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科技领先“柳发”腾飞张汉华在碧水莹莹的广西柳江之滨,矗立着一座有近60年历史的工厂──柳州汽车发动机厂。“厂占地26万平方米,其中皇娘山新厂区23万平方米.全厂职工1519人。从1986年起,在厂长薛明辉的带领下,依靠技术进步,走科技兴厂之路,一年上...  相似文献   

2.
广东广西本属岭南文化区.近代以降,两地关系尤见密切,广东与桂省国民基础教育即为显例.在两者循环互动,取长补短的过程中,高校、民间组织和教育行政机构分别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广东在历史上不仅重视海外开放,而且也注意与内地合作.  相似文献   

3.
正岭南人善歌,岭南民歌名闻天下。屈大均《广东新语》有"粤俗好歌"的记载,并说古时的广东人,凡有喜庆事,必唱歌以助兴。岭南民歌,情辞并茂,缠绵动人,种类繁多。其中有影响的是广州方言地区的民歌和客家山歌两种。广州方言地区民歌,可分为粤讴、摸鱼歌、汤水歌、咸水歌、龙舟、南音等数种。歌词多是反映男女爱情,如"妹相思,不作风流待几  相似文献   

4.
略谈岭南古代铜鼓兴盛的原因谢日万(广西博物馆)岭南指的是五岭以南的广西、广东、海南和越南北部地区。这里是古代铜鼓文化兴盛繁荣的地区之一,铜鼓文化曾产生过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关于岭南古代铜鼓兴盛的原因,还未见专文讨论,因此,笔者不揣浅陋,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5.
关于广西金秀大瑶山花蓝瑶的族源,传统的说法是:从贵州、古州顺流而下,途中经过柳州,在象州县东部进入金秀大瑶山.进入大瑶山的时间是清代,与明代大藤峡瑶民起义无关.本文在历史文献和家乘族谱记载的基础上,经认真细致考证,提出花蓝瑶的祖先是从福建、广东而来,宋元时期溯西江到达大藤峡地区和"贵州"居住.唐宋元时期的"贵州",故治在今广西贵港市,不是指今贵州省.明代大藤峡瑶族起义失败后,起义人员及其后裔为避难转入大瑶山居住,并演化为花蓝瑶.  相似文献   

6.
西瓯这一名称,到西汉中期才出现于史籍中;但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里,却较具体地描述了秦平岭南时与"西呕"(西瓯)人作战的情况.梁顾野王《舆地志)也有"交趾,周时为骆越,秦时为西瓯"之说.可见在秦代,西瓯这一称呼已出现并被公认.西瓯,《淮南子·人间训)称之为越人,考古材料也证之不诬.广西从新石器至春秋战国,其印纹陶文化的主要内涵,与广东、江西、福建等地都有很多相似之处.特别是广西平乐银山岭战国墓葬出土的器物,在器形及组合上与广东西部的一些战国墓相同;其所反映出的文化面貌也与广东同时期的战国墓有较多相似之处.尤其是战国秦汉时期陶器,  相似文献   

7.
古代的岭南,大致包括今广东、广西以及印度支那半岛这一区域。从战国以来,史家多将此地区泛称为“越”或“百越”地”,后世治越史者多据文献考证,沿袭史文记载,将岭南的古代居民一概视为越人。随着新资料的发现及研究的逐步深入,我们认为先秦两汉时期岭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可明显地分为两大系统,它们应属于不同的民族集团。它们具体地表明了先秦两汉的岭南人,并非是清一色的越人。下面我们试将这两类不同内涵的考古学文化与史书中的有关记载联系分析,探讨其归属。谬讹之处,恳请指正。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广东形成了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广州-佛山-澳门"核心城市组合,到晚清民国时期,转向以"香港-广州"为核心,但"无市不趋珠"的总格局未变.在广东商品经济的强劲辐射下,广西原来以桂林为总中心的城镇中心发生了东移,逐渐演变为以桂东端城镇梧州、戎圩为中心,并且呈现出越往东趋城镇级别越高的等级分布体系.  相似文献   

9.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全国共计有一千二百多万人,聚居在广西、云南、广东,少数分布在湖南、贵州。壮族的自称计有二十种左右,自称“布壮”的居多,分布在广西的宜山、南丹、罗城、忻城、柳城、柳江、鹿寨、象州、武宣、来宾,贵县、马山、都安、融安、永福、阳朔,临桂等近二十个县。壮语“布”是人的意思,“壮”是什么意思,还须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壮医春秋     
壮族医学源远流长。萌芽于先秦。又经两汉六朝,尤其唐宋两朝发展较快,那时即创立了多层次结构的十几种疗法。从广西“柳江人”遗址(柳州)、“贝丘”遗址(南宁)、“甑皮岩人类”遗址(桂林)中所发现的砭石器、尖状器、兽骨、角针以及陶片等物品看,即是壮医后来常用的“砭针”、“陶针”、“角疗”、“骨刮弓”等医疗工具的原型。近年,考古学者从广西武鸣县战国墓中挖掘出土的两枚铜针,说明壮医很早就探索和创造了“针术”和“角疗”的治疗方法。《山海经·南山经》记载的“祝余”、“白(艹咎)”、“迷谷”等品,迄今  相似文献   

