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含率领义的“以”在古汉语句式中应视为动词 ,并非介词 ,从具体使用上及字形分析上都证明了这一点。它所构成的句式是一种单一的只表目的关系的连动兼语融合句式  相似文献   

2.
古人词义句式关系分析一例现代汉语语法学研究,认为动词词义能影响句式,如某些动词可构成兼语式,而另一些动词不能;某些动词可带双宾语,而另一些动词不能。这一现象《谷梁传》解说“春秋书法”已有所认识。它对《春秋·恒公元年》“郑伯以劈假许田”(假,借;许因,...  相似文献   

3.
英语SVOC句式与汉语兼语式句子对应类别动词句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任何语言中,动词都是构成句子的关键。动词的逻辑表现力很强,它能决定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英汉均有SVOC句式与兼语式这样相同的语言结构,原因就在于动词V这一主要成分上。文章围绕动词的对应类别,详细论述英汉各自在SVOC句式或兼语式中所用结构及所表现的意义,并进行了SVOC句式与兼语式句子层面的对比。  相似文献   

4.
五、兼语式的简化“词类活用”说,名词活用,“实际上是兼语式的简化,本来兼语式的结构是主+谓(使动词)+兼+谓+宾(或无宾),现在简化为主+谓+宾,从而使语言简练。翻译时必须恢复成兼语式”。又说动词活用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举例说,“项伯杀人,臣活之”的“活之”翻译成  相似文献   

5.
论“使”字的介词词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词多由动词虚化而来,“使”字即所。本文通过考察其意义动作性的强弱及其古今出现频率,证实其意义已由实词“派遣”演变为虚词“致使”;又经诸多语法标准检验,得出结论:现代汉语作为“致使”意义的“使”字是介词不是动词,根本不能构成兼语句式。  相似文献   

6.
英语SVOC句式与汉语兼语式动词类别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语SVOC句式与汉语兼语式存在许多共性。对比这两种句式,人们会发现动词是构成这两种句式的核心。英语SVOC句式动词类别与汉语兼语式动词类别尽管不能一一对应,但都是在使役化构词和语法隐喻两种主要的语法化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汉语研究史上,陈承泽先生首先提出了“致动”这一术语,许多语法论著则称“致动”为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之一。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它以动宾式的结构表达兼语式的内容。本文拟探讨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  相似文献   

8.
兼语式是一种常见的汉语句式。使令动词的宾语是后一动词的主语,前后两个动词不共一个主语。在众多的使令动词中,出现频率高的首推“使”字。“使”字一般不单独使用,只有与后面的动词搭配使用时,句子才能成立,句义才趋完整。英译时,  相似文献   

9.
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规律,除时贤所总结的以外,仍有可补充之处:(1)兼语式的第二环节,也有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2) 前置宾语之后的相应位置上的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3) 表被动的“见 V”、“为 V、“为 X V”、“为 X所 V”式中处于“V”位置上的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4) 用“相 V”、“自V”表被动、互动等的句式中,处于“V”位置上的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相似文献   

10.
带定指兼语的“有”字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词“有”可以带兼语构成兼语句 ,这种“有”字句中的兼语一般是不定指的。但在一定条件下 ,“有”可以带定指兼语 ,这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用在复句中充当分句 ;二是在特定的语境中构成单句  相似文献   

11.
蒙汉语使动句句义结构都由使役+施事+受事+谓词四个成分构成。但它的句法结构形式有差异:蒙古语使动句只有一个动词谓语为核心构成,而汉语兼语式使动句由双动核结构构成;蒙古语使动态语缀是使动句的形式标志,是强制性的,而汉语与此对应施事者前出现"让、使、派、叫、请"等表示使令意义的动词,此外,还有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后加上一些动态助词带上宾语表示致使意义。汉语语序手段决定兼语型使动句式的构成,而蒙古语的附加成分法决定带施事宾语的使动句的构成。在汉语中表示致使意义的句式繁杂,分布于兼语句、"把"字句、连动句等不同句法框架内,然而在蒙古语表达中这一切统统都可以用带使动态标志的使动句对应表达。  相似文献   

12.
兼语动词“让”源自行为动词,跟其他同义兼语动词的来源一致;跟别的兼语动词直接源自行为动词不同的是,“让”在西汉首先成为表示“让与”的兼语动词,中古时发展成为表示“容让”的兼语动词,最后在唐代才成为表示“使役”的兼语动词和表示“纯致使”的兼语动词,这是受动词“教”逆向类推的结果。在成为兼语动词的同时,“让”也开始向被动标记演变。  相似文献   

13.
一般的古代汉语教材讲到意动用法时 ,只提形容词、名词有这种用法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 ,中华书局 1 999年 5月第 3版 )也是如此。而郭锡良等主编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古代汉语》(语文出版社 ,2 0 0 0年 3月第 2版 )则明确地说 :“动词没有意动用法 ,只有作为动词的一般用法和使动用法。”可是 ,笔者在《左传》中发现了一例动词的意动用法 :《周书》所谓“庸庸祗祗”者 ,谓此物也夫。士伯庸中行伯 ,君信之 ,亦庸士伯 ,此之谓明德矣。 (《宣公十五年》)杜预注 :“庸 ,用也。”《实用古汉语大词典》(王松茂主编 ,…  相似文献   

14.
0 引言0.1 本文讨论的使动句是指“名词+使+名词(动作发出者)+动词”的句式,即一般所说的带“使”字的兼语式。这种句式应如何处理在我国语言学界是有不同意见的。本文对这些不同意见不作专门性的论述,而只是就这种句式作为使动句处理的语义关系作些分析。0.2 使动句的使动意义是指句中的主语不是动作的发出者,而是动作的支使者或影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后带形容词和后带动词否定式的“个”字结构的详细分析,揭示了“个”在两个不同句式中的不同用法:一是量词用法;二是助词用法。并从认知的角度,解释了“个”由量词用法扩展到助词用法的过程与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一)“兼语式”的提出,突出地说明了汉语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结构: (S_1) V_1 O(S_2) V_2 (我)请他来(S_1主语_1,V_1动词_1,O(S_2)“兼语”,V_2动饲_2)  相似文献   

17.
英语SVOC句式与汉语兼语式都表述了“使(让)其他的人或事物处于某种状态或表现某种行为”这样的概念。这种概念的表达是建立在“人类中心说”这一共同认知基础之上的。两种句式结构方面的相似性也为对比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8.
句吴族源族属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句吴,又名攻敔,工渔、攻(五五)、攻■、攻吴、邗、吴,《史记·吴太伯世家》云:“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曰:“句音勾,夷俗语之发声也。亦犹越为于越耳”。可见句吴是自称而不是他称。  相似文献   

19.
“致使”类兼语句是国际中文教学的代表性句式之一,在句法结构层面表现出的显著特征是致使动词可以相互替换且句义不会发生明显改变,在语义结构层面的特征是具有双重语义结构,且句中的致事和结果分别具有[-自主性][+使因性]和[-可控性][+变化性]的语义特征。外国学生习得汉语“致使”类兼语句的偏误主要表现在句式误用、成分误加、成分遗漏和成分误用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以”是古代汉语里一个用法较多的虚词,它的一些用法在现代汉语里仍在沿用。值得注意的用法有下面四种: 一、用在动词前面的“以”用在动词前面的“以”,它后面的动词,可以是单音节的,也可以是双音节的。它前面可有逗号,也可无逗号。如: (1)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是团结抗战以求解放……(《毛泽东选集》第二卷,537页) (2)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