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面世以来,《露茜组诗》即以其神秘的气质吸引着读者,人们对于露茜的身份众说纷纭,不一而足。而这个谜团的存在,仰赖于各种诗歌技巧如语气的不一致,主体的变化等,通过分析这些元素,可以解读诗歌总体神秘感的构建。本文试图结合前人研究,深入文本内部,从文体学的角度来破解《露茜组诗》中神秘感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在考察前人诸说的基础上,由《鵩鸟赋》文本出发,参考相关历史文献与出土文物材料,综合考虑汉初所行历法、长沙地理位置、鵩鸟生活习性等因素,确定《鵩鸟赋》中鵩鸟入舍的具体时间为公元前173年6月1日 (汉文帝七年四月孟夏庚子) 长沙当地17时至19时14分之间 (北京时间17时28分至19时42分之间).贾谊《鵩鸟赋》当作于鵩鸟入舍后不久,也在汉文帝七年四月左右.以这一时间点为中心前后延伸,结合相关材料进行校正,可以重新勘定贾谊年谱,缩小贾谊作品和生平系年的时间偏差.  相似文献   

3.
时间总是转瞬即逝。似乎还来不及回味奥斯卡早至的耀眼星光,2004年的上半年就已经呼啸着在眼前驶过。《指环王3》的结束为2003年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也为2004年的影坛开了个好头,如今2004年已经马不停蹄地跑过了大半年的路程,回首这些时日的影坛,我们却发现真正能留下深刻印象的好电影实在是少之又少:《怪物史莱克2》的恶搞令人捧腹,《后天》所呈现的灾难让人震惊.《耶稣受难记》的沉重发人深思,可惜这些电影又都缺少成为经典的气质剩下的电影更不足论,《十面埋伏》是个全国皆知的笑话,《环游世界80天》里老迈的成龙更让人失望透顶…  相似文献   

4.
吴振华 《阅江学刊》2014,(2):120-129
李白《秋浦歌》与王维《辋川集》是天宝后期创作的表现江南秋浦胜境和北方蓝田辋川佳境的两组山水诗。尽管王、李二人没有交往唱和,也没有受到对方的影响,但两组诗还是存在相同之处:它们都继承了南朝大谢、小谢山水诗的艺术传统,运用五绝组诗描写山水景物。《秋浦歌》《辋川集》的差异主要是:李白重主观抒情,王维重客观描摹;李白受民歌影响,追求“诗中有人”,王维则受佛禅影响,追求“诗中有画”、“诗中有禅”。  相似文献   

5.
马多思 《东西南北》2011,(23):65-67
1988年4月9日,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尚未闭幕,中国新闻社自北京发出一则爆炸性新闻:北京首次举行“选美活动”!短短两个月问,选美风潮席卷全国,并震动西方。但,生不逢时,这场冠以“青春风采大赛”的选美活动注定一波三折。1988年,春节刚过,在中国作家协会工作的蒋和欣来到位于北京崇文区西河沿的“部长楼”串门。他的好友赵耀和张安东的家就在这里。赵耀是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作家赵寻的儿子,张安东的父亲张光年是中国作协副主席、组诗《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者。  相似文献   

6.
放着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对话》、《大家》栏目的主持人不做了,曲向东带着一群成功人士上路,奔波在沙漠和极地。痛苦了几年,这个生意终于上了轨道。  相似文献   

7.
夏薇 《创新》2014,(3):98-103
《红楼梦》的传播、接受史是一个文学史上的奇观,而"题红"、"咏红"诗则是奇中之奇。题咏之中,还有一种集句诗也令人刮目相看。尤为难能可贵的是,有人竟以诗中难度最大的七律体集成130首大型组诗,雍容华贵地歌咏、评说小说《红楼梦》,而且别出心裁地以书中次要人物香菱为见证、象征与线索,写得扑朔迷离、含蕴厚重、哲思悠悠、气象万千。这就是新发现的红楼梦》评论中诗评的力作——《甄女词》。  相似文献   

