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论及庄子,世人通常以为庄子是一位遗世独立的隐士,认为其思想是出世的。然而看庄子早期的出仕和中年的游历:著书十万言,对现实的激烈批判;对伦理道德的独到见解;对至德之世的向往;对生命的留恋和对百姓的关爱;无不反映了庄子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显示了他热衷政治、期盼干一番事业的入世之心。  相似文献   

2.
论及庄子,世人通常以为庄子是一位遗世独立的隐士,认为其思想是出世的.然而看庄子早期的出仕和中年的游历,著书十万言,对现实的激烈批判,对伦理道德的独到见解,对至德之世的向往,对生命的留恋和对百姓的关爱,无不反映了庄子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显示了他热衷政治,期盼干一番事业的入世之心.  相似文献   

3.
中西思想史上有两位非常特别的思想家:庄子和卢梭,他们都对人类的文明状态怀有一种天然的戒心,卢梭相信在文明开化之际(野蛮与成熟的文明时期之间的一个极其短暂的时期)曾经有一个最纯洁的时期,而庄子描述了一种至德之世。而按照德里达的"替补逻辑",纯洁之境不可能是一种过去存在过的状态,而是指向未来的可能性。庄子的描述引导我们去思考:面对德里达所指出的灾难的替补,在何种预备中,至德之境才能在未来的某种状态中出现:一是自因而限;二是无为而化。  相似文献   

4.
庄子浪漫文风的背后潜藏着深厚的现实意蕴。他不仅借助“畸人”、“宋人”、“寓言”等形象的文学描绘抒发了自己的忧生情结与当世情怀 ,而且借助《齐物论》等文建构表达了自己的批判意识与现实精神。  相似文献   

5.
"至德之世"是庄子基于"道"的整体性视角建构的理想社会,建构的原因是现实社会"道"的缺失。人们对仁义道德、技术知识的过度推崇和依赖,导致了道"德"的衰变和社会的混乱。为使道"德"能复其初,社会整体能归于素朴和谐,庄子提出了丧我以明的齐物论、虚静待物的心斋论和离形去知的坐忘论三条解决路径。其目标是实现整个社会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最终接近于"道"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小说叙事空间的文化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小说形成重视空间的审美趋向,无论短篇小说还是长篇巨制均是如此。叙事空间和单纯的环境描写亦有所不同,具有明显的观念化取向,这主要是因古代哲学传统中重视自然的观念所致,而园林艺术、万物为道之表现的思维方式也影响了古典小说体制的建构生成。  相似文献   

7.
王充本着"疾虚妄"的叙事目的和"求真实"的叙事态度创作《论衡》,叙事形式富于逻辑性,三者共同构成了《论衡》"是而直"的叙事空间,体现了王充理性思维模式。在其作用下,王充重新构建了物理空间和伦理空间。王充的理性思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文学叙事中主要存在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这3种类型。物理空间是以物质形态呈现的、人的知觉可以感知的空间;心理空间是人的情感和意识对外部世界编辑后所建构的内部空间,也是人的内心对外部世界的投射;社会空间是人际空间,是各种社会性元素的关系建构,主要强调政治、经济、权力、种族、阶层、文化等因素。在这3种空间中,存在不同空间之间的对立、交集与边界,这些往往是文学家表现和探究的重点,应当得到特别关注。而对同一种空间中子空间的切分,则是文学空间叙事研究必不可少的步骤。  相似文献   

9.
准确的命名对问题研究合法性的确立至关重要.本文从哲学、物理、心理、社会空间的批判中离析文学叙事空间,认为它是读者对作者在叙事文本的故事和话语层面的空间化设置所作的知觉性或想象性复建.因语言习惯、理论诉求及边界差异,叙事空间异于空间叙事.  相似文献   

10.
"真"是庄子哲学中的重要范畴,可以理解为"本真",具有存在论或生存论的理论品质。庄子通过对"真人"生存状态的考察,形象地描述出这种"本真"生存的表现特征,并指出了作为"返本归真"途径的"心斋"、"坐忘"的精神体验方法。庄子哲学中"本真"的含义,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天人合一"。这种物我交融、主客同一的浑融境域无法用对象性的语言来把握,因此庄子采用了"寓言"和"卮言"的言说方式,间接引导读者去体悟这种"本真"之境。  相似文献   

