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培育大学生如何处理人际交往关系是必不可少的,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但是现在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效果不佳,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仍旧存在各种问题。本文试析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实效性的路径选择,从注重当代大学生的家庭教育、注重当代大学生的学校人际关系和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三条路径探讨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实效性,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们都知道,德育在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实行全方位治校的基础。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应坚持把德育工作实实在在放在首位。同时,我们也必须明确,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其成长过程中除了受家庭教育之外,还受到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德育的三个支柱,缺一不可。因此,更需要坚持学校、社会、家庭三教结合,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家庭教育立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和对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的传统,但是遗憾的是新中国尚无家庭教育专门的法律,这种状况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家庭教育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建议地方着手进行家庭教育立法,制定家庭教育条例.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武汉市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进行了研究探讨.文章从家庭教育行为、家庭教育观念和家庭教育效果三个方面对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鄂西北农村208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进行了研究探讨。文章从当前家庭教育“喜”与“悲”二个方面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6.
郝肖肖 《公关世界》2023,(12):52-54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为探究农村青少年家庭教育的困境及应对之策,有效促进农村家庭教育质量的提升,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等,梳理了我国家庭教育及农村家庭教育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作用;探究了农村青少年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从家庭、学校、社会、青少年自身四个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田吉阳 《公关世界》2023,(20):77-79
大学生家庭教育对学生学业、心理健康、品质品德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必须对其引起高度重视。但是,高校和家庭都不够重视大学生家庭教育,严重缺乏沟通协作,使得家庭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价值无法呈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到极大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校教育的开展。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必要性进行探究,并分析大学生家庭教育现存的问题,同时指出大学生家庭教育提升路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常艳春 《现代妇女》2005,(12):28-29
胡玉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兼中央教科所学校教育研究部研究员、科研课题实验学校客座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家庭教育服务指导中心专家组成员、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交流》栏目特邀专家。多次应邀在全国各地进行家庭教育专题讲座,长期坚持家庭教育个案指导,并取得了显著效果。著有做智慧型父母等  相似文献   

9.
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标志着家庭教育全面纳入法治实施轨道。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了家庭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意味着父母必须依法对子女进行家庭德育。那么,家庭教育促进法施行之后,家庭德育应该如何开展呢?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充分考虑家庭德育在教育场域和方法上的特殊性,防止家庭德育的异化。  相似文献   

10.
与其他形式的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特别由于当前市场经济竞争性和独生子女教育独特性的影响,家庭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笔者立足调查问卷数据和相关个案访谈材料,对黑龙江青少年家庭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和解读,结果显示家长教育意识普遍增强,民主型家庭教育获较高认同,亲子交流互动良好,家庭教育出现唯智化倾向,家、校未能形成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家庭教育指导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进步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如今己形成蓬勃发展态势。进入21世纪以来,家庭教育指导在国家决策层面引起了高度重视。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专门阐述了“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2006年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有关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应当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家庭教育指导的法律地位;2007年全国妇联、教育部等八部委共同制定了《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2010年国家七部委联合颁布了《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在前不久由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再次强调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制定家庭教育法律。这预示着家庭教育指导将在新的、更高层次上发展.也预示着家庭教育研究者和指导者肩负着更大、更重、更艰巨的社会责任。因此有必要对目前家庭教育指导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审视,进一步明确工作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农村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农村青少年思想观念中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农村青少年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为党和国家培育合格人才的时代需要。要将农村青少年培育成能担当乡村振兴和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要重视家庭教育、强化学校教育、加强社区建设,逐步增强农村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而帮助农村青少年成长为乡村振兴、民族振兴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幼儿的家庭教育环境出发,提出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观点,并从家庭教育的预备作用、家庭教育的教育内容、家庭教育的拓展延伸三方面着手,陈述了如何更好地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融合,共同促进幼儿的全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家庭教育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在于父母的家庭教育能力的下降。本文从家庭教育资源角度出发,认为家庭对家庭教育资源的内在认知的水平与社会支持的程度与能力是确立家庭教育能力与水平的重要依据。为此,家庭教育能力的提高应着眼于激发家庭成员积极主动参与家庭变革和自我发展,着眼于家庭对自身家庭教育资源的认知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我国家庭教育学科发展与课程建设已初显成效,但家庭教育尚未完全成长为一门真正独立和成熟的学科,它与学科建设的内在标准和外在标准之间尚有一定距离。家庭教育学科建设需要坚持系统观与大教育观,加快构建家庭教育的科学研究范式与理论体系,加快构建符合时代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学科体系。同时,要切实提高家庭教育的学科地位,科学设置家庭教育课程体系,不断健全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从而推动家庭教育学科发展与课程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6.
随着教育部门对家庭教育重视程度的日益提高,我国的家庭教育工作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由于我国很多家庭长期以 来受到自身生活条件、多元文化以及生活方式转变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家庭都出现了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对儿童的 健康成长和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而且成为了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所以,教育部门必须深入分析当前我 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多元化家庭教育美术的优势,为儿童身 心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本文主要是就多元化培养模式下的家庭教育观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7.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启蒙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家庭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切勿离开生活;家庭教育要让孩子走进社会,在家庭教育中孩子要从“做”开始,教学做合一。  相似文献   

18.
《颜氏家训》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家庭教育范本,在我国家训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家训中丰富的家庭教育思想包括及早施教、严慈相济、言传身教、环境熏染等内容。而当代家庭教育存在家长重智育轻德育、宽严不当,以及忽视家庭环境建设等问题。《颜氏家训》重视家庭教育的思想,有助于创新当代家庭教育理念,使当代家庭教育方法更加科学合理,优化当代家庭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家庭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和政治属性,国内外研究家庭教育的目的莫不如此,特别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必须坚守家庭教育意识形态属性,家庭教育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就显得格外重要。当前,家庭教育红色文化基因传承面临重智育轻德育、多样化社会思潮冲击、敌对势力渗透等问题,要为家庭教育红色文化基因传承提供法理支撑,科学定位家庭教育红色文化基因传承的意识形态功能。  相似文献   

20.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乎国家兴衰和民族命运。为了使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孩子健全人格、早日成才,做一名21世纪合格的建设者和优秀的接班人,就必须对孩子进行积极健康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全方位教育。其中,家庭教育占据基础地位,同时对孩子也有终身影响,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将从家庭教育的现状着笔,分析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探讨更好地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