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天南地北     
天南地北电脑上高原随着高新技术进入西藏高原,电脑在西藏逐渐普及,国内的“联想”、“希望”和“长城”等名牌电脑在西藏有了代理。日前,世界名牌康柏电脑也设了总代理处。1989年拉萨出现第一家电脑公司──“雪域电脑公司”,现在拉萨有58家各类电脑公司和现代...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旧称青康高原,在我国西部,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这里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由于西藏地域辽阔,地势高峻,气候严寒,生态系统脆弱,农牧业受高原自然环境的制约因素较多。自然环境的恶劣,使全区常受风、雪、雹、霜。旱等自然灾害的袭击,尤其是那曲、阿里两个地区,几乎年年有灾,是全自治区最艰苦的地区。由于我区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一遇到自然灾害,损失便很惨重。仅去冬今春的那场雪灾,那曲地区的受灾人数竟达25、9万人,受灾牲畜达544万头,阿里全区有2.4万名牧民出现缺粮,有1.2万…  相似文献   

3.
三世章嘉活佛若必多吉,自8岁进京至70岁圆寂,在宫廷任职60余年,经历了雍正、乾隆两代。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宗教、政治生涯中,不仅受命广译佛经,兴建寺院。在宗教、文化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同时,他以佛教高僧的身份,奔波于大漠南北、雪域高原,参与解决许多民族、宗教问题。  相似文献   

4.
关于民俗学与民族学的关系,有许多棘手的、不太清楚的问题。特别是在日本,“民俗学是从Folklore和Volkskunde翻译而来,它与Ethnology翻译来的“民族学”发音相同,又因为两学科在研究领域上诸多交错,因此常常使我们困惑不堪。  相似文献   

5.
<正>从长江之滨到雅江之畔,从江汉平原到雪域高原,刘利平,长江大学的一名普通女教师,在科技援藏之路上,步履坚定。2021年3月,湖北省“十四五”科技援藏项目——“西藏高原核桃产业技术研究”启动,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刘利平受长江大学委派赴藏工作。进藏两年来,她不惧困难,扎根边疆高原,发扬“老西藏精神”,在西藏加查县核桃产业领域躬耕不止,以行动书写了科技援藏的生动篇章。只身赴藏科技援藏进藏前,刘利平的生活很平淡,重复着从家到校园“两点一线”的生活轨迹,教学、照顾父母操持家务“两不误”。  相似文献   

6.
帝国主义在云南藏区的侵略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引用详实的历史资料,从帝国主义列强在迪庆高原以“传教”为借口进行精神征服,以“游历”为幌子窃取情报,以“考察”为名掠夺资源以及残杀无辜藏族群众等几方面,控诉帝国主义在云南藏区犯下的滔天罪行,揭露帝国主义企图吞噬和瓜分中国藏区的丑恶行径及其制造“西藏独立”、借所谓“人权”问题粗暴干涉中国内政的险恶用心,同时也展示了云南藏区人民反帝爱国的悲壮斗争史。位于滇川藏三省交界的滇西北迪庆藏族自治州,由中甸、维西和德钦(清代和民国时期称阿墩子,隶属维西)三县组成,有藏族十万余人。这里江河纵横、雪峰林立、湖泊棋布、牛羊成群,素有“百国之乡”①和“世界花园之母”②之称。近年来,纷至沓来迪庆高原的国内外众多游客一致认为,这里就是60余年前美国作家希尔顿笔下的人间净土──香格里拉。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资本主义用炮舰撞开了中国的大门。于是,迪庆高原这块圣洁之地,也未能逃脱帝国主义列强的蹂躏。  相似文献   

7.
杨锋 《中国民族》2023,(4):109-110
<正>藏王墓(也称“藏王陵”)是历代吐蕃赞普的陵墓,位于今西藏山南市琼结县境内,1961年被列为西藏自治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约在公元前2世纪,吐蕃政权的前身悉补野王国在雅砻河谷内诞生,聂赤为第一任赞普。当到了吐蕃第32代朗日松赞和第33代松赞干布时,历经700年的悉补野王国先后征服象雄、苏毗、附国、阿夏等高原诸邦,统一了高原。自吐蕃第29代赞普赤聂松赞起,诸王室成员陵墓基本营建在琼结。而之前的吐蕃“上丁二王”“六列王”“八德王”“五赞王”等共28位赞普的陵墓,由于缺乏考古和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8.
藏族同胞适应高原低氧机理之谜被揭开世居高原的藏族同胞为何能长期保持强壮的体魄、较低的高原病患病率?“青藏高原人体低氧适应”课题研究发现,生活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世居藏族与其他移居民族人群的一个显著不同点是,世居藏族人胸廓及肺发育良好,有较大的肺活量...  相似文献   

9.
乌恰吞     
乌恰吞鄂伦春语,意为“平均分配”。东北鄂伦春族中一种古老的分配制度。建国前夕还不同程度地保留着。每当猎获熊、厢、汗、野猪等大野兽时,全乌力楞的成员都集中在仙人柱前.围成一圈,由妇女们负责把野兽整个煮熟和分配,一般把最好一份给老年人.然后再分给其余人。...  相似文献   

