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包妍  程革 《延边大学学报》2013,46(4):107-112
20世纪80年代,“朦胧诗”的出现在当时的中国文坛引起了轩然大波.关于“朦胧诗”的争论从一开始就远远超出了“诗学”理论的范畴.支持“朦胧诗”的“崛起派”论者以尊重个体价值为理论武器为其辩护,他们高扬“自我表现”和“心理真实”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究其实质,他们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其内心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想象.  相似文献   

2.
进化论在近代传入中国时,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新文学先驱们的救亡情结使得西方进化论的渐变思想发展成了近代中国"单向直线的一元整体思维".在这种新胜于旧、"后胜于今"的思维模式之下,五四时期的政治、文化和文学都染上了浓重的激进色彩,其中文学表现得尤为突出.从作家到作品,从理论到实践,从现实主义到浪漫主义,我们都能感受到新文学激进昂扬的主旋.  相似文献   

3.
论"鬼"文化与中国现代作家的文学想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作家通过对与“鬼”相关的民俗文化的展现,从“鬼”俗民情的直接抒写到国民劣根性的隐喻批判再到“人变鬼”“鬼变人”的两极想像,不同文学时期的现代作家们显示了“鬼”文学写作特殊而鲜活的形态。他们从一种“别样”的文学视角,更深入地揭发和披露了民众的世俗欲望、精神痛苦。  相似文献   

4.
“人的文学”是周作人在“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提出来的。粉碎“四人帮”以后,新时期文学再度兴起关注人、人性、人道主义,关注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的热潮。它的兴起绝非偶然,应该说这是“五四”“人的文学”的回归和继续。新时期“人的文学”发端于伤痕文学,经历了反思文学、知青文学。作家们对过去的灾难和悲剧进行回顾和反思,他们认为,过去所发生的悲剧都是人的悲剧。因此,他们以空前的热情呼唤人性、人情和人道主义,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新时期“人的文学”与“五四”时期“人的文学”有很大的不同,“五四”时期“人的文学”是对人的弱者的本质的发现,而新时期“人的文学”是对人的强者本质的发现。这既是文学史上“人的文学”的再次回归,又是“人的文学”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金陵瞭望》2008,(11):16-17
从文学巨匠,到物理先驱,从外交大师到经济权威,近百年来,南京中小学校园“人才济济”,几乎每一所稍有历史的学校,都能寻找到一两位著名人物的足迹。这种现象,即使放眼全国也不多见。而这些成功人士在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时,也都把南京校园的这段记忆,看做他们辉煌人生的重要站点。那么,究竞是什么造成了这个独特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台湾文学在五十年代后期、六十年代中曾发生过很长一段时期的文学“西化”,到七十年代,文学的走向又“回归乡土”,“回归传统”。大陆文学在七十年代末被所谓“朦胧诗”运动所推动,后来又为意识流运动所扩大的文学“西化”倾向,到了一九八三年,一批“朦胧诗人”高喊“传统精神”,小说界又是“寻根”热潮,似乎也绕了个圆圈。对比这两个“圆圈”,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处、珠相,不但可以发现历史、社会、文化等的共相、差别,还能由此寻见文学发展的深层因素。  相似文献   

7.
论"朦胧诗"与北岛、多多等人的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朦胧诗”是以《今天》诗人为代表,不同于“现实主义”倾向的一股当代诗歌思潮.它与“五四”提出的建立“人的文学”有相通之处,但把诸多荒谬的、“倒挂”的经验带进了诗歌世界,因而具有与现代主义文学相通的美感面貌和艺术风格.不过,他们的诗又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相区别:与西方现代主义既把客体世界看成是荒谬的,同时也认定主体世界的荒谬性不同,“朦胧诗”肯定主体的意义,企图以诗重演过去的创伤性经验和创造新的未来,重建人的尊严和诗歌的尊严.“朦胧诗”之所以产生广泛的影响,既在开拓了新的诗歌言路,也在言说方式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大众化运动”几乎贯穿20世纪文学史,牵涉到文学领域之外诸如思想、政治等领域内的诸多问题。从“五四”时期启蒙知识分子殷切呼唤的“平民文学”,到延安时期毛泽东《讲话》政策性指明的工农兵文艺方向,文艺大众化运动在话语与实践两方面经历了复杂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9.
如果从1978年算起,中国的“新时期文学”已有30年的历史,而以1978年年底创办的民刊《今天》为标志,“朦胧诗”的历史同样是30年。当我们回顾政治年代结束之后中国的文学进程,时至今日,仍有重要的诗学问题尚待重新评价和确认。时下,关于朦胧诗的重新认识问题重又引起了诗歌界和批评界的广泛关注与争议。2007年年底,当年极力鼓吹“朦胧诗”,为“朦胧诗”的崛起做出汗马功劳的谢冕先生,在海口召开的“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四届研讨会”期间接受《南国都市报》记者王亦晴的采访时认为“朦胧诗是永远都不可能超越的,  相似文献   

