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礼文化之和谐观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自慧 《江淮论坛》2005,(3):113-116
“礼之用,和为贵”是中国礼文化的价值定位;礼、乐、仁是支撑和谐观及礼乐文明的三根“擎天柱”;“致中和”是和谐观追求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2.
张春香 《江汉论坛》2004,3(8):15-17
徐复观对礼的研究,既有横向的探讨,也有纵向的深入。本文从“礼的形成在于礼之观念的自觉”、 “礼的根基在于生活世界”、 “礼的功能在于立中制节”三个方面对徐复观的礼学思想作一简单梳理,并认为其礼学思想的价值在于发掘出礼之根源意义,使现代人情感得以安顿,关系达到和谐,从而给人类提供一片和平宁静的精神乐园,这样就能从根源上解决人类自身的矛盾及由此矛盾所产生的危机。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和谐的科学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孙彦泉 《齐鲁学刊》2005,(4):144-147
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全面和谐是21世纪人类关心的主题。和谐社会倡导生态文明,强调可持续发展。确立和谐社会的科技发展观,将有助于克服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刘永鹏 《东岳论丛》2007,(5):196-197
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我国诸子百家各有论述,但儒家最为精彩,也比较丰富和系统,可集中概括为"一体观"、"仁爱观"、"规律观"、"节俭观"之"四观"。它对我们解决当今世界的生态危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不可多得的警示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理性是野蛮与文明的分界线,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追求.礼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和基本特征,作为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是对人随心所欲的情感的约束.因此,理性是礼的灵魂.在礼文化中,克己复礼是自我理性的追求,以礼治国是社会理性的追求,致中和是理性智慧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6.
徐燕斌 《兰州学刊》2006,(12):108-110
“礼”是古人取法天地而创设的一套理想的人间秩序,它代表了古代中国人对和谐精神的追求。礼对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秩序与和谐的追求,构成了中国传统法律的一个基本特征。因而,我们对礼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人类带来可观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地震、雪灾、洪涝灾害等严酷的现实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刻反思我们自身的行为,探寻造成当代环境问题的实质和根源,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建构和谐社会是新的社会实践提出的新课题,它不仅要立足现实也离不开对历史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和谐思想,如主张“和实生物”的宇宙和谐论;“和而不同”的人际和谐论;“以和天人”的天人和谐论。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中实现三大和谐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儒家“礼”文化基因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平飞 《天府新论》2005,(5):107-111
"礼"是中华文化的标志性象征.中华"礼"文化基因的遗传密码可以从礼之源、礼之本、礼之用等方面破解.欲究礼之源,可从字源字义、人性结构、社会生活三面切入;欲解礼之本,可从礼的人文性、秩序性、情感性和互主体性四点来阐发;欲明礼之用,可以统观全方位功能,也可细究政治、道德、方法功能等.  相似文献   

10.
康敏妤  杨娟 《南方论刊》2007,(9):61-62,67
人权作为一种普遍道德权利,不应当只以西方人权为标准,在讨论人权和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时候,应当立足于中国的社会历史和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提炼那些符合人权原理的思想和精神,而"礼"所追求的和谐精神中隐含的人权因素,正可为人权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找到连结点。  相似文献   

11.
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是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客观现实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键 ,一是通过教育和引导 ,增强全民族的生态与环境保护意识 ,摒弃人类主宰主义观念 ,在全社会营造起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 ;二是通过制定和完善切实有效的政绩评价、考核、监督和保障等机制 ,使领导部门、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三是积极探索建立完善的机制体系 ,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一、中国传统法律中的人情观(一)人情观的内涵“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犤1犦法律服务于礼治,屈从于人情,这便是中国古代统治者以情破法,行“法外之仁”的发端。《清史稿.刑法志》中有:“中国自书契以来,以礼教治天下。劳之来之而政生焉,匡之直之而刑生焉。正也,刑也,凡皆以维护礼教于勿潜。”这时候,德主刑辅、礼主法辅已成为封建正统法律思想体系中的主要内容,而这一价值体系的建立,肯定了人情在法律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尚礼教,便要重人情。与人情有些不太协调的法律不仅被人们视为“不得已而用之”犤2犦的手段,而且…  相似文献   

13.
人与自然和谐关系表达的是一种伦理秩序,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人们所建构的人与自然和谐秩序均属于黑格尔所说的"主--奴关系"秩序,缺乏公平正义性.和谐需要正义来担保,拥有公平正义性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才具有价值合理性与社会正当性.公平正义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指人与自然之间平等地分配价值地位,公正地进行权利义务的交换.如果仅仅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而忽视其公平正义性质,就不可避免地使"和谐"本身或者成为奴役自然的工具,或者成为奴役人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
陈苏  陈书生 《中州学刊》2002,1(4):195-197
忽视自然的作用是造成人与自然失调不谐的重要原因。保护自然是生产力的重要内容 ,把保护自然排斥在生产力之外是造成人与自然失调不谐的理论原因。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 ,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论追问——兼论自然的价值与人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是以人性为基础展开的,自然的价值是基于人性而被发现的,自然的生态价值在根本上影响与制约着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正确处理人之自然需要的无限性与自然工具价值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成为一种必要。人类作为人类与自然关系中的惟一能动者,必须肩负起保护自然的责任与义务,善待自然,构建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本生态价值关系。  相似文献   

16.
天人合意论——对天人和谐的一种大写意式阐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常,我们把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哲学概称为"天人合一"。事实上,"天人合一"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因而是一种不恰当的生硬表述。将传统和谐精神表述为"天人合意"再恰当不过。"天人合意"是一种大写意式的表述手法。"天人合意"的和谐哲学旨在说明,"天之意"理应是"人之意"的基础,"人之意"必须合乎"天之意"。必须循天之意。敬畏万有,和谐八方,方能达"天人合意"。"天人合意"表达了人们对万有存在之最佳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向的期盼。  相似文献   

17.
王夫之对和谐这样一个有重要美学意义的范畴进行了深刻的论述与分析,认为“和谐”是在矛盾着的事物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中通过“主客体的合一”而获得的,更强调主客体的互动和谐,其和谐观主要体现在美的本质论与情景说中。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人与自然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基础,和谐思想源于“和合”精神。人与自然和谐是内在和谐与外在和谐的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发展模式,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合理地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与伦理观,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环境友好型社会——天人和谐观的新飞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天人关系理论的飞跃,是人类认识史上的创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注的问题。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自然生态和谐的社会,是社会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是自然、人、社会协调发展,共生共盛共赢的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