8.
《史记》是司马迁创造的文化奇迹,是第一部纪传体中国古代通史,由于《史记》的问世和影响,史学才冲破传统经学体统,以独立的学科自立于中国古代学术之林。司马迁对前代文化经典的接受塑造了《史记》的文化品格,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所开创的叙事体例、语言表达范式、行文风格对后世叙事文学发挥了不可低估的示范性作用,作为文学经典进入世界文化的神圣殿堂。《〈史记〉文学经典的建构之路》一书系统深入地考察了自《史记》问世两千年来“以文学的名义”被接受、认知的文学经典建构之路,沿着这一研究路径,追溯、探索《史记》文学经典化的学术思想史,进而期待《史记》文学研究尤其是《史记》对叙事文学影响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论《七略》分类思想的形成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隆予 《唐都学刊》2005,21(5):9-13
《七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系统性、综合性的目录学巨著。西汉时期,刘向、刘歆父子首先合作完成了目录学著作《别录》。刘向死后,其子刘歆又在《别录》的基础上进行调整、概括,并进一步吸取中国古代的学术分类思想,进行改革创新,从而形成了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目录学巨著———《七略》,它为中国目录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刘军华 《求是学刊》2022,(2):152-160
把早期家族、家庭内部口头训诫的社会行为和话语用文字记录下来,再经过加工,逐渐凝定为家训文。周成王七年周公即将还政成王前,对成王以“毋逸”为主题进行训导谈话,由当时的史官记录下来,后编辑成篇,再编入《尚书》,凝定为传本《无逸》。由于《无逸》文本隐去了叙事框架,于是由一篇叙事之文演变成了论说体文章。《尚书·无逸》所反映的是在家族之内周公以家族长辈的身份,对成王从立身处世、治国理政方面进行教导,用简练的散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娓娓道来,语重心长,据题抒论,主题明确,家训体的文体特征在《无逸》篇中得以充分体现。《无逸》是现存同类文体的书面文献材料中最早的完整篇章,是现存中国古代最早的专题论说类家训体作品。  相似文献   

11.
王筠《说文系传校录》(简称《校录》)对徐锴《说文系传》的字头、释义、音切等内容做了全面校勘和研究,成为清代《说文系传》校勘研究的集成性著作。该书初为校补朱文藻《说文系传考异》而作,后另择善本进行系统校勘。在征引传世文献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见出土文献材料和已有研究成果,旁征博引,考证详尽,规模庞大,创见精审,取得了重要成就。《校录》一书集中体现了王筠对《说文系传》的研究成果,为其“《说文》四大家”之一的学术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金银条块·完成的货币体系》是马克思在写作《伦敦笔记》期间完成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逻辑聚焦的思想实验,主要内容是对自己前两次经济学研究时写下的《巴黎笔记》《1844—1847年经济学笔记》(遗失)、《布鲁塞尔笔记》《曼彻斯特笔记》等经济学摘录,以及刚刚完成的《伦敦笔记》前几册中涉及的众多经济学家关于货币问题讨论的一种专题性的思考。马克思提点出在资产阶级经济学和格雷-蒲鲁东主义聚焦的货币问题研究中需要格外关注的重要理论观点,特别是货币理论与劳动价值论的分离中可能出现的空白点,这会是今后马克思自己创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正确入口。在这一手稿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马克思是在进行一种已初步研究过的学术资源的再思考和再加工的思想实验。从马克思的摘编线索和加写的提示来看,他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不少重要的理论思考点已经在这里得以确认。  相似文献   

13.
张广 《学术交流》2022,(5):166-178
《新水浒传》是日本作家吉川英治基于《水浒传》日译本创作的现代小说,它开日本《水浒传》改写之先河,在《水浒传》日本接受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但《新水浒传》所据日译本即底本,至今不明。这导致相关研究缺乏可靠的文本支撑。从《新水浒传》文本的外部、内部可考,其底本为120回《水浒传》译本。各译本所据《水浒传》版本为:幸田露伴《国译水浒全书》的底本为《李卓吾批评忠义水浒全书》,佐藤春夫《新译水浒传》的底本是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一百二十回的水浒》。上述两个译本是全译本,文本信息最为全面,是《新水浒传》文本生成的支撑性资料。  相似文献   

