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承接中华民族文明成果的深层积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当代表达。作为认同的基本向度,民族文化的价值观认同为我们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方法。民族成员价值观认同的可塑、其政治动物的本性以及共同体权威与价值观认同的互动,是我们理解强化认同何以可能的基础和条件。在现实性上,个体成员社会性表征的固化和民族性内涵的表达,养成与共同体推崇相一致的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以便生成理解认同的群体视域,是强化认同实现的要求和标的。就此意义而言,所谓价值观的强化认同,无非是民族国家在特定的场阈中对个体成员所进行的教育引导和强制推崇。  相似文献   

2.
政治认同是合法性呈现与公民遵从信任的双向过程,是自我价值确证与他者世界承认的互动过程。中国梦是中华民族成员对共同家园未来蓝图的"最大共识"与"精神高地",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建构无疑离不开中国梦的导向引领。社会转型期政治认同呈现保护带松散化、弱化风险明晰化、内在张力失衡化等式微境遇,基于政治认同制度基础、政绩基础、理念基础的三大生成要件,以中国梦引领的制度共识推进政治输入与输出的平衡,生成政治认同的制度动力;以中国梦引领的利益共识推进政治绩效的有效性提升,生成政治认同的物质动力;以中国梦引领的价值共识推进政治信任的达致,生成政治认同的观念动力,三者形塑并回答着政治认同强基的何以可能与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3.
蒙象飞 《江西社会科学》2019,39(10):195-203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顺应时代变化,多措并举,构筑政治认同。深入总结新时代政治认同建构的主要做法、重大成就和基本经验,客观分析当前政治认同建设新变化,对进一步提高政治认同建构的针对性和穿透力,提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维护政治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制度认同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可以坚定人们的社会主义价值理念,唤起人们积极的制度化参与,增强人们对制度的自信心,进而增强全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制度认同与制度自信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当前大学生制度认同存在问题,主要体现为对分配制度的公正性和对政治制度的规范性缺乏认同。培养大学生的制度认同与制度自信,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切实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这对于保证国家长远持续稳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春兰 《理论界》2004,(3):95-96
民间组织对于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有着重大意义。民间组织健康发展有利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构建新型公共治理结构,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体制基础;它是政治参与沟通的重要渠道,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增强市民认同,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先进的政治文化;能够在市场经济的公共职能系统发挥优势,解决“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的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6.
政治认同是现代国家获取合法性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现代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考量平台。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是一个利益格局先破后立的过程,转型期呈现出社会结构和阶层多元化、利益关系与利益格局复杂化、思想观念与价值理念碎片化的特征。可以说,社会转型对中国公民的政治认同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认同困境问题,其中,利益分化与分配失衡是政治认同困境产生的诱因,经过相对剥夺感和不公感两个心理变量,加之公民利益表达的不顺畅和受阻,最终导致公民政治认同困境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任何优良的价值观念,只要得不到人们的认同和遵守,都将会流于形式。从历史发展过程看,人类价值观念的普及和传延,从人类早期的原始禁忌、图腾崇拜、风俗习惯等,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政治、道德、法律以及宗教规范,都经历了一个自觉不自觉的价值认同过程。当前,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命题,也是党的十七大强调的  相似文献   

8.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战略性基础性工程,有利于夯实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人文基础,有利于扩大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政治认同,有利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平稳和有效运行,有利于激活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发展的内在动力。要在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科学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强化学校公民教育、扩大公民政治参与、推进政治制度建设、内化核心价值体系等多种渠道强化公民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9.
农民政治认同的逻辑——以社会主义为对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孔德永 《齐鲁学刊》2006,3(5):139-143
政治认同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上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农民在历史和现实中形成了以生存伦理为认同的逻辑起点、以公正平等为最大的心理诉求、以自身的弱势地位为认同的主要障碍等为内容的认同体系。农民作为俄国和中国等东方社会主义国家中最大的社会群体,他们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认同与否,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社会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只有认清农民特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及其政治认同的逻辑,才能增进农民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度,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民主法治建设既离不开政治制度保障,也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文化基础。这种政治文化以社会成员正义的政治感情、合理的政治动机、宽容的政治态度、忠诚的政治信仰以及领导阶层的公正无私的政治情怀、执政为民的治国理念、依法办事的政治行为倾向和对民负责的政治信念为主要内容。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民主法治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