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遣隋(唐)使无疑是日本古代对华外交中引人注目的章节.然而作为日本古代对华外交的组成部分,遣隋(唐)使与隋唐前的日本对华外交活动存在不少明显的不同.本文在论述日本古代各次对华外交活动的实质和特点的基础上,采用对遣隋使及遣唐使与隋唐前日本对华外交进行比较的手法,探究其间的不同,并对这些不同产生的原由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2.
葛继勇 《唐都学刊》2010,26(5):69-73
有隋一代,因隋炀帝多次外出巡游,故周边国家和地区遣使来华时的朝见地点因其居留的地点不同而变化。但是因隋炀帝多在新年前后居留东京(东都洛阳),故607、608、609年三次倭国遣隋使朝见隋炀帝的地点均为东京,而非京师(长安)。事实上,炀帝即位不久,政治、文化乃至国际交流的中心已自京师长安移至东都洛阳。  相似文献   

3.
2005年10月14日至17日,“中日民间交流与东亚区域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沈阳彩欢宾馆顺利举行。该会是由中华日本学会和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联合主办,日本国驻沈阳总领事馆和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为该会议提供了后援。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温州大学、温州师范大学、吉林省东北亚研究中心、大连大学、辽宁大学以及日本大东文化大学、北海道大学、日本大学、冈山大学、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等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近…  相似文献   

4.
本文系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教授于2009年2月18日在新加坡“佛教横跨亚洲:物质、知识与文化交流的网络”学术研讨会上的主旨演讲。这次国际会议是新加坡近年来所举办的最大规模的佛教会议。佛教对于亚洲以及亚洲的文化互动曾产生重大影响,而且至今与现代世界息息相关。负责此次研讨会组织工作的亚洲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沈丹森教授嘱译者将阿马蒂亚·森教授的演讲译成中文。本刊特发此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辛石 《日本研究》2005,(2):94-94
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为契机,为顺应“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展示近年来研究“中日民间交流与东亚区域合作”的学术成果,展望中日民间交流与东亚区域合作的未来前景,推动中日民间交流及各个领域的合作,促进中日学术交流和中日友好事业,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中华日本学会将于2005年10月中旬,在沈阳联合举办“中日民间交流与东亚区域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后论文结集公开出版。对研讨会有学术兴趣的专家、学者,可与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联系,我所将奉上会议邀请函。电话:62202254,传真:62202253,电子信箱:japans…  相似文献   

6.
2015年,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中国济南举办,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发来贺信。这封贺信由于涉及到历史科学中的若干本质问题而引起中外历史学家的持续讨论。本文是中国历史学家王育济教授对芬兰历史学家玛丽亚塔·希耶塔拉教授的一次访谈。双方围绕着习近平信中所提出的"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观察历史的中国是观察当代的中国的一个重要角度",以及历史学家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可以而且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等内容进行了深入对话,也反映出中外历史学家在理解上述相关问题时的共识与异见。  相似文献   

7.
2011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和美国研究所成立30周年。自1981年成立以来,日本所和美国所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步伐,在各自的研究领域经历了起步、发展、成熟的不同阶段。日本所和美国所作为同样经历和同等职能的国别研究所,面对后冷战时期的结束、多极化世界的来临以及全球化时代的东亚新格局的形成,正在为中国的日本研究和美国研究发挥积极的智库作用。根据会议安排,我首先介绍中国的日本研究概况,然后着重谈中日关系研究中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8.
刘天琪 《唐都学刊》2009,25(4):34-37
隋唐时期刻有"谶语"的墓志,是丧葬文化史上极为特殊的现象,其为古老的"谶纬"文化在不同事物上的相似表征.是葬家利用巫师、方士等以谶术做的隐语或预言,以其强大的因果祸福的心理影响来保护墓葬不被盗掘的一种方式.从内容上看虽属巫蛊的谶语范围,但其文化内涵却是从防盗墓中逐渐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9.
史卫 《唐都学刊》2007,23(5):1-6
西魏北周的制度改革在隋唐财政制度形成过程中,曾经产生重要影响。经过六官制度对官制重新整理,民部成为度支部的头司;左右民曹合一;颁禄工作由度支曹移到仓部;建立了司门监察制度。在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发展过程中,两套机构并存,造成财务行政机构重叠设置管理混乱,经过北周改革,形成对应关系,构架起三级财务行政系统。唐代预算制度也基本萌芽于这一时期。  相似文献   

