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跃杰 《理论界》2009,(10):39-40
我国有效需求不足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有效需求不足的直观反映即为我国居民部门储蓄倾向高企不下,为此,众多学者从预防性储蓄动机,人口红利等方面给出了诸多解释.诚然,上述因素对居民部门平均储蓄倾向有着一定影响,但是除直接影响居民个体储蓄倾向的诸多因素外,居民部门内部收入分配同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居民部门平均储蓄倾向.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居民部门平均储蓄倾向近年来快速上升主要由居民部门内部收入分配所造成.  相似文献   

2.
通过选择我国股市月交易额及居民储蓄总额月增加额、定期储蓄月增加额和活期储蓄月增加额为研究变量,运用交叉相关系数按年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我国股票市场起伏波动各阶段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分别进行实证分析.在股市复苏和高涨时,居民储蓄流入股票市场,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速度放缓.而股市下跌时,居民储蓄回流,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增加.因此,在股市上涨时,为了防止人们过度消费,引起通货膨胀的风险,央行应采取提南存贷款基准利率及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缩的货币政策,控制市场货币的流通量.而在股市下跌时,央行应采取降低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及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等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投资及消费,防止经济衰退.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宁夏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宁夏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额迅速增长.本文首先分析影响居民储蓄的主要因素,然后运用模型分析了宁夏居民储蓄行为,最后对宁夏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水平作出了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2004,(3)
杨作书在《青海社会科学》2 0 0 4年第2期撰文《对我国居民储蓄超常增长的理性思考》指出,国内居民储蓄意愿强劲、储蓄额居高不下,是由社会多方面原因引起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居民收入增加;(二)制度性变迁的心理预期使居民存款的预防性动机增强;(三)资金不能及时向消费分流、向投资转化;(四) 1 996年以来连续八次降息使名义利率低、但实际率高,居民储蓄仍有利可图;(五)非居民性资金流入。我们必须用辩证的观念来认识国内居民超常储蓄现象的正负效应,使我们对这种现象保持清醒的头脑。(一)国内居民储蓄超常增长的正效应:第一…  相似文献   

5.
社区与居民储蓄变动在不同区位和阶层生活的居民,受该社区。阶层的特别环境、生活方式的影响,其储蓄行为和变动都会存在明显的差异。研究社区和分层条件下的居民储蓄,是储蓄变动社会学分析的重要内容。(-)两类社区居民储蓄比较及特点按照社会学标准,最能区别人们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内容及特征,最能表现社区结构特征的是农村社区和都市社区。统计资料表明,不同社区居民储蓄的主要特点有:第一,城镇社区人均储蓄绝对额是农村社区居民储蓄的9——11倍,并且呈不断扩大趋势。从绝对额上看,城镇社区居民储蓄是农村社区居民储蓄倍数…  相似文献   

6.
根据宏观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公式,储蓄=投资。不考虑对外经济部门,上述公式可在政府、企业、居民(家庭)三大部门间进行分解,即政府储蓄+企业储蓄+居民储蓄=政府投资+企业投资+居民投资。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政府、企业、居民之间的储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居民成了最重要的储蓄主体。本文将从这一基本事实出发,分析储蓄主体移位对投资机制转换的影响。我们将集中分析消费者的储蓄行为与全民企业投资行为的微观冲突及其由此引发的宏观效应,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探讨居民储蓄与全民企业投资之间究竟应当建立一种怎样的微观机制。  相似文献   

7.
骆祚炎 《学术研究》2013,(1):67-74,159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资产财富效应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更加重要。在我国居民1995—2010年的季度资产结构中,住房资产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储蓄资产次之,证券资产和社保资产所占比例很低。状态空间模型的季度分析表明,我国人均总资产的财富效应微弱,住房资产财富效应高于金融资产财富效应,金融资产的财富效应基本为"负"且波动性较大。为提高居民资产的财富效应,货币政策要强化逆周期干预并对资产价格给予更多的关注,尤其要重视房地产价格。为此,货币政策需要强化研究引起资产价格波动的先行指标,并重视经济体系杠杆化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总量上保持着较快的增长态势,结构上活期化趋势非常明显.证券投资对居民储蓄有一定的分流作用,而房地产投资不仅没有分流,反而增加了定期储蓄.为了解决居民储蓄居高不下、分流效应不明显的困境,我国应该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提高上市公司业绩;采取有力措施,加大保障性住房的供应力度;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民间创业;大力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积极推进医疗、教育、保险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消费信贷政策.  相似文献   

