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山西老年》2008,(7):66-67
佩戴着黄丝带、红丝带、绿丝带,在城市、在乡村、在救援现场、在安置点、在医院……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来自四面八方,有学生、有教师、有农民、有退伍军人、有退休职工……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相似文献   

2.
8月18日。鸟巢。刘翔因伤退赛。那一转身,把悲伤留给自己。愕然、惊悸、痛苦、沮丧、失落、担忧、感动、祈愿,复杂的情感元素立即交织缠绕在无数国人的心头。在中国这个田径水平相对较弱的国度,刘翔是一个绝对荣耀的英雄符号。特别是4年前的雅典奥运会赛场,刘翔书写了世界田径的新格局。在全球化语境下,在多元化社会背景下,刘翔背负着太多的社会、经济、情感、伦理与价值的重量。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文学在不断启新。文学在开放、互通,在跟进时代,瞄向未来,也在疏通“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路。文学促动人们的价值坚守、责任担当,守持“良心”,传达“爱意”,拓展伦理视阈,与“生生”同韵。文学在重视、重识、重释“非人类生命”,在惜生、护生,在进行精神性修复。文学在延伸反思及昭示性,在揭秘天地灵性,在顺通对万物生命的救助之路,在探寻自我救赎之策的可信可行。文学的身体力行是建设性的,是趋合、趋和的,其伦理诉求甚至会超越“纯文学”本身。文学的世纪性抉择是跨时空、跨文化的,多样、多向、有机地观照文学现象与历史文化存在,即便是评析方式、范畴及模型构建,乃至言说话语的拓展、转换,都呈现着多样、丰富及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英国,到处都是宫保鸡丁:王宫、古堡、基督教、市政厅之谐音也。到处都是希腊式的圆柱、罗马式的拱顶,到处都是红砖的房、石垒的街。在中国,一百年的房屋已经垂垂老矣,弥足珍贵,在英国,二百年的房屋,属于年轻的老头,成群结队;中国的古迹,大都埋在地下;英国的古董,大都立在地上。英国的街道,窄窄的、弯弯的,始终走不出中世纪的街巷。英国,对于曾经,像走在荡板桥上捧着一堆古瓷瓶,小心翼翼,谨防失手。  相似文献   

5.
乔叶 《可乐》2010,(5):47-47
那天,我给静打电话,照例先问她在哪里。 “我在地里!”她说,“在摘薄荷!”她爽朗的口气如同农妇:“明天给你带一些。” 多年前,小夫妻俩就在郊区租了一小块地,先生在地里养盆景树,她则在树的空隙间种各种各样的时令蔬菜和农作物,茄子、黄瓜、西红柿、豆角、东北黏玉米、红薯、大豆……还有薄荷。  相似文献   

6.
清代闽、客移民在移垦台湾过程中不仅有冲突对立,还存在合作共生关系。在台湾拓垦初期,闽、客移民往往杂居共垦,协力推进台湾的开发。即使嘉庆、道光以后,在台湾北部今桃、竹、苗地区的内山开垦中,仍不乏闽、客合作的案例。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由于闽、客移民维生方式不尽相同,亦须相互依赖、互通有无。与此同时,为了约束住民,闽、客成立联庄组织,订立合约,共同维持治安,以防止分类械斗。妈祖、观音、神农大帝等全国性的神灵,成为跨族群整合的媒介,增加了闽、客之间的良性互动。闽、客族群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互动,对清代后期闽、客族群空间整编后,跨族群地域间关系的建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留居在闽南人优势地带的客家人,清末开始出现福佬化的倾向,族群融合得到进一步推进。  相似文献   

7.
我去的国家还不多,实在没有资格说世界上哪个国家的雕塑最多最美。我来到奥地利,旅途中雕塑不时映入眼帘,猜想她必是雕塑大国之一,按人均地均也应该排在世界前几位。毫不夸张地说,走在奥地利的大街上、小巷里,哪怕来到奥地利的小镇、乡下,照样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精美的雕塑。这些雕塑有上个世纪的,有十七十八世纪的,也有十五十六世纪的,分布在教堂,在修道院,在皇家园林,在公共建筑,在私人别墅,在公园,在街头。它们以历史名人为主,辅以动物、花草、吉祥图案。小的仅尺把寸余,精美绝伦;大的数倍于真人,雄伟气势。我发现,在奥地利但凡像样点的建筑几  相似文献   

8.
沈大仁 《社区》2011,(8):41-41
1954年。一首旋律优美的《我爱北京》的歌曲,悄悄地在全国各大、中、小学传唱开来。当时我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就读二年级,学生会文化部为了活跃大家的文艺生活。印发了一本薄薄的、十几张的活页歌曲选,其中就印有《我爱北京》这首歌。同学们无论在课间休息或课外活动时,一直都在传唱着。据我所知,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地的大、中、小学也盛唱此歌。  相似文献   

9.
安雯 《老友》2009,(7):46-46
回家乡出差,在叔叔家意外地发现了"新大陆"。他居然在网上举办了一台演出。他那些分散在全国各地、年过半百的高中同学,唱歌、跳舞、诗朗诵、演奏乐器,快乐得像孩子一样。特别是多才多艺的叔叔,集导演、主持人于一身,将整台晚会办得热闹非凡。  相似文献   

10.
木子  茗葳 《新少年》2014,(12):2-2
星星和月亮在一起珍珠和玛瑙在一起庄稼和土地在一起劳动和幸福在一起汉彝民族在一起在彩云飘飘的西南大山里,听那葫芦笙悠扬的乐曲,耳边就会响起悦耳的山歌。彝族是中国第六大民族,居住在中国的彝族人有将近900万,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彝族最重要的节日是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举行,在彝族自治州、县,火把节是法定民族传统节日。每年这一节日到来时,  相似文献   

