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1897-1914年,德国殖民者虽然在青岛处于统治地位,但占总人口绝大多数的始终是中国人。德占时期的中国人社会主要由工人、商人、文人、学生、买办和职员以及前清贵族和大臣构成。青岛的城市现代化虽然是在外力冲击下开启的,但其发展方向并不完全取决于外来殖民者,中国社会各阶层都以不同的方式作出了贡献。他们在同德国人交往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灵活多样的适应和抵抗能力。所有片面强调德国人在青岛的经营,忽略中国社会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的做法都有损于对德占时期青岛历史全貌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城市是商品经济和阶级分化的产物。城市建设的成就是一个时代科技文明与人文思潮的集中体现。作为城市建设实践的理论总结和指导思想的城市规划理论最能体现人文学科与科技学科相交融的特征。从学科交叉角度可把城市规划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即人文学科占支配地位时期的古代城市规划 ,科技学科独立发展时期的近代城市规划理论和人文学科与科技学科交叉中的现代城市规划学 ,并对每一阶段学科交叉的特点及其对城市规划理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自1891年青岛建置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青岛工业在近五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清政府治下的前工业化时期、德国租借时期的工业基础建设时期、日资主导下的工业格局形成时期以及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下的工业发展成熟时期等四个阶段.德、日等国通过军事占领与经济投资等手段引发的外力冲击,不仅为近代青岛工业建设提供了动力与方向,并为未来城市与工业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4.
惯常所称的胶澳租借地在历史上有胶澳租界、胶州殖民地、胶澳租借地等多种称谓,被不同的利益方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其中胶澳租界是<胶澳租借条约>中文版本中对德占胶澳的正式称谓,也是清政府对德占胶澳有意识的官方定位,强调中国的主权;胶州"殖民地"的称呼则体现了德国把德占胶澳当作自己的殖民地的意图,也是德国在胶澳强力进行殖民经营的现实,意味着领土和主权的割让;而"租借地"最终发展为国际法中一个单独的门类,意味着管辖权的让渡和领土主权的保留.德占胶澳称谓的变化及"租借地"作为一个国际法门类的出现是国际强权政治中近代中国命运的一个注脚.  相似文献   

5.
青岛文化由青岛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城市文化构成。研究青岛的城市文化,尤其需要重视青岛建置以来的城市历史。在文化圈理论视阈下可以发现,青岛城市发展史上德国占领时期的建设,给青岛带来了西方文化圈中的一些新鲜元素。经过近百年的发展,青岛城市文化逐渐成型,在人文价值、文明理念、建筑风格、重商主义、语言习俗、饮食风尚等诸多方面体现出中西合璧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6.
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也是城市建设的管理依据。本文阐释了城市规划工作对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从关注城市环境、创建健康城市的视角,分析了做好城市规划工作的具体措施,以实现城市健康、和谐、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青岛是全国第一批设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城市,威海是最近才成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城市。设计"城管执法管理模式对城市发展影响"问卷,调查研究城管执法管理模式对青岛、威海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两城市在经济生活、社会秩序、市容市貌、社区建设、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园林绿化、城市规划等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有关的8个方面差异显著,城管执法管理模式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德占时期和第一次日占时期,为了对青岛更好地进行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日德两国殖民当局都对青岛的教育活动进行控制和管理,以期为侵略活动服务.但在不同的文化政策指导下,两国在青办学形式、授课内容和影响都有所不同.德占时期主要由总督府和基督教会承担教育活动的开展,教育内容涉及宗教、近代科技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客观上推动了青岛教...  相似文献   

9.
文章试图克服在阐析殖民主义时的话语分析与经济物质分析的分离。就“地方政策”这一现代殖民统治的核心问题,作者追踪研究了它在德国殖民地萨摩亚、青岛/胶州,以及西南非洲的形成。经济原因和跨国军事企图解释不了这些殖民地采取的极不相同的地方政策中的差异。地方政策的决定是三个因素的组合:殖民时期以前的种族和人种/族类话语、殖民官员为争夺最优越的人种/族类知识所有权展开的竞争,以及殖民者与想象中的被殖民者的认同程度和性质(比如“亲中热”)。经济利益决定了德国对西南非洲这类殖民地的兼并,但地缘政治利益是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一些年间放弃对中国的殖民姿态而采用相对间接的“文化帝国主义”策略的决定因素。经济利益在殖民地方政策不断产生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总是受到欧洲对人种/族类描述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当今世界城市化趋势加剧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程度。本文认为:城市工业化生产引起的环境污染与生态失衡、城市化建设造成自然界原始布局的不断破坏、城市经济效益的驱动与生态效益的忽视等城市化因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不可忽视。进而指出解决的出路在于科学的城市规划,它将有助于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有益于城市的合理布局与各项建设的发展、促进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作者进一步就强化我国城市规划的功能提出建议性的意见:以现代科技为基础进行科学管理,形成科学的城市规划现;加强领导意识,制定科学的城市规划政策和原则,大力进行宣传和教育;加强法制建设,以求城市规划的落实。  相似文献   

