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申鹏宇 《社科纵横》2011,(12):103-105
庄子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是道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在后世对庄子的注解中,郭象在解释《逍遥游》、《齐物论》两篇时,因从《齐物论》的角度注解《逍遥游》,造成了很多分歧,引起了学者的争论。本文在分析《逍遥游》、《齐物论》、《人间世》的主旨上,揭示了三篇实际上存在一种先后次序,展示了一种从凡俗世界到超越境界再步步回落到人间世界的取向。  相似文献   

2.
《逍遥游》的主旨不是"逍遥",不是"游",也不是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而是小大之辩和无己、无功、无名"。逍遥"与"游"是"小大之辩"主旨上旁逸而出的卮言。小大之辩的提出与战国公共话语有关,也有庄子为其大言做辩护的意图。己、功、名,均是战国公共话语,无己、无功、无名之说,主要是针对儒墨两家而发。虽然《逍遥游》呈现出"卮言曼衍"的文本形态,但不能将它视为片段性文字的组合,因为全文有清晰的论说逻辑。文本缺乏对"至人无己"的申说,或有脱文。  相似文献   

3.
《庄子》的审美意义:道与美的共生与统一·石晓宁·闻一多先生曾认为:“读《庄子》,本分不出那是思想美,那是文字美,那思想与文字、外型与本质的极端调和,那种不可捉摸的浑圆的机体,便是文章家的极致。”①闻先生道出了《庄子》哲学思想与艺术技巧完美结合的独特风...  相似文献   

4.
庄子的文学艺术观源于他哲学思想的核心,并包融在其中。而他的哲学思想核心就是“德”与“道”。这与老子是一脉相承的。“道”是万物的本源。《庄子·大宗师》中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  相似文献   

5.
侯洪澜 《社科纵横》2009,24(4):130-131
具有形而上本体性的“道”,在《庄子》的文本中不仅是思辨性的哲学理念,也是在有限的意象中包蕴无限内涵的审美形象。《庄子》将抽象的理念内附于感性的形象之中,使“有无”、“虚实”的抽象对立转化为“有无”、“虚实”的形象统一,从而跨越了哲学与文学之阀的界限,使对“道”的把握从理性的认知走向了感性的体验,使哲学的概念化生为美学的境界。将这种理念落实到人生的实践,鄹刨构了“与道合一”的人生境界,这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6.
在整部《庄子》中,作者围绕着对其根本哲学观念“道”的表述,通过对远古有关风的神话传说的继承、改造和发展,进一步创造出以风喻道的独持思维方式和表现方法,赋予风这一自然界的自然状态以非同寻常的文化蕴含。以风喻道的更深潜、更本质的内涵乃是人与自然、人与自己的心灵和灵魂的对话,体现了作者对于大通的深情企慕和热烈追求。《庄子》以风喻道为后世志士一展怀抱,长风歌吟开启了象征性语词  相似文献   

7.
(一) 中国古代文学遗产丰富多采、灿烂辉煌。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应批判地继承。究竟如何“弃去蹄毛,留其精粹”,始终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在这方面,《庄子》寓言文学应是我们认真探索的问题之一。 《庄子》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书中的大量的寓言故事,仅《内篇》七篇就有寓言故事近四十则。可以说,一部《庄子》就是一座寓言文学宝库。 《庄子》既然是一部哲学著作,何以包罗了如此数量众多的寓言故事? 我们知道,战国时代在当时经济蓬勃发展的基础上,文化空前繁荣,涌现出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形成了儒、墨、道等若干学派。诸子著书立说,争鸣辩论,各…  相似文献   

8.
试论庄子的言意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庄子的言意观朱立元,王文英本文系统探讨了庄子的言意观。认为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从道“无”的本体论出发,区分了大言与小言、大知与小知等概念;揭示出知或不知在道与言之间的中介地位,并进一步区分了两种“意”,肯定在知性名理范围内,言可尽意,而在...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经典文本的阐释具有密切的关系,解释者往往以经典阐释的方式展开哲学体系的建构。向秀、郭象之阐释《庄子》,打破了视域融合的平衡,突破了文本客观性的限度,肆意地发挥其主观思想,建构了一套新的玄学体系,是“过度诠释”“强制阐释”的典范。郭象之诠释的基本目的是“内圣外王之道”,即把庄子的方外之道转化为玄学的“外内相冥之道”,圣人养心养神即治国平天下。这是以养心养神为主而以治天下为辅的统一,即以道家思想为主而以儒家思想为辅的统一。郭象运用“寄言以出意”的解释方法,一是以庄文为寄言,非真非信;二是夸大寄言与出意之间的重大间距性,从而忘言以得意。这一方面有利于郭象摆脱庄文的限制,而较为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主观思想,以填补意义间距的空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郭象消解庄文之义与他所阐释“庄子之意”之间的矛盾冲突,以确证其解释的有效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张华《鹪鹩赋》与庄子《逍遥游》中鹪鹩意象的内涵存在差异,前者重在小而无用,而后者重在独立精神。差异的根源在于此意象在先秦儒道两家的不同渊源。唐宋诗文中,鹪鹩意象在先唐用法的差异上进一步延伸出了"仕进"与"归隐"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审美内涵,而后者经白居易中隐思想及宋代新儒学的改造,形成了"对日常生活进行诗性的审美观照"这一新内涵。  相似文献   

