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旨在澄清汉字性质认识上的一些误区.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包括词文字和语素文字.古代汉字是词文字,现代汉字是语素文字.把表意文字理解为"以形表意"的文字是一种误解,认为汉字中的"字"与拉丁文字中的"字母"不可比的观点是错误的.文字的性质取决于文字系统中的单个符号和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我国的汉字是现今世界上仅存的表义文字,而其它各国的文字,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表音文字。从造词法的角度看,表义文字的主要特征,就是遵循取义造词的原则,也就是说汉语中大多数词的构成,都是取义为主,取音为辅,更有一些词,根本就只取义,不取音。但由于世界各国的语言发展,具有相同的基础和大致相同的经历,表现在文字的形成上,也可能有某些偶同或偶合之处,即使在表义文字和表音文字之间,也依稀可见。汉字属表义文字。但  相似文献   

3.
表音文字是有音符带义的文字,表意文字是有义符带音的文字,兼有义符和音符的才能称为意音文字。汉字性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缘于人们对音、音符、表音等概念用语有不同理解。汉字有音但无音符,固然不能称为表音文字,也不宜称为意音文字。语素文字是从所记录的语言单位角度着眼,属于低一层级的划分。把汉字称为表意文字,可以站在最高的层次上,抓住汉字的本质特点,便于与世界各种文字的比较。  相似文献   

4.
秦汉以后直到今天的汉字,是以形声字为主体的形音文字体系。这种后期汉字的特点是形声字的比例占绝对优势。一千八百年前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所收的汉字,形声字占80%以上。这个比例在历代的字典中不断增加。清代的《康熙字典》和最近出版的《汉语大字典》,形声字都占95%以上。 东巴文字通称纳西象形文字,大约产生于公元11、12世纪,比起汉字来,是很年轻的文字。但从文字发展阶段来看,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文字。东巴文字同汉字无同源关系。我们用纳西文字同汉字作比较研究,一个原因是纳西文字中也有一批形声字。  相似文献   

5.
汉字是记录汉民族语言的工具,是我国广大地区通行的一种文字,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字之一。过去,对于汉字发展的研究,除少数著作外,大都受许慎《说文解字》的影响,有较大的局限性。因为许慎限于立场,囿于见闻,不可能正确解释汉字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汉字曾是东亚地区的国际通用文字,先后有十几个民族借源汉字创造了本民族文字。汉字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地适应、调整,造成了各种变异现象。其中不但有官方的、宗教的,也有民间的;不但有借用,也有变体、改制;还有的由表意变成了表音。不仅有记录汉语的汉字,也有记录日本语、朝鲜语、越南语、苗语、壮语等非汉语的汉字或准汉字,形成了一文多语的汉字系文字大家族体系。汉字在传播过程中发生的功能变异、形符变异、体制变异,大致经历了这样几种形态:汉字汉文(照搬)———汉字某(民族)文(假借)———某族汉字(转注仿制)———改创民族文字(变异)———新“书同文”和大字符集建设。考察研究汉字在外部传播的规律,有助于研究汉字本体的标记功能和结构体制,以及汉字的历史作用和传播文明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7.
一、各家的看法 对于东巴文字创制时和发展中是否受到汉字启发与影响的问题,各家看法不一。 唐兰先生说:“世界上旧有的及现在还存在的文字,种类很多。其中有些是和中国文字(指汉字——笔者)有亲属关系的。中国西部有椤椤(指彝族——笔者)么些(指纳西族——笔者)等文字……”唐兰先生的意思是汉族的文字与纳西东巴文字之间有着亲属关系。李静生先生认为:“纳西先民创造的文字不可能与汉字毫无关系。”  相似文献   

8.
汉字是—种毁誉参半、争议颇多的文字。 汉字的是非功过靠什么评判呢?我们认为只能靠实践。 实践是区别科学和伪科学的标准。不能设想一种有太多缺点的文字会延续数千年而使用这种文字的人们不愿意舍弃它,人们总是会经过优劣比较淘汰落后的文字系统,接受先进的文字系统的。所谓“先进”的文字系统,大约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相似文献   

9.
汉字从殷商的甲骨文到今天通行的真书,经历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是以秦隶作为分水岭的。秦隶以后的汉字是以基本笔划为主的文字,而小篆以前的汉字,则是以象形单体为基本构件的文字。二者在形体结构上有着质的不同,在表音表义的方法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把小篆以前的汉字称为古汉字,而把秦隶以后的汉字叫做今汉字。古今汉字在形体上发生了重大变革,这一变革是在古汉字逐渐演化的基础上完成的。研究分析古汉字形体的演化对于我们认识汉字的表意功能及其结构规律是有重大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汉字的力量     
刘汉俊 《中华魂》2013,(22):32-35
文明足迹 一些人认为,汉字之所以叫“汉字”,是因为它是汉族人使用的文字。这个说法不准确,取名“汉字”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汉朝对中国文字的贡献。在秦朝统一义字的基础上,汉朝对文字的整理、规范、检索、革新达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峰,隶、楷、行、草或发轫于斯或勃兴于斯。  相似文献   

