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少数民族色彩浓厚,不同的少数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图腾、民族符号也是各色各样,多姿多彩,融入民族色彩的多宝阁更能让人了解中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该次课题尝试抓住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特色,把握好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尺度,设计出不仅是形式上的一种创新的多宝阁家具。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对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颂词作为蒙古族的民间文化多元的展现了蒙古族的游牧文化生活,是蒙古族文化的结晶。青海海北蒙古族颂词具有特殊性,因为海北环湖地区及湟水源头蒙古族长期与藏族、汉族等兄弟民族连片而居,有些民族习俗已吸收藏文化和汉文化等多文化元素,海北蒙古族颂词在基本保持本民族特色的同时,融入了不少藏文化特征,与海西蒙古族的颂词既有共同性,又有很大的差异性。本文主要论述海北蒙古族颂词在蒙古族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影响、颂词的发展现状及今后颂词的传承、保存提出几点拙见。  相似文献   

3.
吴颉  丁智才 《创新》2012,6(2):102-105
少数民族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通过民族博物馆这个载体,既有利于保持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与内涵,又可使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得到延续和传承。从展示少数民族文化,到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再到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民族博物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族博物馆要转变观念,树立以展品和产品为载体的民族文化传播意识;挖掘整合资源,丰富展品和产品数量和层次;深化品牌意识,打造"民博"文化品牌;树立营销意识,扩大民族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以党的二十大确立的“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和打造“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目标为指引,深入探析国家公园建设及其区域内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创新问题,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三江源国家公园作为我国首个试点、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不仅承担着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而且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原始性和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原真性方面肩负重大使命。对此,本文在分析国家公园建设中传承创新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基础上,试从传承主体、传承内容、传承方式三个维度分析其面临的问题,并从大力支持挖掘、传承、发扬本土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积极完善国家公园全民共享机制,推动构建人地和谐的生态产业模式等三个方面提出建议对策,以期为推进全国国家公园建设及其区域内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提供有益建言。  相似文献   

5.
陈其斌  周鸿锵 《社科纵横》2007,22(6):123-124
少数民族发展应以文化发展为基础。东乡族是甘肃特有民族,东乡族生活的地区自然条件极为艰苦,农民生活较为困难。东乡族羊文化传统深厚,经济发展和民族发展应立基于传统羊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文化生产力具有强大的力量,能够促进民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西北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依靠文化生产力。东乡族具有深厚的羊文化传统积淀,传承创新羊文化,发展羊文化产业,是东乡族群众脱贫致富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7,(11):132-135
经过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的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的进步,制约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因素正在全面缓解,民族出版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立足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着眼市场,创新经营理念,调整出版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重视民族出版人才的培养,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传承与创新,进一步繁荣中国民族出版事业,是目前民族出版工作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刘海霞 《社科纵横》2007,22(8):22-23
裕固族是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裕固族民歌作为本民族丰厚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民间音乐形式,应有效地加以传承和保护。本文从客观角度上分析了裕固族民歌的发展现状及传承。  相似文献   

9.
常倩 《社科纵横》2010,25(11):75-76
甘肃是个民族成分复杂的西北大省,其民族交流是否能良性发展将直接影响国家和谐社会的创建。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及国家推进城市化建设的政策开展,原聚居在县、乡、镇的少数民族群众纷纷进入以汉族为主体的市、区、县内定居,使得甘肃省内城市多民族化、文化多元化的现象愈加突出。甘肃省城内民族关系更加错综复杂。在新形势下,影响甘肃省城市民族交流良性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城市少数民族群众民族意识的强化、城市内少数民族群众的居住格局、族际交流中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不当理解、省内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正当权益尚未完全解决、省政府城市民族工作的薄弱。  相似文献   

10.
传统节日,作为传承民族精神,维持民族文化的基本载体,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民族习俗;因而如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便成为当前我国文化发展繁荣的重中之重.本文籍此,首先阐述了传统节日文化建设的意义,解决了为什么要保护传统节日的问题;其次分析了以四大传统节日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分析了传统节日发展的阻碍;最后提出了保护、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女性既是社会生产生活的创造者,也是承载者和传承者;还是本民族文化的开拓者,如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中的挑花、编织、刺绣、纺线等等,还有至今仍穿在各民族群众身上的服饰,特别是民族节日盛装,都是少数民族妇女亲手缝制的.因此,少数民族妇女的知识、文化及经验,正是凝聚在她们于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手工艺及服饰里,也正是民族民间手工艺和服饰,凝结了妇女的知识和智慧.而少数民族妇女的这些知识与经验,长期以来,将少数民族社会中的古歌、史诗、创世神话等,以手工艺和服饰的形式在民间传承和传播,并以手工艺和服饰的形式在民间延续.  相似文献   