11.
《逍遥游》篇开首言冥,犹《老子》首章言玄。道、体、性、天、无、玄等诸名皆与冥异名而同指。这是纯形上的命题。凡纯形上的命题皆不思议。不思议是不许思议的意思。不许思议与不能思议有天渊之判。“方的圆”非但不能想象,并且不能思议。“四度空间”之说虽不能想象,但非不能思议。否则“四度空间”之说不能成立。思议只能行乎理智的境界,而不能行乎超越理智的境界。不可思议是说境确有此境,理确有此理,但思议则绝对不能思议。严  相似文献   

12.
《庄子·让王》篇并非如前人所说的那样是伪作 ,也非抄袭《吕氏春秋》而成 ,而是表明庄子后学思想发展轨迹的重要篇章。《让王》篇杂纂例证 ,宣扬禅让思想 ,这表明其撰著时代应当在公元前 318年燕国发生因禅让而引起的内乱动荡之前。其撰著时间应当与郭店楚简《唐虞之道》篇相近  相似文献   

13.
杨雄,西汉蜀郡成都人。从小勤奋好学,精通《易经》,娴熟《庄子》,长于写赋,善于舞文弄墨,与荀子、文中子、老子、庄子齐名。后因朱熹“莽大夫杨雄死”而一落千丈,至此默默无闻。  相似文献   

14.
山水以形媚道─—论东晋诗中的山水描写[新加坡]王力坚西晋元康年间,郭象注《庄子》,重新兴起了玄学之风。郭象的玄学是以“万有独化”,取代了正始玄学的“以无为本”。正始玄学以“无”为万物(万有)之本,而郭象却说:“无既无矣,则不能生有;有之未生,又不能为...  相似文献   

15.
艺术的魅力是巨大而神奇的,古今中外,多少圣者、贤者都毫不例外地为它所倾倒.据《论语》记载,孔子在齐国欣赏韶乐,竟“三月不知肉味”,并感叹地说:“不图为乐而至于斯也.”这说明韶乐使孔子达到了如醉如狂的程度.福楼拜的力作《纯朴的心》描写了一个叫费莉西藏的劳动妇女平凡而感人的一生.高尔基在谈到读这篇小说的情形时写道:黄昏时分,我坐在杂物室的屋顶上,我爬到那里去是为了避开那些节日里兴高采烈的人.我完全被这篇小说迷住了,好象聋了瞎了一样……曾经有好几次,我象野人似的,机械地把书页对着光亮反复细看,仿佛想从字里行间找到猜透魔术的方法. 然而,艺术的魅力及其探求是需要进行哲学概括的,春秋时代的孔子还来不及,这任务自然落到被郭沫若誉为“绝顶聪明”的庄子身上.庄子认为人生是短暂而又痛苦的,“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知北游》)“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溃痛”.(《大宗师》)《至乐》  相似文献   

16.
在个性凸显的晚明时期,《庄子》篇章的真伪性问题成为众多庄学研究者不可回避的一大问题.当他们面对相同篇章的《庄子》时,得出了不同结论:沈一贯、徐晓、陶崇道、陆西星等极力推崇苏轼的伪作论;孙矿、罗勉道、焦竑、王夫之等在苏轼的基础上又扩充了对其他外、杂篇的质疑;张四维对苏轼之论有所“损益”;李贽、顾起元等把外、杂篇全然判定为伪作;朱得之对内、外、杂篇皆有质疑;而叶秉敬、谭元春、潘基庆、陈治安等则对晚明的“疑庄之风”提出了批判.无疑,这些界定背后实际上蕴含了学者们不同的观念体系、意图与思考方式等.  相似文献   

17.
李申 《浙江学刊》2002,(3):143-148
上篇 :小论陈文《浙江学刊》2 0 0 2年第一期所发陈咏明《对回应的回应》一文 ,原是发于互联网。其上篇已由互联网又发于《学术界》 ,而鄙人在《学术界》2 0 0 2年第一期对该篇作出了评述。其评述指出 ,该篇以“治国学必需重训诂”立论 ,然而在一些有重大争论的问题上 ,对付拙著的武器是“未必是”。而在那些可以确定的问题上 ,又几乎是触处皆错。比如该篇弄不清《庄子集释》作者是谁而郭象又作了什么 ,说什么“郭象的《庄子集释》……” ;也弄不清“疏”和“正义”的关系 ,把焦循《孟子正义》中的“疏”和“正义”当成了两本书 ,说什么“《…  相似文献   

18.
日本平安时代文人将庄子思想理解为相对论与命运观,乐于接受其影响,从而使文学中酿出—种超然物外的情绪。吸收了宋代哲学新知识的日本中世初期禅僧接受庄子思想后,虎关师炼认为,庄子以“自然”为德,以德为道,从而在日本的庄子接受史上拓出了一个新时期。  相似文献   

19.
无与有是东方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老庄学说在阐述有与无的关系时,包含了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其中无能生有的观点,既是本体论,又是方法论和人生境界说。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作为宇宙的本原,也是道的基本涵义之一。老子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作为宇宙本原的特征,也就是无的规定性,它被描绘成看不见、摸不到、听不着的恍惚、混沌状态。庄子在《天地篇》中也说:“泰初有无。”无能生有这样玄之又玄的观点,长期以来难以被人理解。而在当代的科学,特别是宇宙学、量子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道”的逻辑演进为序,以哲学为视角,阐释了《老子》“道”的分成系谱,提出了“道”分为“无名”的本体之道与“有名”的规律之道,并对“道”如何内化为本体和外化为规律,作了详细说明,同时对《老子》研究中的一些疑难作了必要的辨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