11.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因此,文字就是一种形式,而且只是一种形式。所谓文字体系就是由各种不同模式构成的结构系统,而不是具有内容的各种要素的总和。世界各国文字莫不如此。然而唯独汉字却迥异于所有文字,它是义著于形的。汉字的意义就包涵在形体之中,汉字的形体都可以从意义上得到解释。古圣人有他们对汉字形体的解释。韩非子说:“自环者谓之厶(私),背厶谓之公”(《五蠹》)。孩童、陋夫也有他们对汉字形体的解释。汉代童谣唱道:“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历来的三教九流多懂  相似文献   

12.
汉字在不同时代和地域都有不同的正体字和副体字。简化字是繁体字按照文字规律演变的结果。书写和阅读采用不同规范的汉字是不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汉字的形音义一般是密合的,构形重意合,字和词具有相当程度上的同一性,而且占汉字主体的形声字有声符表音,这种构形上的优势是汉字文化区域的形成,汉语词汇不难掌握以及汉字迄今没有走拼音化道路的重要原因;表意性是汉字的本质特点之一,但由此把汉字称为表意文字却失之偏颇,因为此说没有反应汉字构形的多重本质属性,汉字应该是在以事物形体揭示词义的象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象形、形声、假借三类而以形声文字为主的语素文字兼音节文字。  相似文献   

14.
汉字的性质、特点与汉字拼写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汉字的性质、特点与汉字拼写紧密相关,同时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我们认为汉字是一种拼形文字,即以象形字或其他独体字为基本图形,通过图形拼合的方式来达到记录汉语的目的。由于基本图形多为形义统一体,所以,汉字的意义一般可由图形拼合表示出来。无论会意字、指事字还是形声字,其字义的表示都是通过图形拼合的方式实现的,而占汉字百分九十五以上的字是会意、指事、形声字,所以,认为汉字是一种拼形的文字是有充分的根据和理由的。作为一种拼形文字,汉字有如下几个特点:(1)表意的直接性;(2)图形的整一性;(3)结构的立体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汉字可谓世界文字大观园里独特的一景。与拼音文字相比,汉字的量可以用无限来形容;拼音文字几乎不存在文字教学问题,而汉字花费几年的时间也未必能全部掌握;拼音文字本身表音,由其构成的词素以上的各级语言片段观其形而知其音、解其意,汉字本身不表音,由其构成的各级单位也都不表音,不仅每个字从形体(复杂程度大家都清楚)到语音到意义都要逐一学习记忆,还要把形、  相似文献   

16.
不同时段,汉字基础构形元素①的分布情况是不一样的。作为文字系统的基本构形材料,其自殷商时期开始已经发生内部调整。睡虎地秦简文字继承了旧传统的正体,其大部分的基础构形元素承袭西周金文而来,并在其文字系统内部扮演着重要角色,保持了汉字的传承性和稳定性。与此同时,该文字的基础构形元素也发生着一些变化,并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17.
公元四、五世纪,汉字传入日本后,从借用汉字的音,发展到借用汉字的意,以至于后来根据汉字创造出日本的文字--假名文字.日本人把两个发音、构造、特性等方面截然不同的语言系统融合在一起,将汉字改变成适合他们本民族的文字,使汉字成为有别于中国汉字的独特体系.虽然,在其使用的过程中也受到过种种怀疑、排斥,并由于外来文化的涌入,也受到了并将继续受到冲击,但汉字在日本文字乃至日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它将以自身的价值确立在日语中无可取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距离商代文字年代较远的、象形程度不高的原始文字符号是汉字的远源;距离商代文字年代较近的、象形程度较高的各种原始文化符号是汉字的近源.但近源与商代文字之间还存在着缺失环节.有一定数量的中国文字符号曾经经过"南方丝绸之路"传播到印度河谷地带.这些保存于印度河谷文字中的中国文字符号,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商代文字来源的缺失环节.而三星堆遗址出土器物上的刻符则是中国文字曾经传入印度河谷地带的有力证明.  相似文献   

19.
汉语与汉字的关系一直是汉语言文字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对于汉语与汉字的关系学界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有人认为汉语的特点决定汉字的性质,汉语的发展影响着汉字形体的变化;但也有学者认为文字的类型不受语言特点的制约;这些都影响汉字和汉语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对二者关系的正确认识。我们从汉语和汉字的实际出发,以事实来说明汉语的特点及汉语的发展变化对汉字形体变化的影响,以促进汉语和汉字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华夏文字具有悠久的同源基础。由于社会组织的分化,至战国末期,汉字的区域性异化倾向日益加剧。秦的文字统一政策对汉字起到了较全面的规范作用,遏制了汉字的异化倾向,在汉字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然其文字统一政策的保守性和狭隘性,又导致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文字统一运动的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