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现代性的追求”与“考问现代性 :内核、他者与另度理路”两个层面对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都市文化在中国 1 930 -1 94 5》一书作了深入的分析 ,并从“上海现代性的想象与重构”方面对此书的价值作了评论。  相似文献   

2.
田鹏颖 《求是学刊》2007,34(1):46-52
现代性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焦点问题之一。现代性是一种价值取向,标志着现代化运动所追求的基本目标,是对现代化运动所倡导的那些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价值的提炼、概括和张扬。现代性的根据和基础是现代化的历史运动。而现代性一经形成,又规范、制约着现代化运动朝着“现代”的方向去演进。人们对现代性的关注已经从关于现代性的事实判断转向关于现代性的价值判断,这正是“现代性”成为“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果只关注现代性的正面功能,而忽视现代性的负面影响,那么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将难以持续,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就可能成为泡影。“后现代性世界”,实际上并不是也不可能是现代性之外的某种力量使然,而是现代性内在的超越本性的必然结果。因此,所谓“后现代性”并不是现代性的自我否定,而是现代性的自我完善、补充与提升。从自然技术与社会技术的关系看,解决这两种技术的“滥用”和“误用”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社会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3.
形而上学是现代性建构的思想前提。这一“控制论式思维”也是现代性发生危机的根源。控制主体理性、控制中介工具和控制客体秩序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三维一体”的现代性控制图式。从主体性控制向主体间性控制图式的转换,是与早期现代性向晚期现代性阶段发展相对应的,反映出作为现代性思想前提的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的内在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4.
想象现代性:--重识沈雁冰与《小说月报》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编辑研究为楔入口 ,探讨了沈雁冰及其主编的《小说月报》“现代性”梦想的建构与陷落。文章指出 :在编辑观念上 ,沈雁冰建构起了将文学纳入社会现代性进程的不发达国家“现代文学”理想 ;在编辑行为上 ,沈雁冰以对“被压迫被损害民族文学”与“通信”这两个栏目的重视 ,企图落实“现代性”理想 ,却无法弥合不发达国家的现代性追求与西方式的现代性追求之间的裂缝。由此认为 ,沈雁冰赋予《小说月报》的“现代文学”理想只是一种想象 ,一种幻觉  相似文献   

5.
钟丽茜 《浙江学刊》2007,(4):108-112
自从柏格森等人从哲学上将传统“物理时间”与人的“心理时间”区分开、强调心理时间的“绵延”性和自由性后,现代艺术家以文艺作品对“时间与存在”的关系作了多种探索。普鲁斯特秉承并发展了柏格森学说,在《追忆似水年华》中以艺术的方式展现了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审美时间观:在心理世界中,现代艺术家可凭借诗性回忆摆脱单向时间的必然性,将过去与现在融合互渗,达到审美的自由境界,使现代性的个人存在克服瞬间性和碎片感,获得本质性和永恒感。  相似文献   

6.
“躲避崇高”与人的无根生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言亮  卢风 《唐都学刊》2007,23(4):17-21
本文关注的主要是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躲避崇高”这一现象,首先描述了“躲避崇高”现象在当代人生活中的表现,其次笔者尝试着从现代性价值的确立这个角度来对躲避崇高这一现象进行阐释。指出:现代性价值对人们生活的裹挟与人们生活中的“躲避崇高”现象密切相关。最后论述了“躲避崇高”的后果,“躲避崇高”造成了现代人生存的无根性,生活的厚重感被剥除,使生命处于“不能承受之轻”之中。  相似文献   