10.
对于新时期文学的认识,很多论者将其归纳为“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两分天下,或者简化为“左”与“右”的区别。在新时期文学知识场,最初文学批评中看似缺席的“浪漫主义”文学知识,隐匿于古典文学研究、现代文学研究及外国文学研究译介之中,并在科幻小说,舒婷、顾城等部分“朦胧诗”创作,昌耀和海子的诗歌,以及部分所谓的“知青小说”创作中得以延续。主要经历了由“想象”到“抒情性”的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11.
劫后余生的“归来者”诗人和“朦胧诗”人在各自的创作中都把“文革”作为他们写作的文化资源;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人生信仰,相异的个体生命体验、生命意识,他们的诗歌塑造出不同的文革记忆。在对历史的价值判断上主要表现为他审意识和自审意识。在具体诗歌中主要体现为主控诉主题和寻找主题的不同;而使命意识和生命意识的差异则是这种不同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我国诗坛崛起的新诗潮──朦胧诗,主张建立一个人性的世界,恢复做人的尊严,积极肯定普通个体生命的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重新确立健康的人格,热情呼唤人道主义,对于颠覆迷信崇拜、破除“高大全”式的英雄神话,富有强烈的反叛意识和批判精神,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艺术上也作出了崭新的价值取向:大量操作隐喻、象征、通感、改变视角和透视关系等手法,打破时空秩序,捕捉潜意识和瞬间感受,造成意象的撞击和迅速转换,时十年动乱时期的苍白文艺是一个有力的反拨。  相似文献   

13.
文化的生成有其特定的内在成因和系统要素。东莞红色文化的生成是以东莞厚重的历史文化及鲜明的革命传统为文化底蕴、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本源,在东莞地区波澜壮阔的民主革命历程中孕育发展而成。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地域特色,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和红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价值主要体现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无私的国际主义精神以及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精神。东莞红色文化的形成与传播,唤醒了东莞乃至东江民众的文化自觉,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由于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对于当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时期,东南亚的许多华人秘密会党领袖不仅像美洲洪门组织那样捐款捐物,开展革命宣传,而且有许多会党人士回国参加革命起义,并为起义失败后逃亡东南亚的革命志士寻找出路。不管东南亚华人秘密会党的宗旨、目标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也不管东南亚华人秘密会党是否曾经以推翻满清政府为志职,当中国革命爆发,东南亚华人秘密会党的母体组织——天地会被广泛地宣传为具有民族主义精神的反清先锋的时候,东南亚华人秘密会党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把推翻清朝统治作为自己的追求和信念。  相似文献   

15.
从诗人籍贯的地理分布看,晚清"诗界革命"是以广东为中心的东南滨海区域诗人发动的一场诗歌革新浪潮。作为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的产物,"诗界革命"的发生、发展,无不与东南滨海区域的地理位置、文化特质等因素息息相关。由于东南滨海在近代历史上的门户位置,它成为东西文明交流与冲突的最前沿,为新派诗人呼吸西方新思想、新观念,感受西方新事物提供了优厚的地理环境,加之滨海地域所秉具的开放、进取的文化特质,造就其颠覆传统、别创新局的精神气质。而一旦在空间上置身于西方异域世界,则以西方意境、欧洲语言入诗的"诗界革命"的爆发,即成不可遏抑之势。随着人类地理空间移动的频繁加剧,时间流逝所带来的观念的转换、审美范式的不断更迭,新派诗人的诗歌实践最终由特定时空之下的精彩走向了沉寂。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散文诗是中外文化契合的产物,是20世纪中国抒情文学文体中一种特殊的抒情文体,在五四自由诗运动时期受到很多作家和诗人的喜爱,迅速完成了散文诗文体由西方向中国的译介和被中国化的文体由自发向自觉转变的文体成熟进程.20年代初中期是中国散文诗进入自觉状态后的第一个高峰,涌现了一些独具风格的作家作品,还形成了比较粗略的艺术流派,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散文诗的文体特征和文体风格.偏重于散文的西方散文诗在中国被严重诗化,更偏重于诗.  相似文献   

17.
新移民作家严歌苓的创作对"文革"有着持续集中的关注。在她的"文革"题材小说中,成人世界人格最深处不可看透的秘密被暴露无遗。而当这些阴暗面投射到孩子身上时,也留下了扭曲变形的投影。不过,严歌苓的"文革"书写所及并不是纯然的丑恶,她又总是努力去寻找人情的温暖和善良的怀抱,让读者在感受黑暗与残酷时有一些温暖的慰藉。由于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感",加上移民生活给予她的视角和思考的拓展与深化,严歌苓的"文革"书写有意减少了对斗争、苦难的血淋淋的揭露,而把重点放在了对人性的展示和分析上。  相似文献   

18.
盛唐边塞诗歌是盛唐文学积极进取精神的承担者,它的繁荣在于边塞诗人的入边、游边和使边,其外敛的意识是儒家“兼济天下”胸怀的完美演绎。文章分析了盛唐边塞诗歌的特征:功名理想和爱国情怀;侠义精神与英雄情结;边塞风物与乐观情绪。  相似文献   

19.
文学艺术在青年学生的个性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唐人绝句以其优美的意境、丰富多样的创作技巧、声辞俱美的艺术形式对当代高中学生有着引领的作用。不仅能满足其更高层次的审美需要,对培养其阅读鉴赏能力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唐人绝句,营造良好的审美阅读环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视“政治抒情诗”为中国当代文学一种重要的“话语类型” ,通过对该类文学作品的知识谱系学分析 ,揭示其所蕴涵的意识形态的变革 ,从而试图提供一种对中国当代文学特别是“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