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宁夏南部山区生态重建中政府相关政策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评析了宁夏南部山区生态重建的几个阶段 ,评价了宁夏退耕还林还草生态重建战略政策阶段具体措施执行效果 ,建议按标准化程序进行政策的制定、执行和监督 ,特别是政策的制定阶段 ,要充分注意收集民意 ,让农民的行为自觉自愿。突出的问题是要解决好产权归谁所有 ,进而探索符合宁夏区情的林草公共资源管理模式尤其是南部山区村民能够接受、参与且能提高生态管护资源配置效率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朱丽 《阴山学刊》2007,21(1):71-73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问题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既而有许多的专业术语也相继出现。生态恢复和生态修复就是其中的两个。在许多的文献中,这两个术语是混淆使用的。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分析了这两个术语之间的差异,提出生态修复更适合我国的国情。  相似文献   

3.
生态恢复重建中财政投资的效用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投资是当前生态恢复重建的主要资金来源。从效率变化、时间分布、产出效益关系以及对其他性质投资的影响等四个方面,对财政投资的效用机理进行了分析,基于这些分析提出了统一规划分区实施、扶持后续产业和生态效益优先等政策取向建议。  相似文献   

4.
宁夏南部山区生态移民的实践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宁夏生态移民工程四年来,在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恢复生态环境、拓宽致富渠道、减轻人口压力、促进民族团结、有效利用土地资源、降低扶贫成本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益。同时,也存在搬迁规模与安置能力矛盾突出、资金紧缺、迁出群众生产能力差、设施配套不够完善、土地开发面积不足以及社会事业方面的问题。因此,必须从政策保障的高度对宁夏南部山区生态移民工作进行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生态重建与后续产业培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后续产业培育的迫切性、可能性和传统产业的弊端 ,明确指出后续产业的调整和培育应当是战略性的 ,主导产业的战略选择必须充分把握农牧交错带的区位优势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要分区实施 ,并以草产业为中心 ,同时还要跳出农业、农村 ,抓与农牧草相关后续产业的培育和开发 ,走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论突发事件灾后恢复重建能力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后恢复重建是突发事件三大环节的最后一环,也是考验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最重要一环.本文从灾后安置、心理干预、环境恢复、疾病防治、社会治安、重建监管、社会动员、调查评估、救助创新九个方面论述了恢复重建能力建设的精要.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观念的更新,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和期望越来越高,传统的河道治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本文以黄河宁夏河段为例,从河流功能分区的角度出发,兼顾河流的资源、环境及生态功能,探索河流典型功能区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四川民营企业遭受重创,损失严重,加之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民营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特殊性,灾后恢复重建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存在很多问题和难点.本文在进行一定数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从民营企业今后可持续发展视角提出了灾后全面恢复重建的宏观对策与微观对策.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协调发展程度还不够充分.基于2006-2019年中部地区六省面板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模型、相对发展模型及Tobit模型,探究产业承接能力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发展,研究发现:中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呈现平稳波动的态势;产业承接能力与生态环境质量的耦合度已经达到高水平耦合阶段,但协调度方面仍处于初级协调阶段,空间协调度类型分布呈现"中心高四周低,两翼高南北低"的特点,动力因素对耦合协调度的作用各有差异.为此,中部地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机遇,不断提升综合实力;注重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有效发挥多种动力因素作用,形成耦合协调发展的合力.  相似文献   

10.
漓江上游水源林生态恢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邱桔  李际平  杨永德 《学术论坛》2005,(12):123-127
近30年来,漓江上游水源林面积急剧下降,森林水文效能大大衰退,造成洪汛年频率增加、枯水期逐年延长现象。文章采用遥感影像技术和森林生态学理论对漓江上游水源林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漓江上游水源林生态恢复的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概述了生态博物馆在世界之兴起及中国现今唯一的一座生态博物馆的建立 ,论述了建立生态博物馆的必要性 ,建议在海南中部民族地区选址建立生态博物馆  相似文献   

12.
汶川大地震是世界历史上少有的特大地震,给当地群众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而要针对这样的突发性大事件搞对策性研究,研究人员所面临的压力也是巨大的,因为它是要用实践来检验真实的科研实力。让人高兴的是,以侯水平研究员为首的课题组成员经受住了这次严峻  相似文献   

