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当前我国农民普遍存在着“轻讼”意识。传统历史文化的深刻影响是农民“轻讼”意识的文化渊源,农村“乡土社会”的现实状况是农民“轻讼”意识的社会基础,部分国家法在农村现实中的“水土不服”是农民“轻讼”意识的法律根源,农村经济滞后状况的制约是农民“轻讼”意识的经济基础,司法诉讼的内在弊端是农民“轻讼”意识的制度根源。  相似文献   

2.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认为“自然意识”始终无法彻底克服意识与对象之间的对立关系,而只有在“无限的”自我意识中,意识才开始克服这个对立,成为自在且自为的存在者,开始向绝对精神回归的历程。而自我意识之所以能够成为“无限的”存在者,在于它真正扬弃了“意识”中包含的“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之间的矛盾,具备了“无限性”特质,成为了概念性的存在者。我们从内在于“意识”概念的“对象性”和“关系性”这两个核心维度出发去澄清“自在”和“自为”的内涵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意识”概念的三个层面。借此,我们才能够重新考察“自我意识”的“无限性”特质的理论内涵,深化对黑格尔意识哲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埃德尔曼对意识"困难问题"的新解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的意识研究已远远超出于“什么是意识”、“意识的本质是什么”等“苏格拉底式”的传统问题之上,而深入到了对“意识”的复杂意义及其所致的多学科、多侧面、多层次的探索之中。区分意识的“困难问题”与“容易问题”正是这种进步的表现。后一问题已成了当今意识哲学研究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著名神经科学家埃德尔曼等人历经15年构建了解决意识“困难问题”的新图景,为我们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难得的实证材料和思维借鉴。  相似文献   

4.
论法意识与立法意识郭道晖一、“法意识”的涵义(一)“法意识”与“法律意识”法意识,即通常所说的“法律意识”。笔者认为,“法意识”的涵义比“法律意识”更宽广、更确切。因为法与法律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首先,根据我国立法体制,法律是特指全国人大及...  相似文献   

5.
晚近以来,国内不少学者承接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余续,指责“存在决定意识”的逻辑否定了人的主体地位,所以,必须拒斥“唯物”的立场,把人的至高无上的主体性地位从传统历史唯物主义的阴霾中拯救出来。针对这种指责,本文就相关的五个质疑展开了如下分析:(1)承认“存在决定意识”,并不意味着必须否定“意识”的作用。意识所具有的“认识”和“影响”作用,与存在所具有的“决定”作用并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不要把“本体论”与“认识论”混为一谈。(2)马克思批判历史唯心主义“脱离实际”,并不是说历史唯心主义与社会存在无关,而是说它们歪曲了意识与存在的关系。(3)如果“存在决定意识”只在宏观层面有效,那么历史唯物主义就缺乏必要的“微观基础”。某些个体意识看起来可以超越自身社会存在的现象,其实仍然没有超越自己所处的社会存在,而是超越了绝大多数人的认识水平而已。(4)强调“思想导向”和“主旋律”的引领作用,并不是主张“意识决定存在”,而恰恰是“存在决定意识”的反映和要求。(5)辩证法的“一分为二”与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并非不共戴天。在本体论上,“一”比“二”更接近根本,“一元”比“二元”更接近本原。最后,论文从“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出发,讨论了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绝对意识”与“相对意识”是哲学发展过程中一对深层的重大的理论矛盾 ,如果说“绝对意识”构成了传统哲学的基本理论意识 ,那么 ,“相对意识”则构成了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意识 ,二者处于抽象的知性对立之中。超越“绝对”与“相对”的知性对立 ,已成为哲学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通过对人的现实生命的自觉觉解 ,将可以发现超越这一知性对立的思想可能性 ,并推动哲学达到一种更高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7.
浅论小康社会的文化建设与文化自觉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强 《学术研究》2003,(1):11-13
文化自觉意识是对自身文化的“自知之明”意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意识、对外来文化的“博采众长”意识、对未来文化的“积极建设”意识。文化自觉意识是文化发展的内驱动力。十六大报告关于文化建设的论述体现了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小康社会的文化建设需要文化自觉意识的普遍觉醒。  相似文献   

