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出生于明朝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逝世于明朝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享年五十七岁。王阳明出生在余姚,祖籍在绍兴。成长、生活也主要在绍兴。据《明史》载:“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第195卷第5159页)。他的再传弟子李贽在《续藏书》(第14卷第255页)中也执此说。其实不尽然,《绍兴府志》和《山阴县志》都说他“本山阴人,迁居余姚后,仍还原籍。其故居在山阴东光坊谢公桥之后,祠亦在焉。”(《嘉庆山阴县志》卷首·皇言·第61页)王文成祠“在府北二里东光坊。明嘉靖十六年,御史周汝贞建。”“初名新建伯祠,后改为王阳明先生祠”。到了清朝,“康熙二十九年,知府李铎修之”,又改为王文成祠,“有司春秋动支地丁致祭(《府志》入防护条》),薛应旗有告文,马如龙有碑记。”  相似文献   

2.
《四明山志》是黄宗羲所著唯一的一部方志体著述,也是现存有关四明山这一浙东名山的唯一的一部专志。通过该志不仅有助于了解黄宗羲治学为世的思想作风,追踪他的生活足迹,而且更有助于探究他对地方志编纂的独特见解和方法,以及对后世方志特別是浙东地区方志编纂的影响。《四明山志》的成书年代,据洪焕椿《浙江方志考》说是“纂于康熙间”。此语欠当。黃宗羲自序说:“壬午岁余作《四明山志》,亡友陆文虎欲刻之而末果,藏于牛箧鼠啮  相似文献   

3.
东渡日本,是黄宗羲生平行事中一段不可忽略的经历。同、光之际,他的裔孙黄炳?辑《遗献梨洲公年谱》,即称之为宗羲生平三大案之一(《遗献梨洲公年谱》卷首《遗献梨洲公年谱叙》)。然而,由于在传世的黄宗羲遗著中,对这一段经历罕有涉及,以致引起后人争议,迄今悬而未决。在这个问题上,主要有两种看法。雍、乾间学者全祖望认为,黄宗羲东渡日本在顺治六年冬,目的是为了向日本乞师(《鲒埼亭集》卷十一《黎洲先生神道碑文》),此其一。其二,近世学者梁启超于此则持异议,他撰文驳全氏之说,考订黄宗羲东渡日本为顺治元年,目的在于“避仇亡命”(《饮冰室文集》之十四》黄梨洲朱舜水乞师日本辨》)。一个是“避仇亡命”,一个是“乞师”邻邦,而且时间又相去五年之久,二者的距离是很大的。二说孰是,颇费推敲。以下拟就此试作一番钩稽,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张宏敏 《浙江学刊》2006,(4):221-223
2006年4月1日—3日,由浙江省社科院与中共余姚市委、市政府联合举办,浙江省文史研究馆、浙江古籍出版社协办,浙江省社科院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余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共同承办的“黄宗羲民本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素有“文献名邦”之誉的浙江省余姚市召开。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和中国大陆以及港台地区的90余位黄宗羲思想研究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会议,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60余篇,期刊论著凡9种。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拜祭了黄宗羲墓,参观并考察了龙虎草堂、王阳明讲学处和余姚博物馆。与会专家学者们围绕“黄宗羲民本思想的性质、内涵…  相似文献   

5.
在《浙江学刊》的一九八三年第4期上,刊有《慈溪横塘的方氏宗族》一文,作者余麟年同志。他说八百多年来,有志研究方腊的学者(按:对方腊的研究始于近现代,所谓八百多年之说与事实不符),都找不到方腊后裔的所在。而作者近阅《慈溪县志》,见有戴良写的《四景楼记》一文,其中有“方氏避睦州之乱,蹈海而东。适海舟漂荡至兹所,遂留家焉,迨今若干世矣”的记载。据此遽断慈溪横塘的方氏宗族,就是方腊的后  相似文献   

6.
章学诚是我国封建时代后期很有成就的史学理论家和方志学家。他一生编修过《和州志》、《永清县志》、《亳州志》、《湖北通志》等许多部志书。在他修纂方志的长期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方志学理论,特别是对于方志中纪传人物之理论贡献,实有筚路蓝缕之功。所以梁启超称:“方志学之成立,实自实斋始也。”言之有实,唯虚言之务去,是章学诚对于志书纪传人物的第一要求。在章学诚之前,方志虽不乏佳作,  相似文献   

7.
被尊奉为南曲之祖的《琵琶记》,作者高明,字则诚,温州瑞安人。有关他生平的史料,传世甚少。在高明的家乡温州,有关高明的史料可能比他处稍多一些,但笔者多年来几经奔走,所得亦寥寥,仅获未见引用的有关资料二件,略述于下。嘉靖《瑞安县志》嘉靖《瑞安县志》十卷,明朱绰等辑纂,成于嘉靖乙卯,即1555年。现藏温州图书馆古籍部善本室,为迻录本,分四函。高28公分,宽17.5公分。板高22公分,宽14.5公分。绿格竹纸,半页12行,行25字。此为现存最早的《瑞安县志》,也是瑞安第二本方志。县志的卷八为人物志,在“理学·附文学、书翰、星历”条下,有高明本传,文如下: 高明字则诚,居崇儒里。性聪敏,自少以博学称。一日叹曰:“人不专一经取,第,虽博奚为?”乃自奋读《春秋》,识圣人大义,属文操笔立就,一时名公卿皆慕与交。登至正乙酉第,授处州录事,有能声。时监郡马僧家奴贪暴,明委曲调  相似文献   

