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4,(10):130-136
王鏊与李东阳同为明代中叶著名政治家与文学家,两人在翰林院与内阁做过长期的同僚,但王鏊对于李东阳却十分厌恶,评价极低,这些评价固有比较真实之处,可补正史之失,但大部分都是愤恨之下的臆想之词,而造成这种恶评的主要原因在于二人性格上的巨大差异及由于政治地位、个人才华和社会威望等方面的落差导致的嫉妒心理。清人所著《池北偶谈》记载王鏊娶了寿宁侯张峦的女儿,与明孝宗是连襟关系,但分析相关文献后发现,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最大的可能是王鏊与张峦曾是儿女亲家。  相似文献   

2.
陆林 《学术研究》2012,(9):146-150
由于吴县、长洲同城而治,金圣叹籍贯众说纷纭。主吴县说者主要依据周亮工《尺牍新钞》和廖燕《金圣叹先生传》,长洲说则因吴翌凤《东斋脞语》之"憩桥巷"而凸现,然而有关记载和分析难经推敲。哭庙文献所载之"少补长邑诸生"是长洲说的可信根据,圣叹的尺牍、诗歌和题跋亦可为相关佐证。  相似文献   

3.
金圣叹在《西厢记》的评点中为我们构筑了一座富丽的戏曲理论殿堂,戏曲文学创作论无疑是这座理论殿堂中的主体建筑。但由于评点形式的局限,这座“主体建筑”是若隐若显、朦朦胧胧的,圣叹评点过程中行文的“文章结构”没能和其理论的“逻辑结构”达到内在的一致,这种状况致使一般对金圣叹戏曲文学创作论的研究形成了近乎“分梁拆柱”式的研究格局,从而也掩盖了这个理论思想的整体性质。拼拼凑凑的研究毕竟不是久长之计,努力探寻其内在逻辑,才能窥见这座“主体建筑”的整体风姿。正是本着这种思想,我们才拈出了“金圣叹戏曲文学创作论的逻辑结构”这个题目来作为我们的研究起点。所谓“逻辑结构”在本文中有双重涵义:一是指形成金圣叹戏曲文学创作论内在结构的逻辑进程;二是指这个内在结构所蕴含的逻辑关系。由此,我们的研究不得不从纵横两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4.
周亮工参与刊刻金圣叹批评《水浒》、古文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亮工是清初江南文学界和出版界的重要人物 ,在今人的金圣叹“腰斩”《水浒》研究中 ,都要涉及周亮工的论说 ,然而对于两人之间的关系却均语焉不详。其实周亮工对金圣叹的文学批评在总体上评价颇高 ,对圣叹的不幸遭遇有明显同情 ;更有甚者 ,在金氏的生前死后 ,周亮工分别不同程度地参与了《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和《天下才子必读书》的刊刻  相似文献   

5.
人物评点是金圣叹对《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评点中最精彩的内容 ,而在对诸多人物的评点中 ,武松、鲁智深、李逵 ,是金圣叹心头笔下最钟爱的三位豪杰。“水浒三杰”是民间文学长期酝酿积累 ,又经过《水浒传》作者加工而成的典型人物形象 ,在受前人对《水浒传》评点影响的金圣叹看来 ,典型的人物形象是小说魅力之所在 ;再加上金圣叹狂放不羁的个性和对所处黑暗现实的不满 ,以及“独恶宋江”等 ,都导致了他对“水浒三杰”的钟爱。  相似文献   

6.
笔者于武汉获悉,胡北大学正在筹建《水浒》研究资料与咨询中心,由著名《水浒》与金圣叹研究专家张国光总负其责。这个中心将广泛收集海内处出版的各种《水浒》版本以及评论资料,《水浒》评论家李卓吾、金圣叹等《水浒》评著,研究李卓吾、企圣叹的沧著也在收藏之列,该中心对于《水浒》研究的专著也予以收藏。  相似文献   