10.
藏族     
藏族藏族人口约460万,主要分布在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这里名山大川纵横排列,长江,黄河发源于此。藏族自称“博巴”。历史上人们曾对藏族有许多不同的称谓:唐宋称“吐蕃”,元代称“吐蕃”,“西蕃”,明代称“西蕃”,清初称“图伯特”、“唐古特”等。...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民俗中的鸟文化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俗中的鸟文化琐谈张得祖在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宝库中,有许多关于鸟①的崇拜、占卜和禁忌等文化遗存。这些光怪陆离、饶有趣味的鸟文化和其它民俗事象一样,是活的社会“化石”。鸟文化不仅与原始生产方式和宗教信仰观念相一致,同时也与当时人们的社会、政治及经济...  相似文献   

12.
算起来,我离开西藏已有十多年了。但是,高原的壮丽风光,奇闻轶事和人文景观,常常在眼前闪现,特别是遇到同西藏有关的人与事,更会勾起我无数美好的回忆。夜宿“振空桥”哨所,就是一个至今回想起来,依然回味无穷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主要内容是记录孔子一生言行即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等方面思想言论的问答题古代著作;《萨迦格言》是藏民族著名学者萨迦班智达·贡喝坚赞阐发自己的政治主张、教育思想、伦理道德等的哲理格言诗集。这两部书,在我国历史上都产生过巨大影响,不仅对本民族影响深远,而且也影响着国内外汉藏以外的其他各民族,在各民族之间起着文化精神联系的作用。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说“《格言》是认识世界的眼睛”,是不无道理的。对比研究这两部书,孔子和萨班的许多思想和见解竟惊人的相近相同,本文仅就…  相似文献   

14.
关于史诗“母题结构”的研究对英雄史诗“母题结构”的研究,是对史诗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属于史诗“结构分析类型”的研究。如果我们把许多不同内容的英雄史诗的情节结构加以分析和相互比较的话,就会发现,不少史诗的情节,大都按照一定的结构模式组织而成。也就是说,在不同内容的不同英雄史诗中,常常有着许多相似的“情节结构”。这种相似的“情节结构”,人们把它称为“共同母题”。国际上,少数学者对英雄史诗的母题结构,曾进行过一些探讨。美国N·波相曾把蒙古英雄史诗的结构划分为四种类型。每种类型里面又分…  相似文献   

15.
沙特与美国在能源、经济、军事和政治等方面有许多共同利益,致使两国维系着近70多年的盟友关系。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9.11”事件之后双边关系中的各种矛盾日益突显,沙美关系面临着严峻考验。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双方的共同利益仍大于矛盾分歧,沙美盟友关系在短期内不会改变。  相似文献   

16.
东南亚各国的领土和民族(peoples)互不相同。同别处一样,东南亚的国家常被称为“nations”,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即用“nations”一词,这暗示着每个国家内的众多民族只构成一个民族集团,因此易于区分,也易于确定其特点。但事实常常不是这样,许多国家的居民不仅显示出民族性的差别(differences of na-tionality),而且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差别。民族多样化(ethnic diversity)是一个突出的离心因素,由此导致的对立民族间的紧张关系不仅影响了国家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而  相似文献   

17.
三世章嘉活佛若必多吉,自8岁进京至70岁圆寂,在宫廷任职60余年,经历了雍正、乾隆两代。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宗教、政治生涯中,不仅受命广译佛经,兴建寺院,在宗教、文化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同时,他以佛教高僧的身份,奔波于大漠南北、雪域高原,参与解决许多民族、宗教问题,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鉴此,本文拟就清代国师章嘉若必多吉入藏主持认定八世达赖喇嘛的前后过程及其事迹作一评述。 章嘉国师在其一生中曾两度入藏。第一次是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雍正帝之命偕同果亲王允礼,前往泰…  相似文献   

18.
李一 《中国民族》2007,(5):54-54
与荣海老兄相识的时间不长但渊源颇深。说来真是有缘,我们两人至少有“四同”,即同乡、同姓、同事、同好。他的家乡是山东曹县,我的原籍是山东定陶,两县县城相距不过20公里,唇齿相依抵连在一起,因此在北京是小老乡。我们不仅都姓李,而且有意思的是我家的家谱到我这一辈也是“荣”字辈,我的三个姐姐都是按“荣”字起名的,只不过生我时父亲没有按“荣”字起名而已。  相似文献   

19.
在马来半岛的高地和丛林中居住着许多原始部落。占主导地位的马来族海岸居民称他们为“萨凯人”(Sakai),但由于这个词带有“奴隶”的涵义,政府现在使用“阿斯里人”(Orang Asli)一词,意为“原始人”。阿斯里人没有历史记载。人类学家推测这些部落民(tribal peoples)大多数是在8000到3000年前,由泰国北部、柬埔寨或越南等地迁来的。尽管部落和语言的界线常常模糊  相似文献   

20.
帕米尔高原的杏花村,人称“桃花源”,在海外颇有知名度。这个知名度是由许多谜构成的:英国人写的《人在高原》一书断言,人在4000米以上地区将无法生存。而杏花村人却在海拔五六千米、空气稀薄的冰雪高原上活得潇洒自如,甚至还出现了不少百岁老人。这到底为何?西部人说,这里大部分地区是天上无飞鸟、地上无寸绿的“生命禁区”,偏偏杏花村是莺飞草长、风景如画的“桃花源”。这又如何解释? 前不久,我国一支探险队考察了此地,并了解到一系列鲜为人知的趣事。 杏花村地处我国古代被称为“石头城”的新疆塔什库尔干县境内,四周全是摩天的冰川雪岭。飞机在这里只能望山兴叹,马和牦牛成了主要交通工具。 考察队在离开“石头城”的第四天,在几位塔吉克族向导的带领下,来到坎得尔达板,只见冰峰直插云端,不见峰顶,脚下是万丈深谷。坡陡路滑,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