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旅游资源评价的系统论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科学的旅游资源评价是区域内旅游资源优化组合和合理开发规划的重要基础.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区域内各种旅游资源之间相互联结、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开放式的区域旅游资源系统.因此,区域旅游资源评价是由旅游资源要素评价、旅游资源组合评价和旅游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所构成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
在阐述旅游资源基本概念和旅游资源分类的基础上,结合旅游资源的特点,构建旅游资源资产评估的指标体系.运用资产评估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分析旅游资源资产的价格构成,为旅游资源资产评估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3.
旅游合作是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和深度开发又是旅游合作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在分析泛珠三角区域旅游资源享赋的基础上,对江西旅游资源数量、类型、特色和价值作了评价与分析,得出江西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开发前景.提出了在泛珠背景下江西旅游资源开发应采取的措施是:整合泛珠三角区域内旅游资源;重点开发差异化旅游产品;规划区域旅游线路;引进新的开发主体实行多样化开发;做好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目前旅游学界对旅游资源的内涵和特性的认识存在着较大分歧,显然不利于旅游资源的利用培育和旅游学科理论系统的构建.应当承认,能否被旅游业所利用是自然和社会性事物可否被视为旅游资源的必要条件.对旅游资源的特性也应围绕旅游资源被旅游业所利用和如何产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来认识和刻画.  相似文献   

5.
旅游活动对资源与环境具有负面影响,可能会导致旅游资源的破坏与环境的污染,威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为了实现可持续旅游,系统分析了旅游资源永续利用的过程,从而建立了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的综合体系.这个体系由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制度体系、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制度体系、旅游资源管理保护制度体系、旅游资源经营管理制度体系和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制度体系等5个子体系构成,每个制度子体系又包含了一些具体的制度.这些具体制度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形成了较为科学而和谐的整体系统.  相似文献   

6.
镇江市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资源评价是在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层次的研究工作,是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和基础.镇江市旅游资源丰富、品位较高、特色较突出、加之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条件,因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但旅游资源开发中也存在旅游资源区位不佳、旅游资源开发不合理、开发条件较差等问题.镇江旅游资源开发应采取政府主导发展策略、新产品策略、景点组合策略、城市旅游功能完善化策略、区域旅游合作策略、特色旅游商品策略、多渠道投资策略等,以期更好地发展镇江旅游业.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旅游者从事旅游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资源吸引力的源泉,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原动力和灵魂.如何将文化的潜在价值转化成现实的旅游产品,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绍兴作为旅游文化名城,其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名士文化特色和区域文化优势.确立以鲁迅文化为核心的绍兴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观,潜心打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浓郁地方特色的绍兴文化城,是绍兴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核心任务和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8.
以乌苏市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按照我国《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的旅游资源分类方法,对乌苏市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分类,将其分成了7大主类、16个亚类和20个基本类型.在对乌苏市旅游发展环境条件和现有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乌苏市旅游资源的特色做出了评价,并提出了较为符合乌苏市实际情况的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唐山市正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以旅游产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并且唐山市还制定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来指导当地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但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有必要对唐山各县、市或区的旅游资源条件进行评价,从而因地制宜地开发旅游资源和发展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10.
海南省有看得天独厚的热带旅游资源,同时兼有热带海洋型和热带陆地型两种旅游资源,有着打造国际级旅游度假地的潜力.文章分析了海南热带旅游资源的典型种类,探讨了目前在开发海南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生态化开发热带旅游资源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1.
百色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色市是一个以壮民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该区处于广西丘陵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特殊的地理区位和人文环境,造就了独特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而且该区的区位条件较好,旅游相关产业发展迅速,已经具备了大规模旅游开发的条件.文章在深刻研究百色市旅游资源的特点和旅游资源开发现实必要性的基础之上,选择了重点开发的精品旅游资源,并且根据该区旅游资源的特征,提出了百色市旅游资源开发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上游地区旅游资源协作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上游地区是中国西部地区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其旅游资源协作开发和旅游产业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全面推进长江上游地区旅游资源协作开发的基本途径,包括长江上游地区旅游资源协作开发管理体制,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管理运营模式,成都旅游经济圈、川西北旅游经济圈、重庆旅游经济圈等旅游资源开发及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3.
现代旅游资源的发展迫切要求对旅游资源作创新性开发.针对相关研究成果的缺少和将旅游资源单纯定位于现代人造旅游资源的建造的片面创新观念,文章试图对此作出初步探讨,阐述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理论,内函及应遵守的若干原则,并探索创新开发的若干方式或途径.  相似文献   

14.
旅游名山是我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综合比较我国十大名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资源状况、形成原因等,揭示名山旅游资源的共性和个性,突出各地名山资源的特色,更好地发挥名山个体的资源优势,同时有助于建立中国名山旅游网络,使我国名山旅游集群发展,形成我国旅游产业的拳头产品.  相似文献   

15.
陕西省作为西部的旅游大省,在观光旅游资源上,目前还存在着重人文旅游轻自然旅游的失衡现象,在商务旅游资源上,还有许多可以利用的优势.根据现代旅游的特点,要发展陕西旅游业必须将自然资源旅游和人文资源旅游并举,努力增加旅游业的附加值,发展会展商务旅游,加大旅游投资以及理顺旅游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我国旅游资源竞争力综合评价及其开发类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我国旅游资源竞争力大小及其开发利用程度,首先构建旅游资源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及效度模型,并建立基于两者的坐标矩阵,双向测度我国区域旅游资源发展态,划分四大类型旅游资源开发区:(1)成熟型旅游资源开发区,包括江苏、北京、辽宁、浙江、山东和河南;(2)成长型旅游资源开发区,包括上海、湖北、湖南、广东和四川;(3)发展型旅游资源开发区,包括山西、安徽、福建和江西;(4)限制型旅游资源开发区,包括天津、河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等16个地区.根据不同的旅游资源开发区类型,针对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部地区,制定区域旅游资源协调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7.
京津冀地区旅游合作发展始终是旅游区域发展的重要研究问题之一.依据聚集经济的观点,旅游资源聚集和市场聚集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经济资源和市场聚集的特殊聚集方式.对比京津冀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的聚集差异特征,区域旅游合作发展应该以本地区的旅游资源与市场聚集的特征来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京津冀地区的旅游发展模式应该基于本地区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的聚集特点分为两个层级的市场,由于两个层级市场的消费主体不同而实现区域之间的利益分享目标.同时,新的发展模式应该更加关注的市场消费主导对象是散客旅游者,而不是团队旅游者,这是世界旅游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以此模式实现京津冀地区旅游联动发展应有相关政策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13年《安徽统计年鉴》和2012年安徽各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数据,对安徽16个市旅游资源优势度、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的相对值、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的增长速度等进行测定,运用SPSS19.0相关性分析法和空间错位分析法实证分析安徽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安徽16个市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间的空间错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与旅游经济增长速度呈弱负相关;旅游资源优势度等级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等级存在空间错位的现象.为此,必须加强旅游资源保护,保障旅游经济稳定发展;把握空间错位规律,促进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临沂有着一定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一直以来,临沂旅游过于侧重于其观光旅游,已无法满足游客的文化旅游需求.临沂必须继续加大挖掘其历史和文化资源,发展人文旅游,才能实现临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对临沂人文旅游的优劣势以及现在临沂旅游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并作战略思考,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文资源开发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对陆良彩色沙林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一些误区和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依据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从旅游资源的规划与管理、旅游市场和旅游商品开发、旅游精品路线的选择和旅游人才培养等方面,为陆良彩色沙林旅游资源开发和陆良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