14.
崔梅  谢秉洪 《社科纵横》2011,26(1):86-87,90
《汉书》版本很多,现今使用最多应首推中华书局1962年整理出版的点校本。然对于《汉书》这样一部流传了近两千年的巨著来说,历代辗转抄刻,错讹难免。作为宋"四大类书"之一的《太平御览》,引书宏富。历来被学者视为校勘、辑佚的宝山。《太平御览》所引《汉书》资料计2823条,且与今本《汉书》有诸多不同,这便可以作为研究《汉书》异文的一条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5.
《五帝本纪》是《史记》最为重要的篇目之一。它是司马迁站在汉代历史的制高点上,以高尚的人格情操、深广渊博的才识,对上古三千年历史的总结,也是史公为人类社会所构建的理想国。《五帝本纪》所包含的大一统、仁德与祥瑞、天下为公与禅让等观念是历史性、当下性、未来性的结合,对西汉文化的建构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法海本与宗宝本《坛经》虽然都将"六根"称作"六门",但二者所建立起的心识结构却完全不同。法海本所主张的心识结构是自性在思量作用下生出万法,再由超越诸法及六门的物质性而生六识。而宗宝本的心识结构是以自性为根本出发点,在内转生出思量识,向外生出六尘和六门;其中思量识又进一步转生出前六识,构建起一心的三个层次。法海本的心识结构类似于"一种七现",继承和发展了真谛系的学说,比较契合《坛经》的整体思想。宗宝本的心识结构更接近"八识现行",吸收了玄奘系唯识思想的特长,在心识理论上较为精密。  相似文献   

17.
黄南津  杨粒彬 《创新》2012,6(2):88-96
《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内容丰富,是壮族语料的真实展现,研究它的词汇对研究《麽经》及布洛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麽经》全文字词开展系统整理与词频统计,运用词频统计相关方法,分析《麽经》中核心词、高频词、中频词和低频词的数据情况,重点针对176个核心词做具体阐述,从而实现对《麽经》用词的系统性认识。  相似文献   

18.
寇振锋 《日本研究》2013,(3):123-128
本文主要以黄世仲的政治小说《党人碑》和《大马扁》为例,通过康有为、孙中山、宫崎寅藏等人物形象和一些典型的故事情节,考证了两篇小说在创作过程中对日本人宫崎寅藏的作品《三十三年之梦》的接受事实。正因为有了《三十三年之梦》对清末小说界的渗透与影响,两篇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才得以描写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9.
黄觉弘 《唐都学刊》2005,21(6):30-33
清季以来,论者对《史记》征述《左传》的情况多有怀疑,特别是对《史记》本纪部分之《五帝本纪》、《夏本纪》、《周本纪》、《秦本纪》诸篇尤多诘难。在一定程度上,淆乱了对《史记》、《左传》及二者之关系的正确理解。《五帝本纪》叙说举十六族、去四凶事乃径袭《左传》文公十八年文。崔适则谓此节非司马迁所述,而乃后人窜入,并举“乖异者”五条以证其说。言似有据,而实诬谬。此节与司马迁属意之五帝序列相抵牾。《夏本纪》叙说刘累豢龙事本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周本纪》载事多参稽《左传》。《秦本纪》记穆公事多本于《国语》,而《左传》载秦穆公事迹亦详,故司马迁颇参用之。  相似文献   

20.
鲁迅《灯下漫笔》中所揭示的"第三样时代"即为人的现代性全面发展的时代。所批判的两个时代的循环——"暂时做稳奴隶"和"想做奴隶而不得"是高扬人的现代性价值的宣言,是个人追求人的现代性的哲学表述。而与《灯下漫笔》构成文本互涉的《祝福》,是鲁迅揭示两个时代循环的文本诉求与思想印证。以此观之,鲁迅作品被视为人的现代性意义最典型的表达,是因为鲁迅思想彰显的是对启蒙现代性价值的追寻,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以确立人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