7.
“现代化”至今仍然是我们民族的追求和梦想。现代化“一方面仿佛是我们未来命运的宣示 ,另一方面也是我们百年未了的悲情刻写。”① 但是我们对我们自己所追求的东西长久以来都不是很明白的。现代化追求的就是“现代性”(modernity)。虽然西方社会比我们更早地开始了现代化进程 ,更早地意识到了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差异 ,但系统地反思什么是“现代性” ,也是晚近才开始的。现代性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综合概念 ,它可以从经济、政治、宗教、艺术、哲学多方面来理解。一般说来 ,“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进程 ,而“现代性”这个概念用来标志现代社会的根本特征及其与传统社会的本质差别。本文并非对于现代性和现代性问题的专门研究 ,而仅是从学界已经做出的研究出发 ,对这一概念择要描述 ,②以资说明原创文化研究为解决现代性问题提供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8.
傅永军 《求是学刊》2003,30(3):22-24
置身于当代世界 ,置身于”现代”现象里 ,你可以从任何地方发现”现代性问题”。在哲学视野中 ,由于现代性问题的多层面性、复杂性及其不确定性 ,国内外学术界对此问题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我刊本期围绕着“现代性的多维透视”主题发表姚大志教授、傅永军教授、尹树广教授、沈湘平博士、王晓东博士的笔谈文章 ,旨在从不同的视角对“现代性问题”给予新的思索 ,使这一重大问题得以深入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9.
置身于当代世界 ,置身于”现代”现象里 ,你可以从任何地方发现”现代性问题”。在哲学视野中 ,由于现代性问题的多层面性、复杂性及其不确定性 ,国内外学术界对此问题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我刊本期围绕着“现代性的多维透视”主题发表姚大志教授、傅永军教授、尹树广教授、沈湘平博士、王晓东博士的笔谈文章 ,旨在从不同的视角对“现代性问题”给予新的思索 ,使这一重大问题得以深入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0.
王晓东 《求是学刊》2003,30(3):31-33
置身于当代世界 ,置身于”现代”现象里 ,你可以从任何地方发现”现代性问题”。在哲学视野中 ,由于现代性问题的多层面性、复杂性及其不确定性 ,国内外学术界对此问题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我刊本期围绕着“现代性的多维透视”主题发表姚大志教授、傅永军教授、尹树广教授、沈湘平博士、王晓东博士的笔谈文章 ,旨在从不同的视角对“现代性问题”给予新的思索 ,使这一重大问题得以深入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与现代性:在变动中相互形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湘平 《求是学刊》2003,30(3):28-30
置身于当代世界 ,置身于”现代”现象里 ,你可以从任何地方发现”现代性问题”。在哲学视野中 ,由于现代性问题的多层面性、复杂性及其不确定性 ,国内外学术界对此问题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我刊本期围绕着“现代性的多维透视”主题发表姚大志教授、傅永军教授、尹树广教授、沈湘平博士、王晓东博士的笔谈文章 ,旨在从不同的视角对“现代性问题”给予新的思索 ,使这一重大问题得以深入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主体的构造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树广 《求是学刊》2003,30(3):25-28
置身于当代世界 ,置身于”现代”现象里 ,你可以从任何地方发现”现代性问题”。在哲学视野中 ,由于现代性问题的多层面性、复杂性及其不确定性 ,国内外学术界对此问题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我刊本期围绕着“现代性的多维透视”主题发表姚大志教授、傅永军教授、尹树广教授、沈湘平博士、王晓东博士的笔谈文章 ,旨在从不同的视角对“现代性问题”给予新的思索 ,使这一重大问题得以深入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3.
当代审美文化理论中的“现代性”话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审美文化理论中的“现代性”话题王德胜一、“现代性”的启蒙话语“现代性”(Modernity)的问题,从始至终都是与启蒙、理性、主体性等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这么说,所谓“现代性”的问题,其实正是启蒙、理性、主体性等所遭遇的自身意义与价值问题。而所有这...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modernity)是现代西方社会学家广泛使用的概念。它起源于古典社会学关于社会变迁的研究中的“两极理论”。古典社会学家通常将他们所分析的社会变迁过程分为对应的两极,如斯宾塞的军事型社会和工业型社会,迪尔凯姆的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滕尼斯的公社和社会,韦伯的前近代和近代等。受这种两极理论的影响,当代西方社会学家从不同角度、在不同范围内对西方发达社会的特征作了归纳,并将这些特征称为现代性。与  相似文献   