11.
朱熹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理学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朱熹咏梅诗思想意蕴极为丰富,比之于前代,他在借鉴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他以梅花自喻坚贞高洁的品性、自陈孤标傲世的情怀、借梅花表达乡友之思、愁苦愤懑之绪、隐逸之志是其对前人咏梅诗意蕴的继承,而将其"理一分殊"、动静相继、理学四季观的理学观念及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巧妙而诗意地融入咏梅诗中。不仅富有理趣,也给人生活哲理的启示,则是朱熹对咏梅诗意蕴的创新。  相似文献   

12.
旨在针对冯友兰建构新理学形上学四项核心概念:「理」、「气」、「道体」与「大全」与朱熹哲学相对应之核心概念,进行对比性之研究。冯先生深受英美实在论的逻辑分析法之影响,认为这是正的形上学方法。他以这种方法对朱熹形上学相对应的概念进行了格义式的诠解,他自谓其新理学形上学不是照着朱子的讲法讲,而是接着讲,企图发展出一套新的中国哲学之形上学。朱熹的理气可分不可离,且富有机性的联系。朱子的「无极而太极」以「无极」来描述最高实有「太极」之形上属性。冯先生的理、气、太极、道体皆为真实(本体)之抽象思辨所得之概念,与朱熹机体宇宙论格格不入。冯先生真际与实际(现象世界)之割裂虽不契于朱熹的理在气中之宇宙观,然而,他引介西方新实在论来重构新理学之尝试和成果,为中国传统哲学之未来可能发展,提供了新视域、新思维法、诠释法,启迪之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3.
朱熹主要精力用在阐发圣贤之学上,他著述宏富、弟子众多,平生讲道之功目不暇接。然朱熹自幼喜好书法,凭借渊博的学识修养和一生孜孜不倦地探索,朱熹成功地构建了其理学家的书法理论。朱熹对书法的认识闪烁着真知灼见,对后世的书法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朱熹的书法声名远播,"虽片缣寸楮人争珍秘,不啻??圭璧"。其书"意致苍郁、沉深古雅",为南宋著名的书法"四大家"之一。  相似文献   

14.
关于麓山寺建寺年代,一说建于西晋泰始四年(268),二说建于南朝宋泰始四年(468)。结合《宋书》和《名僧传》对《高僧传.竺法崇传》进行考辨,竺法崇生活在四世纪,不会晚至南朝宋,竺法崇并非《宋书》中的释法崇。参照《名僧传抄》目次,《竺法崇传》其余材料均可采信,详稽考之,竺法崇游湘洲建麓山寺在四世纪初(307 328年间)。  相似文献   

15.
《刘知远诸宫调》和《西厢记诸宫调》是金代文学的双璧。金朝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因此两种诸宫调中有多少外来语成分值得关注。经考察,两种诸宫调受外来语的影响并不是很明显,这和金朝的主流话语及诸宫调的文体有关。  相似文献   

16.
张红霞 《南都学坛》2011,31(3):71-74
朱素臣公案题材传奇的成就在整个苏州剧派中显得非常突出。朱素臣的《十五贯》、《未央天》、《翡翠园》、《锦衣归》四部传奇中的公案,从整体叙事上看具有许多共同之处:就性质来看,它们同属于"平反公案",都是围绕"洗雪冤狱"的关键情节而展开叙事的;从叙事模式来看,四部传奇中的公案在叙事结构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从叙事的结局来看,四部传奇都是以主人公昭雪冤狱,因祸得福而得到皇上的封诰,踏上传统文人向往的仕宦之路作结。但是这四部传奇中的公案叙事却明显呈现为两个不同的系统。在主人公陷入冤狱的原因、洗清冤狱所依凭的对象和洗清冤狱的具体方式上,两个系统明显不同。出现这种不同,一方面在于两个系统中的冤狱在传奇叙事中的地位和功能是不同的,另一方面,传奇作品的主旨也影响到其中公案的设置。朱素臣传奇中的公案所构成的两个系统,展示了他面对灾难和解决困难时的两种不同思路。朱素臣虽然无法超越他所生活的时代,虽然没有踏入古代知识分子所向往的仕途,但是他却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为官之道有着他自己深刻的思考。朱素臣对公案题材的青睐,是因为公案题材表现奇人、奇事、奇情的传奇性符合了大众的猎奇心理和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7.
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思想的创建与实践同他前半期的学术人生道路是紧密相连的,本文把他的"人生的艺术化"思想过程理解为两次创建和两次实践时期,以此来考察这一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轨迹及各个时期的侧重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新近公开的朱葆三致朱彬绳的十一通书札进行逐一解读。在解读中,把朱葆三置于特定的时代背景,立足书札包含的史料信息,辅以清末民国年间的谱牒、方志等文献,考察得出这期间他的社会交际、慈善公益以及与宗族成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文化现象的"朱湘之死"的现象学阐释可能有多种,但主要与四个方面紧密相关融注了边缘、焦虑、精美、悲剧的文化身份;诗与人的清醒悖逆;"救赎诗"的自觉营构与乌托邦话语;"诗的救赎"的自为献祭."朱湘之死"是一种"理性死亡",也是一种"意向死亡",最终完成了诗人朱湘从"救赎诗"到"诗的救赎"的诗学之旅.  相似文献   

20.
采用历史钩沉和资料对比分析的方法,评述了朱载堉《立均第九》之序言,周伶州鸠、京房、陈仲儒、王扑之均准理论;剖析了朱载堉取四家之说所涉人物、音乐论述等问题;说明和列举了朱载堉新制律准各弦定音、各徽位律名等;诠释了朱载堉《立均第九》的具体内容;得出了朱载堉制作的律准是世界上第一件建立在十二平均律理论基础上的弦乐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