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试论“香菱学诗”的教学意义》一文认为,《红楼梦》第48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中香菱学诗一节是一篇用艺术手法写出的绝好的“教学论”,它把语文的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说到家了。文章详细叙述香菱学诗,黛玉好为人师的整个过程,并作了精到的评析。文章说,“香  相似文献   

2.
香菱做诗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虽是一句俗话,然而却包含着一个很深刻的道理,读到《红楼梦》香菱学诗一节,对此颇有所悟。香菱要求黛玉教她做诗,黛玉一口苔应,遂推荐一些好诗让她去读。香菱决心下定,乃“诸事不管,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钅义)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读了王维的诗,又去借杜诗,并要黛玉给她出个題目,实践一次,为了学会做诗,她“茶饭无心,坐臥不定”,宝(钅义)讥笑她:“何苦自寻烦恼了”她笑着回荅:“好姑娘,別混  相似文献   

3.
香菱的存在,是一个表现社会生活的多面体,读《红楼梦》我们会感觉到香菱的故事有着宽广的艺术拓展空间。正是香菱这一特殊的角色位置,与其特殊的经历和个性特点,展示出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不同生活层面上的各类人物,使全书所表现的社会生活画面得到多方位的伸展。正是因为香菱的故事以及书中其他此起彼伏的故事线索的穿插,才使《红楼梦》不仅是在写一个贵族的家史,而是一个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从而形成了《红楼梦》百科全书式的艺术品相。  相似文献   

4.
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有一段黛玉教香菱学诗的精彩描述,它不仅展示了林黛玉这位菊花诗魁首高超的诗歌才艺,而且为后人提供了一个释疑解惑、指点迷津的范例.黛玉的循循善诱,香菱的孜孜不倦,为我们今天的中学作文教学也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题词十二绝》是清代诗人潘德舆读《红楼梦》的独特感受。题咏中既涵盖了潘德舆“评红”理论的阐发。又是他多年读《红楼梦》之情的凝结。结合潘德舆人生经历与诗学观对此组诗作一笺释,谋求较为深刻的解读和鉴赏。  相似文献   

6.
杨照 《社区》2012,(17):7-7
一家出版社要重出赫尔曼·黑塞的《彷徨少年时》,我答应帮他们写一篇介绍。新译的书稿送来了,一边陪你练琴,我就一边重读《彷徨少年时》。我记得是刚上初中时,连续读黑塞作品的。第一本是《彷徨少年时》,第二本是《漂泊的灵魂》,第三本是《乡愁》,第四本是《流浪者之歌》,一本接一本地读。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故事在不同版本中出现的语言、内容以及书写习惯等异文,为我们了解蒙府本和戚序本、甲辰本和程甲本、程甲本和程乙本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比较重要的信息。由词语简化、内容润色及特殊的书写习惯可见戚序本对蒙府本的承继,从字词和内容的修改中可见戚序本对蒙府本的改造特征;甲辰本与程甲本在数量词的运用及香菱学诗情状的描述方面极为相似,而程甲本较甲辰本更为注重语言的通俗和内容的精炼;程乙本对程甲本的改造更侧重于口语化、大众化的方面。诸版本的修改有得有失,应辩证地看待。  相似文献   

8.
我一直认为,中国美学的精华有一半在《红楼梦》里.还有一半在鲁迅的作品里。因此。不论是讲美学还是讲中国美学,都不能不讲红楼梦。,具体来说,选择《红楼梦》的理由有两个。  相似文献   

9.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最先强调了读《诗》者在《诗》义阐释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这意味着读《诗》者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诗》义;还可以通过主动推求去寻找《诗》的创作意图。《韩诗外传》正是汉《诗》践行孟子"以意逆志"观的突出代表。《韩诗外传》对孟子"以意逆志"观的传承,不仅展现了《诗》学发展至汉代的一次飞跃,同时也证明了汉诗通过《诗》义阐释传达经世意图的经学化倾向正是由孟子导夫先路的。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红楼梦》是万紫千红、百花吐艳的艺苑,那么梦境描写则是其中一朵芳香四溢,娇态妩媚的奇葩。《红楼梦》写梦之多之好之活,在世界文学艺林中是罕见的。据统计,《红楼梦》百二十回本共写了三十二个梦(赵景瑜《传神文笔足千秋》,《名作欣赏》1981年第2期)。全书起于梦,结于梦,前后两大梦,中间灵活穿插了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梦。如:“甄宝玉一梦而顿改前非,林黛玉一梦而情痴愈钢”、“柳湘莲梦醒出家,香菱梦里得诗,宝玉梦与甄宝玉相合,妙玉走魔恶梦,小红私情痴梦,尤二姐梦妹劝斩好妇,王凤姐梦人强在锦匹,宝玉梦至阴…  相似文献   

