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王今一 《社科纵横》2012,(11):92-96
做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王弼的本体论哲学一直很受关注,而其人性论思想较少涉及。本文尝试做初步突破。文章指出,王弼的人性论是一种二元论,即人性的内容由两个部分构成道和气。做为人存在的根据,道决定了人的本质;而气是人性构成的物质性因素。二者在逻辑概念上相互区分。道性是王弼的本体论思想在其人性论上的直接延续,气性则反应了魏晋玄学对汉代宇宙论的中心概念“气”的继承,尽管魏晋玄学通常被认为是对汉代经学的决裂。通过对道性与气性之关系的论述,王弼比汉儒更为合理地解释了善恶的来源问题;而他关于人性的二元区分也影响了宋明理学。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先贤们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人性观,并由此推演出以"价值存在"为主的道德教育范式,人通过内在的道德奠基,外在的人伦纲常礼仪规范,以内省和自修为途径,达到德育目的:做仁爱的人。西方哲学家,用理性来概括人性,并由此推演出以"知识存在"为主的道德教育范式,在自由的隐性状态下,通过认知达到德育目的:做理性的人。  相似文献   

3.
冯立鳌 《探求》2011,(2):32-38
韩非构建了以君主为本位的法、术、势严密结合的政治哲学,然而这一学说在根本上内含着一些无法克服的深层矛盾:他崇尚法治,但他的法是凭势而立、依势推行的,由此形成法与势的终极冲突;他的术是护法保势的手段,但术的隐秘性和非道德性,既破坏了法治精神,又使权势丧失了应有的道德基石,由此造成术治实施中的“二律背反”;他以人性自利为学说的立论前提,但却坚守君性至公的立法理念,由此出现人性设定中的悖论。这些理论深层的矛盾,实质上是一种反人类的思维面临人类社会必然性所表现出的必有冲突。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科层组织的负效应与组织成员真实、完整及多元化的人性之间构成了持续的张力。一方面,梅欧、马斯洛等人的理论形塑了崭新的人性维度;另一方面,针对科层负效应也涌现出诸多质疑与批评。然而,大多数科层组织实践中的制度建构却不同程度地忽略了上述两方面的研究。制度的形式与激励机制具有内在关联性,保守的制度势必导致激励机制的探索流于空泛与失效。我们列举的“工作特性模式”(job characteristics model)也最终在科层结构负面影响下发生压缩、变形。正视完整与多元的人性,构建合乎人性特质的科层制度或许是未来组织结构发展的一个方向。我们所提倡的“合作参与”承载着人性多维度的诉求,因此,“合作参与型”组织制度建设不但是科层制度环境改善的一种努力,其本身也成为了一种有效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5.
发达国家道德教育改革兼顾了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立场,在维护传统价值与群体利益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对个体的尊重,保护个人的发展,确立了基于民族主义立场的道德教育目标,凸显具有健全人格教育的道德教育内容,彰显多样性与社会性特征的道德教育方式与途径,使其道德教育政策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完善我们的道德教育体系:明确基于爱国主义的道德教育目标;诉诸现代化的道德教育内容;采取感受性、参与性、强制性、综合性的道德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6.
蒋洁霞 《探求》2002,(3):71-74
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影响人们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对全社会道德建设的进行以及以德治国的可能和持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本文试从学校道德教育的现状入手,分析在新形势下改进学校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原因,并试图探索在当前形势下,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基本方略,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总体要求。生态道德教育在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拓展高校德育内容和培育时代新人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生态道德教育,培育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时代新人,是高校践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本文在对青岛滨海学院外国留学生与国内大学生生态道德状况调查分析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实施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教学体系、实践模式、实现途径以及内生价值,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提供鲜活案例及现实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8.
张哲 《探求》2001,(5):58-59
在以伦理为本位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曾出现过各种人性假设,如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性有善有恶论等,这些人性假设,曾为推动我国封建社会伦理道德问题的讨论提供过很大帮助。无独有偶,在现代管理学发展过程中,西方一些管理学家根据不同管理理论的立论,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人性假设,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经济人”、“社会人”、“决策人”、“自我实现的人”以及“X理论”、“Y理论”等。“经济人”的假设认为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收益,其相应理论就是提高单位产量和支付高工资;“社会人”的假设认为人除了追求获…  相似文献   

9.
关于东亚道德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卓红  王夏冰 《探求》2006,(5):72-74
东亚是一个区域性的历史性的概念。其内部各国道德教育具有共同的儒家和汉字文化背景,这是东亚道德教育的最大特点。除此之外,东亚各国的民族性使其道德教育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两重性,在全球文化开放和融合的过程中,东亚道德教育需要进行深刻的改革,才能得以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网络创建了独特的网络社会.网络社会不是思想的真空地带,它是由人主宰的社会,既具有个性、社会性,也具有政治性和阶级性;既充满了人性,也滋长了人性中的劣根性;既具有有序性,也具有无序性.  相似文献   