7.
《文史哲》2016,(4)
徐增与金圣叹的关系及其《九诰堂集》,是金圣叹交游研究的重要构成部分与文献来源。对前人有关徐增字号、经历和著述的各种看法提出匡补意见,对徐、金的交往实迹给予编年体考述,不仅可以厘清现有研究中存在的模糊认识和语焉不详之处,亦可为金圣叹生平和思想研究、尤其是认识其在明清之际江南文化圈中的舆论形象及"学术"影响力,提供丰厚鲜活的史实依据与独特视角。鉴于《九诰堂集》突出的史料价值,相关研究者应高度重视和自觉吸收其文献讯息,并进而调整、"重构"金圣叹史实研究的"资料库"。  相似文献   

8.
本宗室世系谱,由我尹湛纳希前代贤明王、诺颜立家谱以来,已有四十余年.由于年久,适有腐烂之处,今日重修续谱已毕.自圣·成吉思汗至我辈,已传廿八代世孙,台吉氏族已近卅世孙了.圣·成吉思汗之后裔,在内蒙古、外蒙古一百零五旗内.均有繁衍.把他们的历史均梗概于此谱内.  相似文献   

9.
家谱是我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当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风貌。研究家谱是华夏特殊的文化现象,开发家谱资源,凝聚炎黄子孙,具有经济学研究价值和史实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金圣叹是明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对《左传》《水浒传》《西厢记》皆有评点。由于受明代"史汉风"的影响,金圣叹在评《水浒传》时,常常与《史记》相比照。指出《水浒传》在撰写笔法、体例方面对《史记》的继承以及两者的异趣,从中亦可洞悉金氏之《史记》情结。  相似文献   

11.
对孔子“三位一体”人格论的文化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一生凄凄惶惶,历尽坎坷。这位为天地立心的圣人,本欲以已“内圣”而致“外王”,一匡天下,却因其思想学说与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冲突不容于世,不得已而周游列国,推广圣义,完成了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一个哲学文化体系。这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圣人,商瞿曾为其算卦,命语说:“子有圣智而无位。”夫子喟然叹曰:“天也!命也!”或  相似文献   

12.
陆林 《文史哲》2013,(1):109-124,167
1930年代前期,因着个人好恶的制约和政治、文学论战的需要,鲁迅、周作人先后发表多篇谈论金圣叹的文章。作家与学者的身份缠夹,对待基本史料的实用态度,造成了各取所需的文献取舍和有意无意的细节改篡。鲁迅以杂文笔法来解构周作人的文学史建构,周作人则试图用文学思路消解鲁迅提出的现实问题。相异的人生取向、文化趣尚和文学提倡,左右了两人对金圣叹的臧否毁誉;史料征引上的缺陷,限制了各自论说的学术史价值。以史实为准绳衡估周氏兄弟评价金圣叹的是是非非,为研究明末清初文学与现代文学之关系提供了一个特殊视角。  相似文献   

13.
我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金圣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生得清白死得壮烈金圣叹原名采,字若采。生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这是根据他为嵇永仁的《葭秋堂诗集》作的序文推定的。明亡以后改名人瑞,圣叹是他的别号和评书时用的笔名。金圣叹是苏州府长洲县人,世居憩桥巷(今苏州市马医科海红坊小学内)。苏州是一个大城市和文化出版中心,苏州府人烟又最为密集,是在我国资本主义因素萌芽较早的地区。这对金圣叹成为一个通俗文学的评点家和启蒙思想家有重要关系。金圣叹是县庠生,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廖燕《金圣叹先生传》)。“醉则须眉戟张如蝟毛,或掷铁灯檠于地”(蔡丐因《清代七百名人传》)。由于他个性不羁,所以“少时以诸生为游戏”(王应奎《柳南随笔》),“每遇岁试,或以俚辞入诗文,或于卷尾作  相似文献   

