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居民消费率持续走低的原因及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但消费率严重偏低并持续下降,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最终消费率从1978年的62.1%下降到2009年的48.6%,下降了13.5个百分点。尤其是自2000年以来,消费率从62.3%大幅下滑至2009年的48.6%,远低于近20年78%的世界平均消费率。深入探讨消费率持续走低的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对于实现从盲目  相似文献   

2.
正在我国目前及以后的经济发展中,受制于高投资率带来的资源环境约束和出口导向造成的高外贸依存度,提高国内消费需求将是一个必然的政策选择。本文将就我国的低消费率和制约消费需求的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丁磊 《决策探索》2009,(20):32-33
在我国目前及以后的经济发展中,受制于高投资率带来的资源环境约束和出口导向造成的高外贸依存度,提高国内消费需求将是一个必然的政策选择。本文将就我国的低消费率和制约消费需求的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通过引入不确定性、信贷约束及习惯形成等居民消费特征,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理论的框架下,采用贝叶斯(Bayes)估计方法分析家庭消费特征的转变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技术和收入冲击下信贷约束存在临界值,当信贷约束强度大于临界值时,减弱信贷约束会提高居民消费率;当信贷约束小于临界值时,继续放松信贷约束并不能够提高居民消费率,反而有可能降低消费率。同时,习惯形成特征有效平滑了居民消费,削弱了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居民消费水平也随着GDP的增长不断上扬,但是最终消费率整体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近年来内需不足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消费率的变化趋势恰恰反映了这一问题。中国的经济要转变成依赖内需的更加稳定和长远的发展结构,居民消费无疑是重中之重。本文通过研究1978年以来最终消费率和贫富差距之间的关系,表明最终消费率和贫富差距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贫富差距扩大无论在长期上还是短期上均会降低最终消费率。  相似文献   

6.
1997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000美元,居民消费率为47.5%。 经济学家指出,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美元时,世界各国居民消费占国 内生产总值的份额一般为61%。为什么我国在相同人均产出水平时,居民 消费率却比国际平均水平要低14个百分点呢?这也许是造成当前消费需求 不足的根本原因,必须引起我们充分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过多的向政府和企业倾斜,而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却持续下降。这一现象引起许多人的关注。居民可支配收入决定着居民的购买力,目前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下降,可能带来一系列经济内部结构失衡问题,最终导致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居民储蓄率偏高、消费率下降等情况。这使我们意识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十分必要、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长足的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投资与出口所做贡献巨大,而消费所占份额一直较低。这种投资率高、消费率低其实符合经济发展历程,我们不必过于担心。但在此次经济危机中,我国出口大规模缩减,而内需不足的弊病明显体现,中国的发展面临转型。中国出现中国要实现新型发展动力比例——消费与投资并重,出口为辅需要一系列政策。  相似文献   

9.
党国英 《领导文萃》2009,(18):36-38
“勒紧腰带过日子”被用来形容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其实它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国国民经济的运行状态。束缚中国经济的腰带是高储蓄率、低消费率。这是一条坚硬的腰带.坚硬到能要中国经济的命。  相似文献   

10.
《领导文萃》2008,(7):7-7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了内需不足的严重制约,并且内需不足已经成为出口比重过大的一个原因。多年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最终消费的比重不断下降,这是内需不足的一个最重要证据。2006年我国的最终消费率已经只有49.9%,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的投资率已是世界上最高,而消费率则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两成。这种消费、投资结构的异常,是否说明我国的经济隐藏着某种危机呢?消费与投资的变动关系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到底怎么样?将来我国投资与消费关系又将向何处发展?本文对此作了较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建立了考虑借贷消费及借贷投资的经济周期模型,对模型的动力学参数进行估计,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系统的分岔和混沌行为,讨论了参数变化时系统动力学响应的变化和转迁规律,研究发现选择合理的宏观调控力度,能够控制借贷消费率及借贷投资率,从而对我国的解决发展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关于房地产对国民经济影响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住房投入究竟是消费还是投资?与我国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有无关系?对国民经济有怎样的影响?本文从基本概念入手,结合数量分析,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形成的房地产,在支出法GDP核算中归入固定资本形成。房租包括虚拟房租计入消费支出。我国目前在核算中对房地产的处理与国际核算标准是一致的。但2004年以前,对自有住房的虚拟租金是以虚拟折旧替代的,约低估消费率不到1个百分点。2004年开始,虚拟租金范围扩大,低估程度大大减弱。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的高投资率与住房消费的核算方法关系不大。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日益增大。房地产对居民消费有双重影响:一方面,投资房地产可以带动住房消费、建材消费和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以及建筑工人特别是农民工的日常消费;另一方面,也会挤占居民其他消费支出。现阶段,要坚定不移地积极发展房地产业,从长远看,房地产的发展也必须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必须严格防止房地产市场出现泡沫。  相似文献   

14.
美国的次贷危机和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归根结蒂,都是来自消费需求的不足,与生产力发展导致的供给增长不相适应。所不同的,美国表面上是消费旺盛,但很大程度上靠信用消费和负债消费;而我国则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长期滞后于经济增长,并且储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  相似文献   

15.
张同祥 《决策》2012,(4):10-11
由于外部环境恶化,中国出口受阻,房产回落,国内经济增速明显减缓,结构性矛盾突出,2012年中国经济将是极为复杂的一年.2012中国经济"稳中求进",其中重要一条是扩消费,希望消费拉内需,促发展,转结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中国消费也不是政府一号召就能启动的,目前制约消费的综合因素很多,如何破解也需要系统思考,顶层设计. 一、我国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1、最终消费率逐年走低.消费率是衡量一国消费需求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新世纪以来是最终消费率、居民消费率下降最快的时期,其中最终消费率从2000年的62.3%下降到2008年的48.6%,居民消费率从2000年的46.4%下降到2008年的35.3%,不到10年时间,二者分别下降了13.7和11.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6.
李月河 《经营管理者》2012,(24):115+105
在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过程中,许久以来消费都是短板,究其原因,是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安排出了问题,以致随着经济的增长,出现了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重连续下降,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持续下降,居民的消费率缓慢下降的三下降趋势,进而使消费未能更有效地拉动经济增长。党的十八大报告洞察到了这一点,并提出了居民收倍增目标及策略,对于改变这一局面具有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领导决策信息》2008,(3):26-27
08社会蓝皮书:高房价使居民消费率降至新低1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08年社会蓝皮书,从人民生活、人口、就业、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深入分析了中国目前的社会形势和热点问题。蓝皮书指出,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物价以后增长了约13%,  相似文献   

18.
根据央行的最新数据显示:截止2005年12月,我国居民人民币存款余额已经突破14万亿元,相对于13亿人口来说,人均拥有存款超过1万元,创造历史新高;今年2月中下旬央行在全国50个大中小城市进行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当前的物价和利率水平下,居民的消费意愿在连续3个季度下降后,本季度更跌至历史新低。据统计目前我国私人消费率和投资率的比率为1.25:1,而世界平均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消费在保持高水平、快速增长的同时,消费结构、形式、生态和内容正发生重大变革,但也存在潜在消费激发不够、最终消费率相对偏低、服务消费供需结构不平衡等突出问题。基于当前消费趋势和存在问题分析,促进浙江省消费发展,应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让群众放心消费,优化供给结构满足多层次消费意愿,健全让群众有钱消费、安心消费的制度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0.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降低我国人口增速上居功至伟。当前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进入了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在新时期,计划生育政策给宣传教育工作带来了新变化,对新时期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宣传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应正视存在的问题,更新宣传观念,改进内容形式,加强队伍建设,为稳定低生育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