、反功利主义、尊重他人他物的取向 ;而自我的内在精神取向则打破对“自我”的固执 ,完成生命形态的新转变。本文从现象学角度的阐释突出了《齐物论》知物、知人、知己的意义的本体论性质  相似文献   

18.
胡继华 《东南学术》2002,(2):133-142
巴赫金的诗学中"他人"是一个变革的动力性概念,是他的诗学现代性的基点和诗学伦理生长的机缘.克服"独自"进入交往世界,不仅是巴赫金的诗学、也是现代诗学的志业.这一诗学具有一种坚执的伦理关怀,更有一种深远的神性指向.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精神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素质,对于保证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从哲学的角度谈谈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一、社会形态理论说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不是由某个人的意志决定的,这首先是由社会形态自身的有机结构决定的,是社会存在的客观要求,是完善社会主义的需要。历史唯物主义指出,任何一种社…  相似文献   

20.
<正> (一)态度的意义 人类每天的生活中,都会遇到不同的事物或人物,而人们会对这不同的事物或人物作出不同的反应。从大致上来说,这些不同的反应可归纳为三大类别,就是属于情感的,包括喜欢或不喜欢,属于认知的,例如对事物或他人的信念程度,属于行动的,例如采取行动的趋向。下面所举的一例,大致上可说明人类对事物的反应中所采取的三种不同的反应,包括情感性的、认知的和行动的。例如对黑椒牛柳这一种食物,你或有如下的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