8.
浙江在社会主义时期编纂的第一部新县志《建德县志》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建德县志》从1981年开始纂修,到1985年终稿付梓,它的编纂成书,代表了六五期间浙江的修志成果之一。《建德县志》首列大事记、概述;中设建置、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人物、社会等专志共七编;后置附录。全志凡七十五万字,记载了建德自建县以来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既体现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面貌,又着重记述了现代历史,尤其是当前的状况,是一部颇具特色的新县志。《建德县志》的“大事记”,采用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相结合的方法,纵贯古今,上自三国孙吴黄武四年(公元225年)建县,下迄1983年,记述了建德县历史发展中的大事。并从便于读者查考的角度出发之对原寿昌县(公元225—1958年)行政区域的大事,凡寿昌建县到撤销这一段均单独记载,放在建德县,后。这种记述方法,对由两个以上县合并而成今天行政区域的县,在志书编纂方法上,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建德县志》的“概述”编,没有采用通常那种概述全貌,勾勒轮廓的记述方法,而是从水县地方特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第一部用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编修的地方志——《建德县志》,已经定稿付梓,预计年内将与大家见面。地方志的编纂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尤其在新志编纂的过程中有许多需要探讨的问题,这里发表《建德县志》主编周金奎的文章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一、“寒芒熠熠,南雷之村”黄宗羲晚年自号“南雷”,似乎别有深意。康熙二年癸卯(1663年)他五十三岁写成《明夷待访录》一书的《题辞》,自署“梨洲老人识”,“梨洲”一号以后并不常用;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年)他六十六岁在《留别海昌同学序》这篇名文中,慨然自称“余南雷之野人也,气质卤莽”,同时,猛烈抨击当时道学圈子中空疏狭隘,“封己守残”的学风。此后,他编定自己的文集、诗集以及《黄子留书》等,均冠以“南雷”二字。全祖望就其处于“贞元之运”的一生学行,赞之为:“鲁国而儒者一人。矧其为甘陵之党籍,厓海之孤臣。寒芒熠熠,南雷之村。更亿万年,吾铭不泯。”且谓其“建续钞堂于南  相似文献   

11.
黄宗羲以儒学为中国古代各派学术的正宗,其他如杨、墨、申、韩、佛、道诸家,均属别派异端。在别派异端中,黄宗羲又以杨、墨为害最大最深,并惊呼“杨、墨之道,至今未熄”。认定杨、墨之道违背儒学的仁义之道,并以为佛、道二教与杨、墨之道相通,这是大部分儒者的共识,而以为“自古至今,只有杨、墨之害,更无他害”,则是黄宗羲的独到见解。当然,黄宗羲是站在维护儒家仁义之道的立场上来批判杨、墨的,因为他以儒学为洽国之本,以儒学为中国学术的正宗。他认为儒学是一种仁义之学,即社会伦理学说,这种学说”经纬天地“,经世致用,主张仁义与事功的统一。黄宗羲在揭示孟子学说的宗旨时指出,儒学以“仁义”为核心,仁义是孔、孟所立的人极、人道,即做人的准则。他在《孟子师说》开卷便明示仁义之道即为天地之道,他说:  相似文献   

12.
黄宗羲与甬上证人书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宗羲自康熙元年南明监国鲁王卒于金门,郑成功病逝台湾后,感到抗清一时无望,于是始放弃抗清武装斗争,从事著作和讲学,按他自己说法,则是从“游侠”而厕身于“儒林”(黄炳垕:《黄梨洲先生年谱》)。他讲学所建立的甬上证人书院,是清初著名书院之一,开创了康、雍、乾三代屹立于东南而其精神影响到清末的浙东学派。一黄宗羲讲学,康熙三年始于语溪,六年次于会稽,七年继于宁波,十五年终于海昌。甬上证人书院建立较迟而影响最大,他自己也说,甬上“一时多英伟高明之士”(《董吴仲墓志铭》),这是由下列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黄宗羲的文论黄宗羲在《李杲堂先生墓志铭》中说:“文之美恶视道合………聚之以学,经史子集,行之以法,章句呼吸,无情之辞,外强中乾”,文、道、学、法、情这五项因素的结合,是他文论的纲领,他称为“五者不备,不可为文”。这五项包括了作品的内容、创作的源泉和艺术技巧等问题,兹叙述如下。一、“文以情至”的至情说  相似文献   