11.
张萍 《阅江学刊》2012,4(5):131-136
作为《孟子》一书的灵魂,性善论的影响至深至远。孟子的人性论建立在人的主体精神日益自觉、人们对人性的探讨日渐深入的基础之上,是对孔子的人性观念的发展。孟子认为,人的善性是一种先天的资质与倾向,通过心的感受与省思得以培养,通过本性来完成天的意志。性善论虽未能有效地行诸当世,却深刻地影响了后世政治,并为社会锻造出一个士人阶层,最终沉淀于儒家的基本品格之中。性善论还是士人阶层乌托邦精神的根底所在,作为士人价值观的核心,乌托邦精神体现为“道”对“势”的制衡,并在个体人格领域以审美自由的方式获得彰显。  相似文献   

12.
又是一年清明节,细心的人们不难发现,在江西省鄱阳县,一种新的祭奠方式正在这里悄然兴起.家住南昌的鄱阳人陈阿姨4月1日一大早就手捧菊花到墓园祭扫.陈阿姨说,往年她是带着纸钱来公墓祭扫的.她看见周围的人都用鲜花或是绢花进行祭扫,觉得用花代替纸钱的方式既环保又安全,而且故去的母亲也喜欢花,于是今年她也在街上买了一束绢花.  相似文献   

13.
赵克平  赵玥 《唐都学刊》2013,29(1):63-65
儒家教育伦理的基本体系是:成德教育是教育的精神前提,有教无类是教育的公平理念,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目标导向,为人师表是教育的师德要求。儒家教育伦理的当代启示包括:借鉴成德教育的合理因素,回归"人的发展"的教育价值;借鉴有教无类的合理因素,推进教育公平;借鉴为人师表的师德要求,提升教师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4.
当今社会,生态伦理的重构遇到了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的强劲对抗,厘清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伦理的关系成为生态伦理重构的关键。生成、发展于"资本逻辑"主导的工业文明语境中的人类中心主义,在哲学上力倡"人为自然立法",在伦理学上则是对于"自然"的"伦理剥夺",背离了生态伦理之"和谐性"本性,导致生态伦理的解体。随着诉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人类中心主义的退场成为历史的必然,基于"生态存在论"的生态伦理应运而生。在人之存在境遇视角下,当今中国生态伦理的重建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与可能出路规制着其进一步发展的基本路向。  相似文献   

15.
刘春斌  程翔 《社会工作》2008,(14):62-64
公共关系在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中具有十分独到的地位和突出的作用,这是由公共关系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公共关系的理论是在不断追求诚信、和谐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是我们党的教育事业在新时期的一项系统工程。大力开展公共关系,树立高校良好形象,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保证;发展公共关系是转变高校管理职能的必然需求,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开展高校外部公共关系,为构建和谐校园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6.
林泰 《太平洋学报》2011,19(3):17-26
米尔恩的人权哲学认为,人权并不是西方竭力宣扬的理想标准概念,而是最低限度道德标准所要求尊重的一些基本权利。虽然人类生活具有多样性,但最低限度的道德标准是共有的,因此是普遍意义上的人权。米尔恩"低限人权说"的积极意义在于,其有效协调了"主权优于人权"和"人权优于主权"的争论,为不同文明圈关于人权国际保护的对话提供理论平台。唯有各国完善人权保障法律体系,尤其是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才能承载人权国际保护重任。  相似文献   

17.
曹树明 《唐都学刊》2013,29(3):31-35
吕大临佚文《西铭解》因在史籍中的著录方式与他的其他著述不同,故长期以来很少被人注意。因此需要对其内容进行了辑佚和校勘,对其注释风格和思维转向进行分析,吕大临在注释时广泛用典、据己意解经改经,相对于张载《西铭》"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易学旨趣,他在思维方式上转向了"人道具则天道具"。  相似文献   

18.
杨贺 《唐都学刊》2013,29(3):116-120
在诗歌题材上,李洞发扬了贾岛善于吟苦与悟道的诗歌传统。在诗歌艺术技巧上,李洞延续了贾岛师法杜甫,将杜诗技巧移入五律。在意境营造上,李洞沿袭贾岛善取幽寂清雅的意象以营造幽微纡曲、深情绵邈之境。李洞顺应诗歌发展规律,通过对贾岛诗风的扬弃,完成了自我诗风的建构。立意上,李洞的诗歌较贾岛更新警;语言上,较贾岛更奇峭精切;风格上,李洞在贾岛“清新典雅”的基础上新创“玄远幽微”一格。李洞对贾岛诗风的扬弃为晚唐苦吟诗风注入了新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为后续大家的创作积累的经验,具有重要的诗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但是中国大陆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普遍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困境。社会行动道德教育模式提倡的以行动为本的道德教育新理念和新方法对中国大陆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具有现实的启发意义。文章最后从如何提升学生道德行动能力的角度对实施社会行动取向的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提出了几点实务经验。  相似文献   

20.
人们一直认为大学文化的美育本质是塑造完美人格,这自然与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但这不应该是唯一的本质,完满人性的培养,也是美育的本质之一,而且是第一本质。因此,大学文化应该在美学的视野下建设,美育要贯穿在大学文化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大学精神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