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一、重庆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从国际环境看,据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预测,2006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稳定增长,增长率将与2005年大体持平。2006年美国经济将继续增长,仍是拉动世界经济的丰要动力;欧元区经济增长缓慢,但复苏势头尚可维持;日本经济也将出现缓慢复苏。  相似文献   

2.
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变化使我国未来的经济成长充满变数和悬念,经济高增长与高成本的矛盾日益突显,在此背景下,寻求一条现实的经济成长途径成为关键。我国经济成长难题的破解之道在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高增长与高成本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经过20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发展已同时进入“高增长期”和“高成本期”。一方面我国经济仍处在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经济仍会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另一方面,经济增长的比较优势明显递减,发展的总成本将进一步上升。这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矛盾。从经济成长趋势来看,决定我国经济快速…  相似文献   

3.
程阳  胡渊 《经营管理者》2014,(11):182-183
作为当前世界经济失衡中的主要贸易盈余方之一,中国面临世界经济失衡带来的诸多挑战,包括日益加大的人民币升值压力、频繁的贸易摩擦、世界经济失衡调整带来的风险、粗放的贸易增长方式与资源约束矛盾、货币政策实施难度加大等。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模式,并以此为契机提升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有助于中国提升整体经济实力和实现长期稳定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4.
资讯     
<正>权威观点世行预测中国经济将略降温世界银行近日在北京与全球同步发布了《2007年全球经济展望:应对下一波全球化浪潮》。这份报告中预测,中国经济增长率将由2006年的10.4%,小幅下降到2007年的9.6%,继而在2008年降至8.7%,近年来急速扩张的出口增长  相似文献   

5.
对外开放度又称对外依存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程度的重要标志。但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12月26日发布的首部中部蓝皮书《2006年:中国中部地区发展报告》称,中国中部各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总体上不高,平均开放度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20%。其中河南省的开放程度最低,仅有2%。《报告》指出,与长三角、环渤海和珠三角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中国中部地区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呈现下降趋势。与长三角、环渤海和珠三角经  相似文献   

6.
2006年,面对宏观紧缩调整,中国经济仍保持高速增长,GDP增长10.7%,当年按季度业绩成倒U字形,而近五年来却呈步步高的增长态势。尽管世界经济趋缓和继续加强宏观调控,2007年还会达到接近10名增长。但经济运行中的矛盾不断积累,结构失衡日趋严重,特别是政府管制和行政垄断的结合,既不利于现有矛盾和失衡的解决,还会使形势进一步恶化。是该反一反行政垄断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由美国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增长和企业的全面发展造成的严重影响仍将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在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在迈入全球发展的过程中将面临着世界经济增长模式的深刻变化、经济发展格局的继续调整和金融体系的全面改革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8.
近十几年朱,我国经济出现了高速增长的态势。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增长方式,管理方式、法制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在短短的20年的时间,我们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集中表现出来;以此同时,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能源消耗量大。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紧急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经济增长的粗放方式,也导致建设规模过大、投资需求膨胀、煤电油运紧张、价格水平上涨、经济结构失衡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带来了十分尖锐的资源环境矛盾。为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需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从物质生产为驱动的发展模式逐渐转之到一种靠人力资本,智力和革新为主驱动的发展模式,中国经济才能有望实现进一步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前沿观点     
《领导决策信息》2008,(24):12-12
面临外部环境恶化和国内政策调整人大报告称中国经济进入下行区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近日公布的研究报告认为,在外部环境恶化和国内政策调整的双重压力下,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出现明显回落,宏观经济开始进入本轮经济周期的下行区间。报告预计我国2008年全年GDP增长将达到10.4%,比2007年回落1.5  相似文献   

10.
我国区域持续发展的态势和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大道 《决策》2001,(12):16-17
长期高速经济增长,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但同时,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开始显露出来。本文重点从区域角度阐述了长期高速经济增长出现的严重结构性问题,对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间的协调性和适应性作出了区域性的判断和评价。  相似文献   

11.
余斌 《经理人》2011,(11):42
未来将面对混乱的国际金融市场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阶段性变化。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的企业进行战略调整时将面临以下三大挑战:经过30多年持续高速增长,中国以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为特征的高速追赶进程即将结束。在经济增长速度逐步下降的情况下,企业需要重组增长动力。  相似文献   

12.
趋势     
《领导文萃》2006,(12):7-8
目前中国经济仍处在高增长的阶段今年以来,中国国民经济保持了发展速度较快、物价水平较低、经济运行效益提高的势头,世界经济形势也呈现了温和加速增长的发展态势。从经济周期上看,目前中国经济仍处在高增长的阶段。(《经济要参》2006年第64期)长期建设性国债已到了停发的时机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经济学家彭龙运指出,政府继续投资会刺激投资过热。从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已经持续多年时间。从时间上看,去年到今年上半年的工程也到了基本完结的时期。即使没有完结的,启用正常财政基建支出也够了,因此长期建设性国债到了停发的时…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了中国经济前景分析2006年春季报告,报告中预测我国今年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GDP增长率将达到9.6%左右。报告预计,2006年GDP增长率将达到9.6%左右。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5%左右;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10.8%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9.3%左右。  相似文献   

14.
趋势     
中国人口总量将继续增长根据抽样调查,2006年中国人口达到13.14亿;出生率为12.09‰,出生约1600万人;自然增长率为5.28‰,净增人口约700万人;出生率下降,粗死亡率缓慢上升。尽管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以下,我国的人口总量仍将持续增长25年左右。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四川省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进行梳理,笔者基于2013年及2014年1-8月的四川省工业经济数据走势,分析了当前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现状,在此基础上认为四川省工业经济发展存在出口增长面临不确定性、内需疲弱、工业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工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政府应当规范投资环境,继续激活民间资本,大力推进创新驱动,促进工业结构转型升级,优化贸易结构和完善支持政策,着力扩大外贸出口规模。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发展仍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仍然突出。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深入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采取有效举措加以解决。2013年,我国发展仍然具备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那么,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哪些新机遇?面临怎样的风险与挑战?如何稳中求进实现稳增长?对这些问题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是各级  相似文献   

17.
正7月28日,《经济日报》刊发了钟经文《论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一文。钟经文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这意味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全面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当前,世界经济长期结构性调整、新一轮产业变革融合与我国经济增长阶段性转换相互叠加,在此阶段,不应用政策"推高",继续追求过快的增长速度,否则不仅违背经济规律,而且会加剧已有矛盾、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资源的高消耗和污染的高排放实现的,并且这种现状仍在恶化,已经日益明显地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针对这种状况,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目前有效解决中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9.
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近日表示,世界经济将面临长期维持低增长的平庸时代威胁。近几个月来,全球经济前景持续走弱,突出原因是新兴经济体增长放缓,这可能削弱发达国家本已十分缓慢的经济增长之势。在此基础上,全球经济或将面临一段持续的、恶性循环的低增长期。IMF最近发表的报告指出,新兴经济体出现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增长同步放缓  相似文献   

20.
消费与投资、进出口被认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以及我国居民整体消费水平呈逐渐上升态势。但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消费还面临着诸多问题。消费面临的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结构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的缩影,优化消费结构,有利于扩大内需,倒逼供给结构改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