11.
《三国志·管辂传》裴松之注引"始读《诗》、《论语》及《易》本",前人认为《易》本很可能成书于东汉时代,为一部"术数家书"。但经仔细辨析,上述意见其实是对原文的一种误解,《易》本即是指《易经》,并由此揭示了《易》学的衍化与社会习俗之一斑。  相似文献   

12.
在《红楼梦》的第五十一回里,薛宝琴所写的十首怀古诗,应当作诗谜来看待.文中将十首怀古诗与十二金钗正副册中的判词、"群芳开夜宴"回中的酒令、签注,以及《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相对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第48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学诗入迷的香菱经过长时间的苦吟、品味,终于揣摸出诗中一些奥妙。她对林黛玉说:“依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她以王摩诘、杜甫等的诗为例,印证了她上面的观点:“我看他(王摩诘)《塞上》一首内有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既继承了才子佳人小说融诗词入小说以增加作品容量与情韵美的优点,又克服了生搬硬套、阻滞情节流程、破坏形象的完整性等方面缺点,巧妙地将诗赋创作作为小说塑造人物、描写事件、创造意境的手段,使《红楼梦》在诗的韵味、诗的旋律、诗的意境中,完成了悲剧的创造,同时也使《红楼梦》在美学价值上超越此前所有的才子佳人小说,成为中国小说美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相似文献   

15.
我于公元1906年,清朝光绪32年,丙午十月十二日生于广东省兴宁县东门外农村中,九岁开始念初小,十五岁,才到城里,读高等小学。当时初小高小的课本都是文言文的,国文课文,都是从《古文观止》《古文评注》选来的名篇佳作。老师要求,讲一篇背一篇。作文也用文言文。我十二岁,还读初小四年级。家兄比我大八岁,他从友人家,借来一部《红楼梦》给我看。我对爱情还不理解,但对她们做诗及诗句,很感兴趣,反复看了有诗的部分,很快就背熟了菊花诗、葬花词等。同时,我开始学做诗,做了一些绝  相似文献   

16.
葛立斌 《南都学坛》2011,31(4):25-30
陆贾《新语》中多处叙《诗》史、言《诗》事、论《诗》说、引《诗》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陆贾的《诗》学观。他以"统物通变"为探讨汉初《诗》学的主要方法,提出了"原情立本"、"以匡衰乱"、"尽情为器"的《诗》史观;提出了"《诗》以仁义存亡"的《诗》学思想总纲以及"调心在己"的学《诗》观;并提出了"书不必起仲尼之门"的用《诗》观。陆贾这种"统物通变"的《诗》学阐释是汉初儒者对《诗》学思想的一次创新与改造,极大地影响了汉代后学对《诗》的理解与建构。  相似文献   

17.
“第一立意要紧”《红楼梦》第48回写黛玉与香菱论诗。黛玉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段话虽出自小说中人物之口,实际上也是曹雪芹的写作主张。曹雪芹特别强调立意新颖,“不袭前人”。《红楼梦》第37回写道...  相似文献   

18.
《诗经》诗并非指《诗经》一书中的三百篇作品,而是指后世在诗歌创作领域形成的以《诗经》为核心题材的诗作。依据创作宗旨与表现形态的差异,可分为集《诗》诗、《诗》事诗与论《诗》诗三类。集《诗》诗的出现是引经之习、用典之风、拟古之作三种因素的合力作用造成的。《诗》事诗的内容或是吟咏《诗经》一书,敷衍其篇章意旨,或是铺叙读《诗》所感,颂扬圣人之心,还有续补六笙诗之作。论《诗》诗的内容则或是专论《诗经》之技法特色,或是偏重以《诗》为法,阐述诗学原理。三者共同构成了《诗经》文学影响的一个具体层面。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神秘的隐语,诗谶在《红楼梦》中有广泛应用。较之此前的文学作品,《红楼梦》中的诗谶书写具有数量多、叙事灵活自如、语言似通非通及句式整齐的特点。在《红楼梦》中,作为一种预叙方式,诗谶增强了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悬念感,暗示了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使小说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20.
王晓霞 《北京纪事》2013,(10):11-14
近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起一项“死活读不下去图书”调查,让人瞠目结舌。《红楼梦》高居榜首,成为“最难读”之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尽数在列,此外,《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尤利西斯》《瓦尔登湖》)等外国名著“不幸”上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