11.
青岛社会变迁中的城市化质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玉珍  尹丽 《东方论坛》2009,(3):107-112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地区出现了“城市化质量”和“城市化水平”相互脱节的现象,青岛市城市化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也存在着质量与水平不协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人口增长与建设规模不协调、市政建设与社会服务不协调等方面,制约青岛市城市化质量的因素主要有:地区差异明显、城乡二元矛盾较突出、郊区城市化速度过快、人口增长过快、城市管理和市政建设投入不足等,树立“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观,强化城乡统筹发展,切实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提高城市人口的素质是提高青岛市城市化质量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柳敏 《东方论坛》2016,(4):37-42
近代青岛作为典型的移民城市,成为不同文化交相汇聚之处,海外移民植入西方的物质文明、管理制度及其生活方式,政治精英移民主导了城市规划与制度文化建设,旅青学者引入了高雅文化,乡村移民传承了乡风礼俗。在异质文化的植入过程中,控制、适应、交融、渗透逐渐成为移民应对文化困境的主要方式,并形成青岛兼容并蓄、多元开放的城市文化。但海外移民、政治与文化精英的流动性较强,一定程度影响了青岛精英文化的扎根与制度文化的延续;而大量乡村移民和经济精英成为青岛常住居民,给青岛带来务实与朴实的城市品格。  相似文献   

13.
从19世纪末德国侵占胶澳起,青岛地区就有专门的政府部门管理林业,管辖事项包括山区造林和城区园林绿化。民国时期,虽然政局多变,但是青岛一直有一套成体系的林业法规,为林业发展提供了保障。这些法规分为机构制度和事务管理两类,前者主要规范林业机构的组成及其工作制度,后者主要规范各类林业事务的管理。这一状况持续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由于没有长时间的战乱,林业法规得以较为坚决的执行,青岛地区这一时期的林地面积达到23.9万亩,为近代最高。后因战争破坏,政法废弛,林地面积急剧减少,1949年解放时,青岛林地面积不足6万亩。  相似文献   

14.
2008年奥帆赛对青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岛市承办2008年奥帆赛,为青岛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和加速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奥运文化和奥运经济的强大推力,将有力地促进青岛社会、经济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的全面提升,大大加快现代化的进程,对青岛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柳宾 《东方论坛》2014,(1):44-49
近代之前,受交通运输条件的限制,山东经济一直在传统市场体系中运转,商业活动范围和商业规模均非常小,对外贸易发展缓慢,呈现出鲜明的"以内为主"的特征。德占青岛后,通过建设和运营青岛港,辅之以自由港制度的实施和胶济铁路的内引外联,在很短的时间内打破了山东原有的市场体系,促进了以青岛为中心的近代山东经济区的形成,进而带动了全省经济融入世界市场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社会政治生活中一直存在一个国家和社会共同参与其中的区域,即黄宗智提出的"第三领域"(thethirdrealm),而"第三领域"这一概念的使用,有助于讨论地方行政、社会组织与城市管理模式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南京城市管理在嘉庆初及太平天国战争后经历了两次重要转变,这一过程反映了国家与社会在第三领域中的相互渗透,是近代国家政权建设的体现。清末南京城市管理不仅反映了地方精英的参与热情,也体现出地方行政制度化、官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趋势,在客观上为20世纪的城市行政近代化改革作了铺垫和准备。  相似文献   

17.
新式交通对近代宝鸡城市发展作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式交通在晚清传入我国之后,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了探索新式交通对城市发展的作用,运用档案及文献资料分析的方法,论述了宝鸡地区近代新式交通的发展。认为新式交通改变了城市战略枢纽地位;促进了城市工商业的繁荣;带动城市建设的发展。这种“因路而生”、“因战而兴”的城市呈现出明显的迅速成形和高速增长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张謇与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张謇带领下,南通于1895年至1930年在发展地区工业、交通、商业、文化与社会公益事业的基础上,进行了卓越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成为中国20世纪初早期现代化的成功范例,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城”,这是中国城市建设史上不应忽视的一页。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在新时代,实现农业现代化治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是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治理中还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如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落后于发展需要,具体表现为:一是管理理念比较落后;二是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创新力不足;三是重产轻质问题突出;四是工作职能边界不够清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落后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落后,投入标准低、配套设施不完善;二是农村公共服务相对于城市还有较大差距;三是在农村教育方面,区域之间教育发展水平仍不平衡。小农户难以嵌入现代化农业进程,主要源于:一是经营规模小;二是资金短缺且借贷困难;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制约了农业发展,表现在:一是传统农作物种植方式导致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不高;二是年老的农民缺乏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且精力有限,导致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状况非常不理想;三是农村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难以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求。面对以上突出现状,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大背景下,实现农业现代化治理需要优化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一要提升相关领导重视程度,二要健全管理体系,三要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四要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在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上,一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二要加强公共服务的相关设备设施、场地等建设,三要创新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机制。在推进农业科技应用方面,一要重视科研体系构建,二要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供给侧改革,三要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在当前,要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一要加强制度保障,二要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了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一要抓牢教育环节,二要创新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教育机制,三要构建优秀人才回流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20.
以青岛市和威海市为例,建立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管理模式对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城市管理模式,在经济方面,对提高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区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经济总体及高新技术发展有积极影响;在社会发展方面,对交通、水环境、安全生产及市容环境卫生的改善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