14.
《诗经·齐风·东方之日》欣赏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东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闼兮!在我闼兮!履我发兮!《东方之日》,古序曰刺衰也。毛公曰,君臣失道,男女淫奔,不能以礼化也。朱子非之,改为淫奔者自作。其实这纯粹是一篇男女恋爱之诗。那有什么君臣之关系呢?这首短篇小章,是一个男子自述其在恋爱中和情人的暗昧之私。诗章之法,两章叠咏。每章五句,十句换了三个字,而基本意思未变,亦衡水仲达所谓“重章共述一事”也。  相似文献   

15.
阳明洞考     
沈善洪、王凤贤的《王阳明思想评述》(《浙江学刊》1980年第一期)中提到王守仁“曾隐居会稽阳明洞,又创办过阳明书院,人们称他为阳明先生”。马宝树的《浙东重镇——余姚镇》(《浙江日报》1980年4月12日)一文中称:“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曾隐居故乡余姚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辞海》1979年版的“王守仁”条目中,则说他“尝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阳明洞究竟在哪里?这几种说法颇有不同。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查考了有关资料,得知与王阳明有关的阳明洞,全国共有三处,而他“筑室”“隐居”的阳明洞,则在现在的绍兴市境内。  相似文献   

16.
“浣纱石”,座落在浙江省诸暨县浦阳江边。《苎萝西子志》曰:“暨阳苎萝山,其下有浣纱石。云相传范少伯行春,而遇夷光于此。”又曰:“江浦有石,相传西子浣纱支倚其上。”又据《诸暨县志》载,此石“相传为西施浣纱石”,“乃晒纱处也”。石上“浣纱”二字,据《诸暨县志》载:“世传为王右军(羲之)书”。一九八○年九月底,诸暨县人民政府又在“浣纱石”旁,建立了“西施亭”。“古浴美施闸”,位在萧山县苎萝村附近。相传西施去越都时,曾在这里下船洗手(也有人说是洗裙)。明朝万历年间开拓河道,屠家埭(浴美施闸附近的一个村庄)人  相似文献   

17.
论《留书》     
数年以前,一度失传的黄宗羲《留书》残本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由吴光先生发现了。之后, 骆兆平先生在宁波天一阁也发现了完整的清抄本。《留书》是由“文质”、“封建”、“卫所”、“朋党”“史”五篇构成的,一共有五千字左右。和黄宗羲的好多著作相比,是很简单的。但是,这本书的发现使我们对黄宗羲的评价要有所变化,而这无疑会在今后的思想史或者史学史上增写新的一页。因为黄宗羲在该书里表露了他在其他的著作中从未有过的民族感情。去年秋天,我有机会到太原去,在各位先生的协助下看到了山西省文物局收藏的又一个《留书》的清  相似文献   

18.
孟悦朴 《唐都学刊》2003,19(3):33-35
新时期文坛少数民族作家的文学创作中 ,以书写自己的母族而辉煌的作品屈指可数。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张承志的《心灵史》、阿来的《尘埃落定》正是这样的佼佼者。无论是作家的知名度还是作品的影响力 ,马知遥的《亚瑟爷和他的家族》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但是 ,这位宁夏本土回族作家的心血之作却也非同凡响。小说 2 0 0 0年出版 ,2 0 0 2年荣获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文学长篇小说“骏马奖”。马知遥说 :“我一辈子从来没有自我感觉良好过 ,唯独我的长篇小说《亚瑟爷和他的家族》是个例外 ,自信它非平庸之作。”它的获奖“使我有生之年如晚…  相似文献   

19.
《九歌·东君》曰: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操余弧兮反论降,援北斗兮酌桂浆。“举长矢兮射天狼”是这几句诗中最为关键的一句,王逸注曰:“天狼,星名,以喻贪残。日为王者,王者受命,必诛贪残,故曰举长矢,射天狼,言君当诛恶也。”洪兴祖补充其说,引《晋书·天文志》“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认为“射天狼”即指“日诛恶”之意。 此后历代楚辞学者对于“举长矢兮射天狼”一句的诠释,皆从王、洪二氏之说。如蒋骥曰:“天狼以喻小人。射之者,恶其因日入而见也。”袁梅也说:“古代传说,天狼星王侵掠,是恶星,弧矢星主备盗贼,是善吉之星。本句意谓:举起我长长的利箭,射那侵掠为恶的天狼。(说明日神为民除害的意志。)”  相似文献   

20.
为了培养新一代的服装设计人员和服装工人,我以为服装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应当突出有关服饰美方面的教学。我校改为服装职校为时不长。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往往忽视与学生所学专业的密切配合,对待教材中所出现的有关服饰美的内容一如既往,一般对待。这种现象,应迅速扭转过来,以便做到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同时也增加一些有关服装的常识。使语文课既做为一门工具课又能为专业服务,成为一门美学课。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涉及到服饰美的内容。比如:屈原《涉江》中“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催嵬。被明月兮佩宝璐……”。《木兰诗》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