8.
后战国时代是官僚意识初步形成的时期。所谓官僚意识也就是“罪臣意识”。在皇权帝制社会,“编户齐民”造成了民众对国家的依附,“戴罪之身”造成了官僚对朝廷的依附,这事实上成为同一个人身奴役过程。“待罪”意识作为一般性的官僚意识,本质上恰恰是对皇权主义的直接呈现。官僚“待罪”意识首先是一种不可抗拒的政治现实,其次才是一种人为塑造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条件下,经常出现有关“意识”的说法,如“商品意识”、“竞争意识”、“公民意识”、“公仆意识”、以及“国土意识”、“环境意识”,等等。这些令人应接不暇的“意识”,是期望使某项制度、某种政策以至某一社会现实,成为大多数人的共同思想、共同认识、共同观念和共同心理,以使这项制度得以巩固,这种政策得以贯彻,这一社会现实为人们接受。本文试图对“人大意识”作些粗浅的探讨,并期冀使宪法确立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它的性质、地位、职权、作用等,成为大多数公民的共同思想、共同认识、共同观念、共同心理,并用这种思想,认识、观念、心理自觉支配人们的行动,从而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深入人心、日  相似文献   

10.
康才洪同志在《社会科学研究》1989年第5期著文认为,“人的意识对具体事物有反作用”。应该说,这是正确的。但他同时又认为,“人的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这样的命题不能成立。这就值得研究了。在我看来,“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无可非议。首先“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与“意识对具体事物有反作用”是一致的。康文所说的作为意识反作用对象的“具体事物”未加任何限制,我理解,这里的“具体事物”,就是泛指客观存在的一切具体事物,而不是专指某一特  相似文献   

11.
胡锦涛同志在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出了“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这“三种意识”是对我党干部作风建设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我党进一步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本文根据我党历史传统,结合我国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所面临的形势,说明了在现阶段强化“三种意识”,加强干部作风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大庆市专枣委员会作为市委、市政府的“智囊团”、“思想库”、“参谋部”、“咨询委”,担负“出主意、出知识、出成果、出人才”的基本职能和繁重任务。专家的地位、作用和权威、影响,关键取决于专家的作为,而专家作为的优劣,又首先在于专家意识的强弱。大庆专家至少应当强化发展意识、全球意识、大局意识等十个意识。  相似文献   

13.
“大屠杀后意识小说”在美国学界异军突起,成就斐然。“大屠杀后意识小说”属于美国犹太学的一部分。但“大屠杀后意识”小说内涵指向比犹太学更具体、更清晰。“大屠杀后意识”小说关怀幸存的命运,以及大屠杀本身所造成的直接影响,强调对往昔的追忆。这种学艺术风格的转型,使犹太学、大屠杀学表达的客体更丰富。研究“大屠杀后意识小说”,对进一步认识美国学界的现状与成就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强化六种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这些“软件”方面的建设比“硬件”建设更为重要。本文择要论述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强化六种意识,即定位意识、质量意识、特色意识、学科意识、为地方服务意识和赶超意识。  相似文献   

15.
<正> “意识”和“认识”是两个重要的哲学概念。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哲学教科书、辞典以及一些文章中都把这两个概念相混同。比如,1980年1月出版的《辞海》,是这样给“意识”和“认识”下定义的:“意识”是“高度完善、高度有组织的特殊物质——人脑的机能,是人们所特有的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两个定义,除了前后用词上有所不同之外,其基本含义是一样的,即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显然,这样给“意识”和“认识”下定义是不科学的,它给人  相似文献   

16.
“智力圈理论”是由苏联学者提出的一种关于当代人与自然关系互相协调、共同进化的理论。“智力圈理论”的哲学宗旨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为了提醒人类认清自己在全球时代的责任,应当倡导一种“全生态意识”。 作为一种哲学观念的生态意识早已有之,而高度发达的生态意识——“全生态意识”的出  相似文献   

17.
“现代意识”(或称“当代意识”)是近年来引起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尽管对于“现代意识”的内涵、特点,现代意识与现代生活、传统观念、民族文化以及外来影响之间的关系问题的认识存在着分歧,但对其在文艺创作中的地位、作用是普遍重视的。去年9月份在吉林市举行的“新时期文艺与现代意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差序格局”的传统人际关系、“亚文化”与“主文化”的相互抵触、慈善组织及个人诚信的缺失,以及在“藏富意识”和“仇富心理”的双重作用下,缺乏“第一行动集团”的引领等因素共同抑制了公众慈善意识的培育,严重制约了慈善事业的发展。因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要努力培育公众慈善意识,从而促进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的创作渗透着“类意识”,这种“类意识”有着特定的内容。“类意识”主导着沈从文的创作,这是他契合世界文学发展潮流超越时代,超越一般中国现代作家的重要原因之一。沈从文的“类意识”的确立来自于五四新文化人道主义思想影响,得力于他不寻常的人生经历,另外又得力于他对人类学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当前高校中的女大学生多为“90后”,她们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思想,但由于受到我国长期以来“男尊女卑”及各种因素的影响,女大学生对于社会和人生的认识难免出现偏差.文章围绕“迷”与“乱”二字,从平等意识、差异意识、协调意识三个层面对女大学生的性别意识进行了探析,提出了重构女大学生性别意识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