13.
张欢  吴苏锦 《天府新论》2014,(6):92-102
政策受众对于政策的公平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会直接影响政策受众相关的行为.利用五维度公共政策公平感量表测量汶川地震灾区群众对恢复重建补偿政策的公平感,研究公平感的各个维度对灾区群众遵守政策、支持干部、发表意见、积极重建和利他等五类参与恢复重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政策受众的公共政策公平感能够有效预测与政策相关的政策受众的行为.其中,政策受众对于公共政策直接的和个体化的应对行为更符合分配优势模型,分配公平对这类行为的预测力最强.政策受众对于公共政策间接的和社会化的应对行为则更符合代理——系统模型,人际公平对这类行为的预测力最强.  相似文献   

14.
2009年下半年到2010年上半年,中国西南地区发生大面积干旱,严重影响这一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并导致数千万人生活饮水困难,西南旱情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这次旱灾中,导致云南省旱情恶化的原因在生态人类学的视角下具有典型性.云南境内的水资源分布不均和水质被污染,加剧了云南可利用水源的减少和供需的矛盾;而一些干旱严重地区的采矿业破坏了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用水洗选矿的方式筛选精矿,造成大量水资源的浪费.干旱缺水主要是自然因素导致,而人类行为加剧了干旱缺水的程度;为了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经济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与中部崛起模式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宏观经济发展出现了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中部地区已经进入崛起阶段,从国家发展方式转变的宏观要求和中部地区区情出发,中部地区不能照搬东部沿海地区外向型发展模式,必须探索内源型和外向型相结合,以内源型为主的发展模式.内源型发展模式是指主要依靠国内市场、国内资源、国内技术和国内资本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中部地区要将内源型发展和外向型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有中部特色的发展模式,最终达到与沿海外向型为主模式的互利、和互动,推进全国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探讨了生态社会主义生态重建的理论范式:坚持社会劳动在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核心地位,倡导人类中心观,主张构建生态社会主义的和谐价值观及生态原则优先的实践观。但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重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片面的、不科学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发展观与价值观等理论的探索与其指导下的实践难以统一。  相似文献   

17.
《琼州学院学报》2015,(2):90-94
用生态数学模型方法研究三亚市区绿地生态破坏后物种在自然状态下丰度恢复的程度、速度和难度.在某高校A的四块区域选择12个天然草地样方,人为破坏样方内的全部表层植被,并使其自然恢复.结果表明:7周以后,实验区域的物种丰度基本恢复到破坏前水平;Logistic拟合曲线作为植物丰度恢复的生态数学模型,拟合度均达到0.99以上.  相似文献   

18.
《琼州学院学报》2015,(5):86-90
用生态数学模型方法研究三亚市区绿地生态破坏后物种在自然状态下盖度恢复的程度、速度和难度.在某高校A的四块区域选择12个天然草地样方,人为破坏样方内的全部表层植被,并使其自然恢复.结果表明:15周以后,实验区域的物种盖度基本恢复到破坏前水平;Logistic拟合曲线作为植物盖度恢复的生态数学模型,拟合度均为0.999左右.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愈加明显,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人口迁移则可能是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之一.通过对宁夏中部干旱地区生态移民的实地调查,发现了宁夏中部干旱地区因气候变化所影响的移民类型主要有政府主导下的生态移民、移民自发迁移以及因减缓干旱而实施工程非自愿移民这三大类型的人口迁移,分析每种类型的人口迁移与气候变化的关联性以及气候变化因素作用于人口迁移的机理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得出结论,不同类型的移民与气候变化/灾害的关联性的强弱程度是不同的,其中自发迁移的关系性最强,政府主导的生态移民次之,非自愿移民又次之,而自发移民和政府主导下的移民都属于自愿移民,而气候工程所导致的移民属于非自愿移民,移民的类型都与气候变化/灾害有着比较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徐真华 《学术研究》2022,(1):172-176+178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自回归祖国以来,占据主体地位的应用语言仍以英语、葡语和粤方言为主,普通话在教育教学实践及社会公共事业领域的语言实践中一直处于边缘境地,特区政府虽有普通话推广政策出台,但执行力度、应用结果皆不甚理想。如何在保护区域性方言的前提下,从国家主权、国家意识的高度逐步确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港澳两地的主导地位,这已成为再造两地中华民族价值体系、推动"一国两制"行稳致远亟待考量的基础性、导向性问题。据港澳两地的语言使用现状,可见语言对国家认同、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国家"主体多样"语言政策的认知、语言与中华文化认同、弘扬"人文港澳"文化力量等三个方面,语言对策建议从服务国家安全与港澳两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出发,具有参考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