15.
丁莉丽 《浙江学刊》2000,(4):119-123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新时期的部分小说作了寓言式的解读,认为女性在其中具有两大修辞功能一是女性作为批判极左思潮,进行“现代性”宣传的转喻而存在;二是作为“镜子”而存在,映照男性的成长,而男性成长正是国家复苏的象征。因而,这些女性并未以鲜活的形象参与新时期历史的生成过程,只是辅助寓言发挥功能的一种卑微的工具。  相似文献   

16.
文化哲学的现代性立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中国文化哲学兴起的旨趣在于寻求一种阐解当代中国文化现象并反思中国现代化的成效与质量的哲学样式。这决定了中国文化哲学研究得以开展的现代性立场。但是 ,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 ,这一看起来确定无疑的立场还需要为自身的合法性作必要的辩护。由于当代中国总体的后发展现状 ,中国文化哲学的研究从客观上“滞后”于当代西方文化哲学。现当代西方文化哲学的演进大体上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现代西方文化哲学在 19世纪末、2 0世纪上半叶的兴起 ,这也可以看成是对康德式的启蒙现代性思想的一种回复 ,现代性直接成为现代西方文化哲…  相似文献   

17.
王建民 《社会》2008,28(2):77-77
关于中国社会结构转型需要从微观和象征的角度予以理解。从“象征社会”的分析视角看,城市社会中的一系列媒介信息与象征标记往往成为社会身份的分类工具与生产机制。随着城乡社会流动的增加,农民工群体所承载的诸多象征标记使城乡界线由“城乡之间”移入“城市之中”,进而凸显出“城市中的城乡二元结构”。这种社会结构常常是文化性的、隐秘的,可用“象征二元结构”概括之。“象征二元结构”意为表达不同群体社会身份的象征系统及其运作呈现出二元对立或两极趋势,它彰显了不同群体在身份、地位、声望等方面的二分化与不平等。“象征二元结构”所包含的“问题化农村”与“梦想化城市”的逻辑成为国家建构现代性形象的手段与策略,以弥合“客观现代性”与“表达现代性”的距离。  相似文献   

18.
冲突与认同:全球化背景下的代际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晓虹 《社会》2008,28(2):20-20
代是一种生物学事实,也是一种社会事实。作为社会事实的“代”或“代际关系”所以会成为问题,和社会学一样,与工业社会或现代性的出现有关——或者干脆说,代问题本质上也是一个现代性问题。进一步,20世纪代问题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一样是现代工业社会或资本主义体制在世界范围内推进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是全球化的结果。文章通过对近代以来代问题的出现与加剧的探讨,指出代沟的出现或代际认同的消解,本身就是现代性或全球化的产儿。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性人物,阿格妮丝·赫勒及其丈夫费伦茨·费赫尔的现代性思想具有深刻的学理意义和人文价值.《后现代政治状况》一书是赫勒和费赫尔所撰写的系统研究现代性理论的著作.在书中,作者透过对现代性与后现代的关系、现代性的道德状况及政治原则、“社会问题”的解决路径及欧洲文化的现状等问题的探讨,研究了现代社会的格局、现代性的逻辑机制以及现代性的时空观等问题,对现代社会的整体进行了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20.
汉语言言说与“存在”脱节由来已久,它使汉语言说无法触及真正的“存在”。“五·四”白话文运动实现了汉语言由文言文向白话文的转变, 并由此拉开了汉语言在本世纪的现代化进程。其中胡适、周氏兄弟对汉语言现代性的提倡最为自觉。然而由于汉语语境中根深蒂固的语言工具论、知识论和主流意识形态对语言品质的侵蚀等原因, 汉语言在二十世纪的现代性进程举步维艰,现代性依然是个未竟的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