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浅谈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与森林资源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少数民族有大量保护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的传统观念、法制、规定和习俗。这些内容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生态保护特征,反映了我国少数民族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情况,同时也体现了文化对森林资源保护和经营管理的影响和作用。该文从文化推动社会发展的视角出发,对我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及其与森林资源管理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挖掘和借鉴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促进我国林业建设,是林业工作者的紧迫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2.
民族文化生态意识及其经济模式的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部地区大多是少数民族地区,各少数民族都有着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部分。西部开发过程中的现代化进程必然会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生巨大冲击,但决不能以牺牲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而是要找到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实现双赢效应。西部大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也应包括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强调要树立民族文化生态的"环保意识",提出"文化生态经济"概念,大力发展"文化生态经济",把它作为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3.
民族图书馆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目前,由于受“强势文化”的冲击和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淡漠,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出现瓶颈问题,如何让民族图书馆担当起保存、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的重任,已成为图书馆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生态保护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生态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从文化理论的角度探讨了生态与文化、生态保护与人类理性的关系;着重根据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料,论述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的保护生态的各种观念、行为、习俗和措施,并分别根据传统经济生产、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中反映的生态保护事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文化多样性、文化圈与文化层、文化生态、文化空间、文化认同、文化变迁、文化再生产等是与民族文化保护有关的重要人类学概念。基于中国民族文化保护现状,以上人类学理念的中国本土化应用,应体现在四个方面: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外经验,营造多元文化共荣的文化理念与社会氛围;倡导社会、经济、文化协同发展,推动文化利用与传承保护的良性互动;培育民族文化主体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再生产创新机制;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进少数民族文化空间与文化生态建设,完善文化保护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需要生态文化的育养与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对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禀赋与资源价值的深度挖掘。少数民族生态文化蕴含着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通相承的价值诉求,有利于我们认识自然本质,维系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关系。在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多样性表现之上,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包含地域性、本土建构性、珍稀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呼唤着我们重新审视其资源价值,使其在建构实践中不断完善其价值与意义。少数民族生态文化是一种可供利用和开发的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精神价值、社会价值、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突厥语民族原始树木崇拜与民族地区生态保护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是一种特殊的资产,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图腾崇拜是人类最古老的宗教形式之一。突厥语民族现在还保留着一种由原始的树木崇拜而产生的有利于生态保护的优良传统。通过对突厥语民族的原始文化中的树木崇拜的研究,挖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原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更深刻地了解其文化内涵以取其精华,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现实效益,为现实所用。  相似文献   

8.
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的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论述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现状和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并提出了保护民族文化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9.
试论西南民族地区的生态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聚居地区,聚居着藏族、壮族、彝族、苗族、羌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具有丰富的各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具体表现为不尽相同的各种自然崇拜观念、禁忌观念以及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等。生态文化属于非正式的制度安排,能减少其他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安排的实施费用。传统的生态文化的变迁需要其他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建立以来,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区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迁,这种变迁与我国生态法制建设进程及少数民族生态法文化演变历程有着极其紧密的关系。为保护和建设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区生态环境,从法律人类学的视角看,有必要进一步健全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法制并切实加强宣传教育,认真发掘少数民族法文化中有益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合理成分并加以创造性转换,加大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生态扶贫的力度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1.
民族文化生态是民族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和背景。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学术界从民族文化生态的概念、内容,与旅游及经济发展的关系、建设与保护以及其他专题研究等方面对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这一历史时段有关民族文化生态的研究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回顾和总结,以期为这一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也就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2.
以文化生态学作为理论出发点,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通过考察少数民族教师教育的实际状况,探讨了文化生态学作为指导少数民族教师教育理论基础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研究分析了少数民族教师教育实践在人与文化、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四重关系上所呈现的文化功能偏失等问题,阐明了少数民族的教师教育应该朝着培育文化生态方向发展的观点。其具体路径包括: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从"政策性补充"转向"文化性生成";教师教育机制的改进从顶层设计为主导转向顶层与基层相结合;教师教育资源的建设从专业资源的引进和接纳转向文化生态资源的开发和共享;教师教学研究从专业技能型转向文化反思型。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文化资源产业化对于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文化资源的独特性与排他性为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文化生态发展失衡,文化空间日益萎缩,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薄弱,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等困境仍然是制约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多重阻碍。因此,为了促进民族地区农村文化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应构建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机制,培育文化产业发展意识,加强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产业组织建设,为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4.
新疆拥有丰富而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资源,针对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的有效制度供给却相对滞后,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立法保护中存在专门立法少、不平衡性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强化和完善地方立法、立法中的制度创新是新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得到切实保护的关键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5.
草原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一项开拓性工作。国内关于草原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至今没有可资借鉴的模板,因此必须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草原地区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探索自己特有的路径。在论证草原文化生态保护区建立的重要前提后,参照国内外相关经验,对草原文化生态保护区建立的步骤、模式和途径,提出了具体的构想。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的文化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开发对提升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意义重大,其文化价值是不可低估的。目前我国少数民族体育得到一定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应从文化价值角度去重新审视民族传统体育。少数民族体育具有文化传承、文化生态、文化教育、文化艺术、文化旅游、文化产业等价值。  相似文献   

17.
随着民族传统文化在旅游利用与保护传承等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从民族村寨传统文化利用与保护预警的角度进行研究是防止传统文化在旅游利用中偏离科学发展轨道和进行优化调控的重要途径。考虑到民族村寨所处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旅游发展的重要性等因素,构建了预警指标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民族村寨传统文化利用与保护的预警系统,通过选择典型的民族村寨,对其旅游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的实际进行深入调研,得到样本数据进行验证,从而得出民族村寨传统文化利用与保护预警系统的具体应用效果,力求为民族村寨传统文化科学利用与保护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在当下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广西民族文化生态保护与民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我们应该寻求相关的理论正确认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的深远意义。针对广西民族文化生态保护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我们应围绕经济建设的重心,理顺民族文化生态保护与民族经济发展的关系。在保护民族文化生态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利用民族文化生态资源优势促进广西民族地区经济协调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学术、政治、日常生活中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话语表达为主,保护实践中也主要倡导以传承人为本位的行动逻辑。保护人与传承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忽略对保护人的讨论。本文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与传承人进行了区别,界定了保护人的含义、类型,并对不同类型保护人的行为逻辑进行了探讨,以期丰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