11.
《杨思温燕山逢故人》故事内容的空间流转频繁,文中超现实空间与现实空间并存,现实空间则涉及多个不同地域空间和众多空间场景,以及特定的空间类型。空间元素在小说中承担了一定的叙事功能,既配合时间叙事,也引导叙事视角的转移,成为小说诗词叙事的载体。题壁诗的公共空间属性在这篇小说中有所消解。其空间书写具有强烈的寓言性,营造了情绪氛围,特定的空间具有特殊的历史象征意味,产生反讽效应,强化了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语用角度学视域,分析了《庄子》的"寓言"、"重言"和"卮言"等"三言"的语用特色。"寓言"体现了最小信息量原则,"重言"反映了话语角色对"以言取效"之力的运用,"卮言"是语用综观理念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美国著名小说家斯坦贝克的短篇小说《菊花》自发表以来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受到评论界的不断好评。迄今为止,学界尚未从叙事空间角度对该作品所建构的独特空间艺术进行探讨。从叙事空间角度探讨《菊花》中围绕主人公伊莉莎所建构的社会的、地理的和心理的三重空间,揭示出主人公作为女性所遭受的性别的、身份的和心理的压抑状态。  相似文献   

14.
庄子把道家“小国寡民”式的“至德之世”,当作自己的“理想社会”而加以追求,正是他“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的学说特质,也是他否定社会现实,崇尚自然,强调返归自然的自由精神所致。庄子的理想人物,虽有“神人”、“至人”、“圣人”、“真人”等的称谓,但其“得道者”的本质与境界都是相同的。尤其是对“道”的礼赞,对“大美”的幢憬、追求,对“畸人美德”的注重关切,都使庄子的理想世界与理想人物,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庄子》寓言悲剧冲突的表现形态与情感模式蒋振华关键词庄子,寓言,悲剧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B223.5所谓"悲剧",自从被纳入美学的基本范畴,就被当作一种能够感奋人们的特殊"魔力"来认识。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能引起恐惧与怜悯之情",其目的是"借引起...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对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盲刺客》中女性叙事空间的建构展开分析。文章兼具经典结构主义叙事学与女性主义理论视角,从多重女性叙事声音、叙事节奏与层次、隐喻的叙事系统等方面探讨了《盲刺客》如何展现处于失语状态的女性生存境遇,并借由文本中的隐喻象征系统打开新的叙事空间,建构起女性书写的权威。   相似文献   

17.
《韩非子》"储说"虽然是寓言故事的集合,但已经具有明显的叙事性,"储说"按照一定的逻辑严密地组织故事材料。笔者从浅层文本空间、深层伦理空间角度来分析"储说"的叙事空间,并揭示韩非的旨归即所建立的君臣秩序空间。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具有深刻的空间共同体内涵,通过合理的历史地理叙事来增进各族人民的空间共同体意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应有之义。这种逻辑既符合现代民族建构的一般性规律,也贯穿于中华民族从近代到当代的整个建构过程,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在以往的历史地理叙事结构中,也存在着诸多不恰当的方式,甚至暗含着对中华民族空间共同体属性的解构性力量。面对这样的问题,须重新审视中华民族历史叙事中地理线索,基于国家性、民族遗产、历史记忆的多重视角持续强化地理要素在中华民族叙事体系中的功能,加强中华地理符号的塑造,对冲中华民族历史地理叙事中的负面因素。  相似文献   

19.
新闻报道的空间建构是新闻报道有效叙事之重点环节,聚焦于现场的报道,是一种立足于深刻认知新闻现场和现场新闻之内在关联的选择性重构,现场既代表新闻报道的语境与情境还原,同时也是实现传受双方互动理解的一种审美超越。现场的报道空间建构不仅体现出新闻报道的时效要求对叙事策略选择的必然,更通过叙事设计的结构化、进入化策略来实践传受双方知觉场的共建,尤其在当代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的空间叙事策略将伴随社会空间的心灵感知而不断创新发展。重视并有效发掘、应用那些能够激发受众感知的想象力的空间要素,才是新闻报道未来创新的方向,空间的重构也绝非是媒介技术提供的拟态逼真,而是构建合乎受众认知需求与审美体验的空间实践,是叙事的社会参与,也是其心灵对话空间的共建。  相似文献   

20.
理解空间:文学空间叙事研究的前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后半期以来,西方理论界出现了“空间转向”,与此契合的是,文学叙事的空间维度日益受到叙事学界的关注.如何理解空间是开展空间叙事研究的前提,也是需要进一步梳理的问题.理解空间应注意三个方面:第一,了解历史上空间意义的基本内涵和发展脉络,这是理解空间的起点.第二,在“空间转向”的视阈下理解空间——空间的凸显、空间意义的多维性与复杂性、对二元对立的超越,这是理解空间的重点.第三,在文学叙事的层面把握空间的意义,这是理解空间的落脚点.文学叙事空间是由作者、读者、文本共同建构的想象性、艺术化空间,既是表达层面的空间形式,又是内容层面的具象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