9.
作为消费品和投资品的高等教育发展是影响居民消费和储蓄变化的重要因素。1999年我国开始了以扩大招生规模和收取学杂费为主要内容的高等教育改革,结构突变检验表明,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发生了结构性突变,同时高等教育招生人数与居民年消费量以及高等教育招生人数与居民年终储蓄余额的协整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进一步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对居民消费及储蓄的影响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56—1965年挤出消费并拉动储蓄,1970—1998年拉动消费并挤出储蓄,1999—2010年挤出消费并拉动储蓄。由于高等教育学杂费增长超过收入增长、人们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渴望以及高等教育资源地域分布的不均衡,目前的高等教育改革不会在短期内扩大内需。必须在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基础上,才能通过高等教育的发展来有效扩大内需;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高校的财政支持,减少高校收费,并加大对低收入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10.
作为消费品和投资品的高等教育发展是影响居民消费和储蓄变化的重要因素。1999年我国开始了以扩大招生规模和收取学杂费为主要内容的高等教育改革,结构突变检验表明,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发生了结构性突变,同时高等教育招生人数与居民年消费量以及高等教育招生人数与居民年终储蓄余额的协整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进一步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对居民消费及储蓄的影响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56—1965年挤出消费并拉动储蓄,1970—1998年拉动消费并挤出储蓄,1999—2010年挤出消费并拉动储蓄。由于高等教育学杂费增长超过收入增长、人们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渴望以及高等教育资源地域分布的不均衡,目前的高等教育改革不会在短期内扩大内需。必须在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基础上,才能通过高等教育的发展来有效扩大内需;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高校的财政支持,减少高校收费,并加大对低收入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11.
论适度储蓄     
储蓄——居民把自己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暂时存入银行或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是一个极普通和普遍的经济现象。它既是微观的经济行为,对居民的消费数量、结构、时间产生影响,同时也是宏观的经济现象,对国民经济中积累、消费、产业结构等重大经济比例关系产生影响,对筹集建设资金,调节市场供需、稳定市场物价都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储蓄的增长和效用都只能是适度的,我国近十多年来出现的储蓄过度增长及银行的“多存多贷”是宏观失控的产物,对其背后所隐藏的问题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储蓄是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变量,广义的储蓄概念以其工作划分,包括居民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居民储蓄在储蓄总量中已取代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上升为最大比重。这种储蓄主体的反向转换促进了金融业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资产形式的多样化。因此,宏观金融调控手段也应与变化了的居民的储蓄结构相适应,不仅要把握银行间接融资,而且要把直接融资纳入调控范围,尤其要使社会集资规范化,从而实现促进宏观金融稳定进而实现整个宏观经济的稳定有序。  相似文献   

13.
一、对居民储蓄的影响1对居民储蓄存款的影响。一般认为,存款利率下调会弱化居民的储蓄行为。但从1996年两次利息下调结果来看,分流情况并不显著,居民储蓄仍呈稳定增长态势,特别在内地省份尤为如此。到1997年9月底居民储蓄存款已达44139亿元,比19...  相似文献   

14.
据国家统计局今年“城乡居民储蓄动机”的一项调查,有44%的居民储蓄动机是“为女子教育作准备”,有38.4%的居民储蓄动机为“养老、医疗”。笔者结合城乡居民储蓄的几种动机,提出新的建议,供大家参  相似文献   

15.
运用1998-200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本文研究了中国居民高储蓄率水平的两类影响因素:税收结构与人口构成。研究结果表明,直接税和间接税对居民储蓄水平的影响是不对称的,并且不同年龄结构人群对税收的敏感程度不同。老人抚养比与直接税比重是中国居民储蓄高位运行的重要因素,两者都与居民储蓄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老年人相比,年轻人对直接税更敏感。因此,降低居民税收负担,特别是降低直接税税率,能够降低年轻人的储蓄动机、扩大居民可支配收入,从而扩大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6.
在居民储蓄保持强劲增势的同时,储蓄和消费的高增长与收入低增长的矛盾现象也愈发引人观注。实证之一,从居民收支帐户来看,储蓄加消费等于收入。1995年辽阳地区城镇居民储蓄增长39.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长21.9%,但人均生活费收入仅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居民储蓄结构分析与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中国居民的储蓄问题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一个经济不十分发达的内陆大省的河南,居民储蓄问题也日益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为此,本课题通过实证考察,从河南居民储蓄结构变迁的基本特点入手,深入剖析这一状况对河南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调整、金融稳定及金融市场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的深刻影响,进而从消费和投资两方面提出一系列优化居民储蓄结构,推动河南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一、储蓄存款持续大幅度增长的根本原因 近几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长迅速。1990年11月城乡储蓄存款余额为6931.56亿元,较1989年末增加了1784.63亿元,增长了34.7%,1991年11月城乡储蓄存款余额为8987.56亿元,较1990年末增加了1953.38亿元,增长了27.8%(数字来源于《中国金融》1991.1;1992.1),储蓄增长速度过快过猛不正常现象,其原因在于: (一)储户财富积累膨胀,储源结构不合理。近几年储蓄的增长速度不仅远远超过了国民收入的增长水平,而且也远远超过了职工工资的增长水平。储蓄大幅度增长原因除了居民财富普遍增加外,最主要的还是少数人财富积累膨胀,居民储蓄存款的不均衡性日益  相似文献   

19.
社保缴费率的变化会改变居民预期,从而影响居民的消费储蓄行为。基于一个世代交叠模型,分析调整社保缴费率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储蓄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1)不论是提高现收现付制还是提高基金制下的缴费率都会降低家庭的储蓄意愿;2)提高现收现付制下的缴费率可同时扩大家庭在年轻和老年时的消费水平,但仅在个人养老金账户收益率高于市场利率时,提高基金制缴费率才会扩大家庭两期的消费;3)在缴费率给定的情况下,个人账户收益率与市场利率的差距越大,家庭的储蓄意愿就越小。因此,当前政府在加快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应提高对个人养老金账户资金的管理水平,优化投资组合,拓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提高养老金账户的收益率。  相似文献   

20.
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成为我国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瓶颈”,同时高速增长的巨额居民储蓄转化成资本的效率却很低。国际上成熟的资本市场依靠社会养老金把居民储蓄转化成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支撑资本市场,我国社会养老金的这种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原因主要是现收现付制的社会养老金体制不适合资本市场的发展。改革社会养老金制度是我国资本市场成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