14.
本论文旨在针对"内圣"与"外王"这组概念,对比于"新儒学"与"后新儒学",做一总的回顾与思考。当代新儒家不同于以往儒家的"内圣"直通"外王"之道,改而强调由"内圣"开出"新外王",特别经过一"良知的自我坎陷"以开出"知性主体",并以此而开出现代化的民主、科学。我则以为应该有一大进展,这是经由"新外王"的学习,进而启其"内圣",有一新内圣之发展可能。这些论题将涉及于"方法论之本质主义"与"方法论之约定主义"的差异;另外,也涉及于"历史的发生次序"、"理论的逻辑次序"、"实践的学习次序"三者的差异。本文首先溯及于1990年代以来所引发的思考,对比地呈现出"后新儒学"与"新儒学"的总体异同。再者,指出第三波的儒学革命主张的是"民主宪政,公义为主"、"多元而一统",此不同于往昔第一波之"宗法封建,人伦为亲"的"大一统",也不同于第二波之"帝皇专制,忠君为上"的"大统一"。在此新局下,当有一崭新之思考也。吾人以为,儒学该从"道德的形而上学"转为"道德的人间学",由"心性修养"转而强调"社会正义",在重视"君子"之前,更得重视"公民"这概念。这已经不是如何从"内圣"开出"新外王"的思考,而是如何在"新外王"的学习过程里调理出"内圣",并由此"新内圣"再调理于"新外王"之中。"内圣"与"外王"是交与为体用的,这种"两端而一致"的船山式思考,正是后新儒学思考的特点之一。梳理传统,面对"血缘性纵贯轴"三纲之限制,解开此中所涵之"道的错置",经由"公民"与"君子"之对比与厘清,朝向"公民社会"之建立。从"内圣─外王"到由"外王─内圣"的结构性转换,是伴随着儒学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而开启的,这是儒学不得不要有的转化与创造。  相似文献   

15.
“哭庙”辨     
金圣叹因哭庙案被杀头籍没,这是众所周知的史实。但哭庙案之“哭庙”应作何解?《金圣叹小传》作者说:“闻是狱之兴,为知吴县事山西任某(指任维初)以非刑予征课税,生员薛尔张等因民忿,鸣钟击鼓,入文庙哭泣,诸生不期而至者百余人。”(《清朝野史大观》第五册)近人也说:“初四日,诸生百余人,哭于文庙,皆欲声逐任令。”(《国史旧闻》第三分册《金圣叹》)今人再说:“于是初四那天,金圣叹等百余人先到孔庙鸣钟击鼓,并对着孔子的牌位放声痛哭。”(《民主与法制》1983年第三期《金圣叹之冤》)  相似文献   

16.
金圣叹是明代末年出现于中国文坛的著名文艺评论家,对于文学艺术有深刻的理解和研究,他的许多富于美学价值的评点文字,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由于评点《水浒传》和《西厢记》的精辟超卓,更使其声震遐迩,名噪当时与后世。金圣叹评点小说和戏曲等方面的理论成就,学界多有论述。但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明末清初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公元1608——1661年),原姓张,名采。后改姓金,名喟,字圣叹,明朝灭亡后改名人瑞。他曾评点《水浒》《西厢》等书,流行甚广,在大量的评点文字中,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艺术见解。他的这些见解,充实和丰富了我们民族文艺理论的宝库。他所总结的文艺创作经验,即使在今天也不无参考价值。而他的艺术形象与典型方面的观点,尤其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明代民屯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民屯制度,三十年代,国内只有王崇武先生以专文论述过。以后国内外出版的专著在论述整个明代屯田制度时,才附带谈到它。其中有的专著的作者和王崇武先生一样,都是因袭明末论者的方法,把民屯田与民垦田混为一谈,并在一起来叙述。其实明代的民屯田与民垦田,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田制。正如明末人陈龙正指出:时人研究民屯,“其通病则尤在混认垦荒即为兴屯,岂知国初之制,二事截然。”把这两种截  相似文献   

19.
德才学识兼具的一代良史翦伯赞王学典翦伯赞是20世纪中国享有盛誉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师之一。在唯物史观阵营中,他以才思敏捷、个性鲜明、傲骨而著称。昔有史家四长之说,又有“才、学、识三者,得一不易,而兼三尤难”之叹①,翦伯赞大概是我们这个时代罕有的能把...  相似文献   

20.
试比较菲尔丁与金圣叹的小说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明末清初的小说批评家金圣叹(1608—1661)在《水浒传》评点中提出了系统的小说理论,他的《水浒传》评点除大量的眉批、双行夹批外,每回回首各有一段总评,或对本回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艺术特点作概括说明,或阐述前、后回间的有机联系,或生发开去发表自己的小说理论观点,近似于一篇独立的议论文。有趣的是,比金圣叹晚了一个世纪的英国启蒙主义时期杰出的小说家菲尔丁(1707—1754)的代表作《汤姆·琼斯》十八卷的每卷开头第一章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