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唐太宗农业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太宗即位后,把较多的精力放到了重建唐朝农业经济中,并制订了相应的发展农业策略。他的重农思想具体、丰富,如,认为治国首先要解决“衣食”问题;要“不夺农时”。唐太宗的农业思想不只停留在理论上,而且制订了许多重农措施。古代农业的发展,常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制约。难能可贵的是,唐太宗并不害怕灾害,反而树立了坚强的抗灾救荒信心,实施了一系列抗灾救荒的措施:设立义仓;蠲免;赈恤  相似文献   

2.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十分重视并且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作为巩固李唐统治的借鉴,其中之一突出地表现在他对皇太子、诸王的教育上.贞观年间,唐太宗和朝臣们曾多次讨论了“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的问题.在李唐王朝的创建过程中,唐太宗曾出生入死,备尝艰苦,对于“草创之难”自有其深刻的体会.但是当他掌握了政权以后,就认为迫切的、现实的困难问题是“守成”.  相似文献   

3.
唐太宗李世民乃一开明君主,在他统治时期形成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出现,其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唐太宗实行的用人政策以及决定其用人政策的人才观是至关重要的e本文从其重人、选人、用人、容人以及人员的管理诸方面探析唐太宗的人才观.  相似文献   

4.
唐太宗即李世民(公元599年——649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颇有作为的君主,其政绩被史学家称为“贞观之治”。唐太宗为了实现长治久安的统治目的,继承并发展了前代的法治经验,以法律为手段,巩固新建的李唐王朝。唐太宗以隋朝施行严刑峻法而败亡作为鉴戒,指出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在于“用法益峻……不复依准科律”,尤其是隋炀帝时期,还恢复了前代已禁绝的籍没和罪及九族等刑罚,唐太宗由此得出了封建政权生死存亡的关键在于民心向背的结论,并多次引用“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古语。常说,“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确定了“安人宁国”的治国方针,积极改革当时的法律制度。他诏长孙无忌、  相似文献   

5.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出类拔萃的封建皇帝。他统治唐朝期间的“贞观之治”,被作为由乱至治的典范而载入史册。唐太宗的文治武功是人所熟知的。但迄今为止,他只被作为政治家、军事家来评述。对他的思想,却还缺乏开掘和研究。其实,唐太宗也堪称为一位思想家。恩格斯说:“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唐太宗不正是这样的一位思想代表吗?虽然他留下的著作不多,这与他生前不主张人家编他的文集有关。但从现有的著作及记载他言行的史书中,其思想已得到了应有的  相似文献   

6.
评《贞观盛世·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政治家之一,他所开创的“贞观之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辉煌的一页。对唐太宗及其贞观之治的研究,一直受到史学界的重视,有大量的论文及专著问世。学术界新近又增加了一部新著:《贞观盛世·唐太宗·李...  相似文献   

7.
唐太宗统治时期(公元627—649年),是我国封建社会最著名的“治世”,也是封建法制最健全的时期.我国封建社会最成熟的法典、也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法典——《唐律》,就在那时制定的.那时,司法制度比较完备,执法也颇为严格.这固然应该从当时封建经济和政治的高度发展来作解释,但是也不可忽略法律思想所起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统治阶级总结历代法制实践的经验,都要通过法律思想而体现在法律制度中.唐太宗时期的法律思想是一个尚待研究的问题.这里,仅就个人接触到的材料,从法律的产生、本质,作用和立法、理狱、量刑的原则等方面,作个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唐太宗在位期间赦宥比较慎重,赦宥的次数不多且都赦出有因。唐太宗突出的慎赦思想同他高度的史鉴意识,自觉的法律意识,制法、守法、执法的思想相关,由此确立的完善严格的法律制度和由此形成的整个社会普遍的守法背景,也是太宗期间赦宥较少的深层原因。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犯罪率的下降也是赦宥减少的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9.
一提起唐太宗和“贞观之治”,人们自然会想到魏征.魏征,字玄成,河北钜鹿人,后徙河南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县).生于公元579年(北周宣帝大成元年),死于643年(唐太宗贞观十七年),享年六十四岁.魏征对唐代的政治多所献替,功勋卓卓.他提出的“偃武修文”政治主张,对贞观时期的政治生活和唐代社会的发展、繁荣起了重大作用.魏征不愧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伟大政治家,他的历史功绩应当给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0.
唐太宗入冥故事,历经从唐代文人笔记、民间变文至元杂剧、明清小说,是影响较大、流传已久的游冥故事。唐太宗入冥故事系列,涉及冥界观念的演变、小说对“玄武门”事件的态度、唐太宗对佛教的态度等很多方面。《唐太宗入冥记》变文中的冥界观念清晰明确,反映了初唐时期的冥界观念。明清小说中的唐太宗入冥故事反映了明清时期社会比较流行的冥界观念。唐太宗入冥故事的演变过程中,人物形象、性格特征也发生了改变。唐太宗游地府的故事作为一个可以独立流传的故事,不过是一个基本框架,被不同的创作者因着不同的创作主旨加以利用重新改造,在这个框架内加进一些不同的内容,反映了作者不同的创作主旨。  相似文献   

