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主体与认识过程的关系问题,是认识论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康德在其《纯粹理性批判》中对这一问题给与了深刻的揭示。他把主体作了二重化的划分,展现出主体的内在矛盾性,由此导致了认识过程的双向性运动。它表明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也是主体的自我意识。本文试图对这一理论问题进行一下求索。 一 康德区分对象为现象与本体,对世界作了现象界与本体界的划分,这是主体二重化的理论前提。康德把现象界作为认识领域,将认识主体确立为能动的功能性主体,而以其区别于以前本体论“灵魂”这一实在的实体性主体。他在批判心理学的“谬误推理”时,指…  相似文献   

2.
“自在之物”和“现象”是康德哲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没有“自在之物”,康德的哲学体系就建立不起来;同样,没有“现象”,也就没有康德的认识论。郑听先生在 《康德学述》一书中指出:康德的哲学是“严格的现象论”①。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认为,要正确掌握和评价《纯粹理性批判  相似文献   

3.
卡西尔是本世纪西方文化哲学著名的代表人物。他把康德的“理性批判”发展到“文化批判”,并对人类诸多文化现象作了认真反思。本文集中论述了卡西尔的历史哲学理论,对于历史认识的符号学阐释、历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历史有无规律等问题作了深入研究。认为卡西尔用“符号世界”来界定历史学,既肯定了历史认识对象的客观性,又承认它的不确定性;既肯定认识主体的受动性,又承认它的主观性,从一个新的视角揭示了历史学的学科特征。  相似文献   

4.
"Sein(存在)"问题,是整个西方哲学的根本问题.海德格尔通过<存在与时间>重新揭示了存在的意义,彻底扭转了西方哲学传统中的存在论思想.然而,这一革命性转向却是从康德开始的.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从理性的认识能力出发,运用先天综合判断,已经着手松动了"sein"的实存特性,判定"Sein"只是一个逻辑系词,本身没有实际意义,使"Sein"从"有"变成了"无",从认识论迈向了存在论.尽管康德的这一步尚不彻底,但是,海德格尔却从中发现了康德存在论的微言妙义,最终实现了从认识论哲学到存在论哲学的彻底转向.  相似文献   

5.
康德对上帝实存的本体论证明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批判,他的一个主要论据是"实存"不是一个实在的谓词,因而从上帝的纯然概念中不能分析推导出他的实存.近50年来,以穆雷·凯特雷、J·威廉·福吉、艾伦·伍德为代表的许多学者,都对这个论据提出了质疑.但是,他们的理由和论证都包含着一些错误和混淆.同时,以塞西莉亚·魏与艾伦·伍德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康德的本体论批判不能一般地适用于任何形式的本体论证明,特别是笛卡尔与莱布尼茨的证明.这种观点割裂了康德的认识论批判和本体论批判,没有意识到前者构成了后者的一个基础,因此其结论也是完全不可靠的.  相似文献   

6.
文章认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真正目的是提出了一种哲学观即对于哲学本性的科学解释,因此,先验辩证论是第一批判的核心内容,它主要是探讨理性超经验使用问题。正是在这种使用的过程中,一方面表露了人类哲学思维的辩证本性;另一方面也使我们掌握了理解康德哲学观的关键,即他想通过对理性本身的批判来消除哲学中的矛盾,从而建立一种科学的形而上学。因此,形而上学的合法性和不可避免性是康德哲学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文章分析了康德对建立科学的形而上学的论证;评价了康德哲学观的理论贡献和内在矛盾,指出了这一哲学观对后继者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关于认识的主体,历来是哲学研究的主题。尤其是到近代,从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到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形成了一条以主体研究为中心的基本线索,直至黑格尔把主体的理性、精神推向颠峰。黑格尔比他的前人更为关注和推崇人类理性的威力和把握世界的能力,主张活跃在哲学舞台上的主体就是人的理性思维,即他的绝对理念.绝对理念既是创造万物的实体,文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主体。这样,黑格尔就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阐发了他关于认识主体的理论。 黑格尔关于认识的主体思想直接渊源于斯宾诺莎的实体学说和费希特的自我意…  相似文献   

8.
赵传珍 《社科纵横》2013,(4):126-129
理性这个概念在康德这里,既有"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之区分,又有经验的与纯粹的性质之差别,还有"先天的"、"先验的"、"超验的"不同用法。康德对理性进行的区分,为他的实践理性批判理论奠定了基础。康德认为,理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和遵守道德法则的基本根据,是产生善良意志的根源,更是促使道德法则转化为人在道德实践活动中行为准则的根本力量。  相似文献   

9.
高瑞华 《社科纵横》2014,(2):140-143
自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人们从传统的等级社会束缚中获得空前解放,如何将自由平等的个人进行社会整合便构成了现代社会的主要问题,不同的思想家提出不同的方案。在康德那里,道德主体基于实践理性的独白式论证能够为自己的行动立法从而实现社会整合;哈贝马斯批判继承康德的实践理性概念,提出了交往理性概念,其基于交往主体对话式论证制定的行为规范具有合法性,为多元化的社会整合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求是学刊》2015,(4):25-31
文章以批判哲学中的自我认识问题为线索,运用历史的与系统的方法重构康德对自我的规定。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证明对自我的(单纯出自理性的)理论认识是不可能的,但同时揭示向另外的即实践的自我认识之可能性的过渡,这种自我认识通过能够达到自我规定的那种实践的先天综合命题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1.
关于科学、宗教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人们多是在否定意义上谈到康德。其实,正是在这一关系问题上集中地体现了他道德革命的真实精神:道德不但对科学、宗教是自律的,而且是科学、宗教的基础。           一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集中地讨论了科学问题,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则集中讨论了道德问题。《纯粹理性批判》总的精神是崇尚了理性,弘扬了科学、知识,但《纯粹理性批判》的最后结论却是要限定科学,为信仰、道德留地盘。究竟如何看待这一似乎矛盾的现象;限定果真就是否定,果真只具有消极意义? 科学、知识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  相似文献   