11.
古代岭南,地域上大致相当于今广东、广西、越南北部。自秦汉开始,岭南地区基本上是处于历代封建中央王朝的直接统辖之下。唐初,设立了岭南道,下分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和安南五管,进一步加强了对该地区的统治。唐代岭南,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之一,民族问题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在封建社会,民族矛盾总是不同程度的长期存在,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唐代岭南地区,  相似文献   

12.
最年轻的“中国名校”文/黄毅在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市郊,在美丽的柳江河畔,有一座桂中各族青年学子仰慕的“殿堂”。她就是被人们称为“中国名校”的柳州地区民族高中提起名校,人们会自然地想到美国的哈佛,英国的剑桥,中国的清华、北大这样一些著名学府。然而,...  相似文献   

13.
建筑不仅是历史的印记,更是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共同成果。因其自身特殊的地域文化、地理因素以及中西文化交融等多重作用,岭南建筑很早就成为独具特色的建筑类别。广西作为岭南文化的中心与发祥地之一,境内的岭南风格建筑数量众多,建筑文化内蕴深厚,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艺术特征与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僮族     
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共七九九万余人,其中有七二八万余人分布在广西僮族自治区西部、中部和南部的四十多个县内,占僮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其余,在云南有四十八万余人;在广东有十四万余人,在贵州、湖南两省也有少数僮族居住。僮族地区大部分是山区,在河流、山谷之间,也有小块平原和盆地。主要河流有左江、右江、红水河、盘龙江、普梅河、柳江等。这些河流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对发展航  相似文献   

15.
粤语多源论     
近年来,粤语形成于古广信一带的现点颇能吸引人,其中以叶国泉、罗康宁的"西江流域文化起源说"最有影响.但是,古广信为岭南早期的政治、文化中心,并不等于粤语起源于西江流域.本文首先对粤语的定义进行严格的解释,亦从历史及人口迁移等角度阐述粤语文化的混杂性和广东汉人来源的多层次性,最后从现实的粤语语言特点论证粤不可能单一来源于西江流域.  相似文献   

16.
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区,其中93.7%的人口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考古学、民族学和人类学的研究表明,壮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是古代“百越”民族(主要是西瓯、骆越)的后裔,壮族及其先民在岭南地区繁衍生息已有5万年的历史。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壮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壮药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南民族大学项目组在刘向明教授的带领下,深入广西地区,对壮药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广西第四届民族美学研讨会",于1997年10月24日至26日在宜州市举行。来自北京、广东、西藏和广西区内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120多人参加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民族审美意识和民族旅游经济"。大会收到论文引篇。与会专家教授围绕中心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在民族审美意识、民族美学方法论、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特征、民族审美与民族旅游经济等问题上取得了新的认识。一、民族审美意识问题(一)民族审美意识的界定及其特性问题与会学者认为,有关"民族审美意识"概念是八十年代中期现出的,但没有对它作系统论述,一些文献对"民…  相似文献   

18.
文献无征,要了解广西原始社会文化,主要根据考古资料。解放三十多年来,随着广西事业的发展,广西地区发现了不少原始社会文化遗址。这些文化遗址,为我们展示了广西原始文化的面貌。本文拟就考古资料,谈谈关于广西原始社会文化的粗浅看法。 (一) 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概况广西地区是研究人类发展中心地区之一。目前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有柳江县的“柳江人”和“甘前人”,荔浦县的“荔浦人”,都安县的“干淹人”和“九楞山  相似文献   

19.
何元凯  周超  郝国强 《民族学刊》2021,12(12):16-22, 125
广西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并构建了当地的饮食文化叙事。米粉是广西饮食民俗的重要代表,首府南宁汇集了广西各地的米粉名吃,形成了以南宁老友粉、桂林米粉和柳州螺蛳粉为代表的米粉文化叙事,蕴含着丰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秦始皇征岭南、修灵渠而形成的“米粉秦朝论”塑造了南宁米粉文化溯源叙事链的时空基因;各民族交往融合构成南宁米粉典故的地域性和民族性;酸、辣、鲜、香为一体的“和合四味”反映南宁米粉制作技艺的“和合”思想,体现广西各民族的多重多向互动。研究广西米粉文化叙事,不仅可以丰富广西米粉文化内涵,同时也能推动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20.
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统治政权十分虚弱,最后不得下把国都从河南迁至浙江.随宋朝政治重心南移,其经济中心也南移,从而促进江南至岭南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随着宋王朝采取的种种措施,原来还十分落后的岭南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比较前代有了发展,社会各方面取得显著的进步.壮族等少数民族和汉族族之间频繁交流,相互同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下面就这些问题作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