11.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很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政治家。他所统治的时期出现了封建盛世──贞观之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坚持忠直、博学的择人标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用人思想,他反复强调“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这一思想,贯穿到他一生的政治生活。唐太宗时,统治集团人才济济,文能安邦,武能定国。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史学界对唐太宗的研究较前深入了一步。我们认为,在肯定唐太宗的进步作用时,还应分析唐太宗的思想特点。唐太宗所处的历史时代的基本特点是:旧的土族门阀制度已经崩溃,腐朽的士族势力不断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不断增长,但士族的势力仍大于庶族的势力。处在这样一个历史时代,而又出身于关陇士族高门的唐太宗,其头脑中既有旧的门阀观念,又有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思想;而在主观上,他本人力图克服旧观念的束缚,按  相似文献   

13.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在位期间,善于审时度势,顺应时代潮流,对隋朝遗留下来的种种积弊进行大胆的改革和整顿,从而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少有的太平盛世——“贞观之治”。作为唐太宗治国安邦思想核心内容的民本思想,对“贞观...  相似文献   

14.
魏征是我国古代的著名诤臣。他的思想、观点和主张,对唐太宗有深刻影响,成为唐太宗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为了尽快医治隋束战乱所造成的创伤,使新建文的唐王朝政权得以巩固,他向唐太宗提出了一系列正确意见和建议,在很短的时间里,便出现了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的“贞观之治”。  相似文献   

15.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政治上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他在位二十三年,革新并推行一系列政治制度,任贤纳谏,巩固国防,发展经济,使社会得以繁荣安定,被旧史家誉为“贞观之治”。唐太宗文韬武略都堪称雄才。他爱书法,尤爱“二王”,对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都有  相似文献   

16.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深谙以史为鉴的著名君主之一.由于他在贞观年间采取了设立史馆、大力修史等诸多措施,发展史学,遂使史学功能得到了最为充分的发挥,也使他成了历史上以史为鉴的光辉典范,不仅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而且也在我国史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相似文献   

17.
<正>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不久,有人投其所好,敬献给他一张弓。他看了又看,试了又试,认定是难得一见的好弓。于是得意之余,他就向一个专门制作弓箭的匠人炫耀。但是这个弓匠仔细看过之后,却得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论:"这张弓虽然强,但不是好弓!"唐太宗急问原因。弓匠回答说:"一张弓的好坏,不单要看它是否射得远,更要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对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主要成就以及唐太宗前后期主要表现进行分析.唐太宗是历史上杰出的封建政治家.贞观之治的出现是与当时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唐太宗杰出才能分不开的.贞观后期,唐太宗励精图治不如以前.  相似文献   

19.
大多的翻译史学家都认为唐太宗是玄奘译经事业的鼎力支持者,忽视了问题的另一面,我们的研究发现,唐太宗对玄奘译经莫大支持的背后也隐藏着当权者某些不情愿的情绪,甚至是不支持的态度。唐太宗要求玄奘写《大唐西域记》,要他弃佛从政,控制他的翻译规模,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究其原因,是唐朝自开国以来所定的“先道末佛”的宗教政策以及政治者的统治要求所导致。  相似文献   

20.
我们评价唐太宗,离不开“贞观之治”,然而,要评价“贞观之治”却不能不论他的用人之道。这是因为唐太宗的用人之道既是“贞观之治”形成的因素之一,又是“贞观之治”的重要内容。唐太宗的用人之道主要内容表现在他的人才思想和制定并实施的用人政策中。正是唐太宗的进步的人才思想和用人政策,才促成贞观23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上的各项措施得以实现,终于达到天下大治、国泰民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