10.
隋唐教育论     
在中国封建教育制度史上,隋唐教育制度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隋代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的混乱纷争局面,统一了中国,重新建立了封建帝国.隋代统治者在进行政治和经济改革的同时,也改革了教育,承袭了魏晋南北朝的教育制度,建立了比较系统、合理的教育体系,使教育能够很好地为社会服务.这也为李唐王朝以及后世的教育制度打下了基础,提供了借鉴.李渊父子建立了大一统的唐帝国后,在政治上面临着如何运用整体的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方针的问题.贞观君臣对儒学的政治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极高的评价,把儒学视为治理国家最有效的政治思想武器,确立了尊圣崇儒的文教政策,提高了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健全和完善了中国古代传统的政教合一的教育体制,给唐以后的封建王朝树立了楷模.  相似文献   

11.
莫翔 《太平洋学报》2011,19(6):31-41
东亚现代国际体系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外部力量对东亚既有秩序的冲击、以及东亚内部对外部冲击的反应。日本与美国在东亚的扩张和渗透、对东亚现代国际体系的形成和变迁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东亚国际体系的形成过程中,美日两国的东亚政策经历了从妥协走向冲突的过程。导致美日冲突的实质是两条不同的国家发展路线之争,是原则之争,这是美日之所以走向战争的根本原因。1945年之后的日本东亚政策的惟一重大变化是手段的变化,从军事手段转变成经济手段。美国在东亚秩序中扮演强权的角色一直未变,正是由此之故,开放地区主义成为了东亚秩序建构的必然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东亚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有许多 ,模式危机只是其中之一 ,而且就东亚模式本身来说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应当区别对待 ,并划分为失败和成功的模式进行分析 ,以便最终找到适合东亚各国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恒山钟灵,物产殷充,密合仙家服饵之需,故早在汉代,这一地区即有修道者活动。逮及东晋,恒山屡屡出现在上清仙真传记中,但此时北岳更多的只是作为南渡前已有仙道传统的遗存而进入上清文献中,上清派并没有在创立之初即播布恒山地区。相较而言,北方天师道与恒山的关系更为密切,北岳祠的建立和祭祀皆有天师道道士参与,由此更具道教色彩。直至唐代,自玄宗朝至懿宗朝,不少高道驻泊恒山,与朝廷联系紧密,推动了道教在恒山地区的发展。这一时期,北岳真君庙随时代变迁亦经历由盛而衰的过程,而北岳真君到唐末更转为太极真人徐来勒并出现世俗化倾向。  相似文献   

14.
雷依群 《唐都学刊》2001,17(2):45-48
隋朝的殷富在中古时代是无与伦比的.个中原因如何?曾令许多封建史家百思不得其解,而传统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又限制了现代史家从更深层次上去进行探讨.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中古时代,除生产力诸因素之外,隋朝的殷富,只能归功于其政府所实行的一系列农业政策.  相似文献   

15.
李建华 《唐都学刊》2005,21(2):92-95
隋代结束了中国多年的分裂,建立了统一的王朝。国家的统一并没有带来文学派别之争的停息。细细观察隋代文坛,我们可以发现隋代文学分成两大流派,这就是以隋炀帝杨广为代表的晋邸王府学士派和以杨素为代表的北方士族派。这两大流派文人的组成不同,代表了不同的政治利益,其主导思想亦不同。  相似文献   

16.
易小平 《唐都学刊》2004,20(5):34-37
盛唐人对建安文学的接受注重风骨,中唐古文家和新乐府诗人对建安文学的接受则强调政教。这种接受差异表明接受者的心态发生了"向内转"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