12.
人们往往仅限于笛卡尔、康德哲学来认识近代西方哲学的“自我”问题,而忽视了经验主义“自我”观的历史作用。本文试图揭示经验主义“自我”观在从笛卡尔“我思”发展到康德“先验自我”的历史过程中的否定性作用,即洛克承继,发挥了笛卡尔“我思”经验的一面,经贝克莱这一中间环节,至休谟而推向极至。由此,“经验自我”完成了自身的否定,为康德重新确立先验“自我”开辟了道路。作者认为,我们今天在认识“自我”中重新陷入经验和理性的矛盾和困惑时,反思这段历史是不无益处的。  相似文献   

13.
一、康德哲学中的自在之物问题人们可以对康德的自在之物提出两个不同的问题。第一,自在之物在批判哲学中起什么作用?提出这一概念的动机是什么?它要说明什么问题?它是怎样与康德的概念体系的其他部分结合在一起的?第二,自在之物的地位如何?它是真实存在的超验之物,还是如他在《遗著》中曾经指出的那样,仅仅是缺乏现实性的思维的存在(ens rationis)? 关于第一个问题,似乎很清楚,自在之物作为主体中感觉的先验原因,起的是原因作用。毫无疑问,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坚持影响的学说。这样,唯一的问题就涉及到这种影响的源泉。这个源泉是经验的对象还  相似文献   

14.
杨山木 《社科纵横》2009,(7):105-107
康德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具有确定性形式的、科学的形而上学,而这个形而上学大厦是建立在对理性进行批判的基础上的,对理性的批判是康德建构形而上学的方法。而这批判其实也就是理性进行自我认识的方法。先天综合判断是一切理性科学中的原则,也是具有确定性的理性科学的基本形式,所以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正是批判方法所要说明的问题,本文正是从对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说明中论述康德批判方法的实质和基本环节。  相似文献   

15.
王萍  李凌雁 《学术交流》2005,1(4):32-36
康德哲学是哲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重要启示作用,这种启发较为明显地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研究上:即弘扬人的理性权威,确立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实践研究上:丰富实践内容、促使实践合理化和推动实践回归现实生活;认识论研究上:认识是在实践观念指导下的以“先验范畴”对经验材料的整理为基础的能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别从1.启蒙的定义:人类脱离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2.启蒙的主体与对象:人;3.启蒙的依据:理性;4.启蒙的方式:批判;5.启蒙的前景:一项未竟的事业等五个方面希冀对康德的启蒙批判作出厘定和梳理。在行文过程中,本文还以福柯的启蒙批判为参照体系,以期对康德作出更为恰切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康德的<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一直被奉为启蒙思想家对启蒙的经典定义.因此,后现代主义对启蒙的批判往往把矛头指向康德的这篇文章.事实上,康德的启蒙观必须在启蒙运动的问题情境中,并结合他的其他著述才能获得完整的理解.康德将启蒙置于人自身的理性自决的前提之下,强调理性实践运用的自由原则,从而使其启蒙定界获得了革命性的内涵,显示了植根现实的强烈的政治批判和宗教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8.
《求是学刊》2018,(2):73-82
康德是近代理性主义的杰出代表。人们一直认为,康德的"自由"概念是从理性的"善良意志"出发的。然而,越到晚年康德自己越发现:人是有情感的动物,理性的"自由"概念需要某种情感作为基础。这种情感便是"敬重"。康德对"敬重"情感的谈论表明,人的道德生存也即人的自由的现实运作,归根结底是在"敬重"情感中进行的。将"理性""情感"对立起来的思维定式(在康德研究界格外流行)必须接受根本性的批判反思。  相似文献   

19.
在学术界,人们对合理性的界定因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的不同而不同,大体上有七种合理性的概念,即慨念的合理性、逻辑的合理性、认识论的合理性、方法论的合理性、本体论的合理性、价值论的合理性、实践的合理性。本文拟就“实践合理性’非专门探究。一、“实践理性”的复兴一谈到“实践理性”,人们首先就想到康德关于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二分法:理论理性运用先天的知性范畴形成普遍必然的科学命题(先天综合判断);而实践理性则是支配行为的法则,使人的行为合乎理性,即合平普遍性、必然性的需要,这就是道德实践的要求。按照康德的…  相似文献   

20.
牟宗三对康德之误读举要(之三)——关于"物自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牟宗三对康德哲学的构架体系的把握,最仰赖的就是"现象"与"物自身"这一对范畴,特别是"物自身"①的概念,他称之为"批判哲学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1]125.牟宗三还特别为此写了一本书<现象与物自身>,以现象与物自身的区分作为全书的切入点(即第一章的标题"问题的提出").通过对牟宗三在康德"物自身"问题上所产生的误读的分析,可以得出教训中国人在吸收和理解西方思想时必须努力克服一种浮躁的情绪,否则花了极大的工夫也只能做到自说自话,达不到中西文化沟通和交融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