12.
张邺 《社科纵横》2012,(7):133-134
民族文献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活标本,具有其他文献无法取代的文献价值和社会作用。西部高校图书馆作为民族文献的主要集中地、收藏地,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如何实现西部高校民族文献资源"共建、共知、共享"三位一体的资源保障体系,形成"民族文献资源网",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王菊娥 《唐都学刊》2003,19(3):139-141
语言不仅是信息的载体,而且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运用方式集中反映了各民族的文化特征。习俗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习俗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许多问题,包括误解、不快、关系紧张,甚至产生严重后果,都是由于交际双方不了解对方的习俗文化造成的。习俗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成功的重要障碍之一。这就要求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具备深厚的文化功底,建立良好的习俗差异意识。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世界文化和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时代,民族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基本构成已经成为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的意义。保护、传承、弘扬和发展该地区的民族文化,不断探索和创新和该地区民族特点的多元文化民族教育模式,使民族教育和现代教育相结合,推动西北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民族教育之"根"须植于民族文化之"土壤"中,要充分包容各民族文化优秀部分和文化特性,塑造具有多元品格和充分包容品格的文化精神。为此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在课程构建中秉承多元文化、本土化等多重理念,多元文化课程应具有多源于整合互补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5.
李萍 《创新》2018,(4):101-109
西部少数民族曲艺除了具备表演艺术本身所特有的审美价值,还在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播展示上发挥着独到的作用.综合当下时代背景以及民族学、传播学、经济学等理论研究分析,可以通过创新曲艺传播展示路径——举办标识性、常态化曲艺会展和建设主题化、多功性曲艺博物馆,借助传播展示的价值桥梁对西部少数民族曲艺资源进行保护传承和合理开发,以推进曲艺文化与社会经济的良性互动和共赢发展.  相似文献   

16.
辽代契丹习俗文化源流考张国庆契丹是我国古代北方地区的一支少数民族。从公元10世纪初至12世纪初,契丹人建立的辽王朝,曾统治我国北方长达200余年。有辽一代,契丹人形成了自己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习俗文化。树有根,水有源。同自然界各种现象一样,一个民族的...  相似文献   

17.
彭兵  陈旭堂 《浙江学刊》2015,(2):215-219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少数民族地区不同程度地实现了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的提高。然而,快速的经济增长也拉大少数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就发展本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可以说是所有欠发达地区碰到的共同问题,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处理不好,可能带来更加严重的政治和社会后果。中国一直重视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问题,并在制度和政策上都给予这些地区极大的支持。少数民族地区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幸民族文化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特色资源。然而,要想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实现脱贫和赶超两大发展任务,仅仅依靠特色文化旅游业显然是不够的,发展路径的探索仍是摆在面前的关键难题。  相似文献   

18.
李萍 《创新》2023,(6):23-31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有利于让世界认识更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华文化。文章以“歌者”“乐队”“节庆”“书籍”为线索,分析现代背景下壮族嘹歌文化的传播规律,并以嘹歌为例探讨少数民族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问题,提出在传播环境层面理顺“乡土交流”与“世界共享”的关系,在传播机制层面理顺“在地传承”与“跨界传播”的关系,在传播方式层面理顺“文化守正”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对当下少数民族文化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从少数民族饮酒习俗的变化看社会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文仙  李先知 《社会》2003,(11):37-39
存在于少数民族社会中的饮酒习俗与当地独特的民族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饮酒习俗对当地社会的这种适应性不可避免地对社会发挥着某些不可或缺的功能。近年来少数民族饮酒的社会功能逐渐发生着变化,这种转变从微观上反映了少数民族社会的现代化变迁。因此,透过少数民族地区饮酒习俗的社会功能变化,能从一方面折射出这些地方的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20.
殡葬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下成为了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因为承袭了几千年而成为国人的一种文化情结,诸如厚葬、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已深入人心,构成为民俗的一部分。一生一死,在任何社会中都是大事。纵观当今的殡葬,形式各异,但厚葬仍然是一种主流形式,深究其原因,殡葬中丧家心理占据了决定性因素。本文首先对殡葬中丧家心理进行探讨,继而分析了丧家心理带来的后果,以期殡葬活动朝着正常健康文明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