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上古时代中原地区并不是封闭的,内地与西部地区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海贝之路"就是东西通路中的一个环节。考古资料表明,这条通路从中原到关中,从关中到西域、西南地区,时间跨度从史前时代到商周,可以说是后代"丝绸之路"的先导。  相似文献   

2.
“玉石之路”初探臧振陕西师大历史系由博望侯张赛凿空,中原与西域商旅往来,相望于道,是为“丝绸之路”。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研究先秦史的学者则多认为,先秦时期中原与酉域已有了往来,不过那时还称不上“丝绸之路”。这条道路究竟何时开通、开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3.
侯海洋 《西域研究》2012,(2):104-111,144
中古西域地区(尤指中亚、南亚)药用盐的东渐,是中古社会丝绸之路医药文化交流的一个代表。通过考察药用盐在汉唐之间,乃至宋元时期的中西交流活动,可以发现,至晚到南北朝时期,各种矿物盐,由于具有不同的药用价值,或被作为贡品,或经由贸易通道流入中原,进入医家、旅行家、统治者的视野中。从汉到宋代及其以后,药用盐的东渐活动,大体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即从汉代西域开始进贡药用盐,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增多,再到隋唐时期社会需求达到峰值,宋元以后,由于传统商路的改变,"西盐东渐"日趋式微。中古药用盐对中原社会生活的影响,不仅使中古本草书中进口盐与本地盐存在贵贱之分,而且还大大加深了人们对盐的药用功效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几度繁荣、几度衰落,其对构建中西交通、发展中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和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张骞通西域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逐渐发展起来,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各民族的文化生活。从304年刘渊称汉王到589年隋朝统一全国,这是作为经济文化交流渠道的丝绸之路繁荣发展的第一阶段,也是中国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唐代的繁荣强大正是多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结果。蒙古征服中亚、西亚,统一中国,海内外交通畅通,丝绸之路重现往日繁荣,中西亚各民族仰慕中华文明,故西域人华化甚盛。元末以后,丝绸之路进入了衰落和几乎中断的时期,东西方各国选择了不同的发展之路。我国"一带一路"设想和建设,能在经济上和文化上给丝路各国带来振兴的希望,使沿线各国人民能够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明代西域回回循丝绸之路大量涌入中原,经商营利,多不思返,定居中原各地者多达十数万,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继元代以后西域回回入附中原的又一个高潮。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的巨大变迁,迫使入附回回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也就必然要引起其职业结构的变化,而职业结构的变化又决定了回回民族经济特点的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又促使了回回民族本身的最终形成。笔者将明代史籍中的有关史料整理归纳,缀连成篇,按入附回回的职业门类分别论述,以飨同人。  相似文献   

6.
王希隆 《西域研究》2013,(3):1-9,154
魏、晋、前凉时期,中原局势动荡,但魏、晋、前凉政权对西域的经营并未中止。承两汉旧制,在楼兰、高昌设置西域长史(西域都护)、西域戊己校尉,驻军屯田。楼兰、高昌屯田制度完备,成效显著,有力地支持了魏、晋、前凉政权对西域的军政管辖,维护了西域的稳定,保障了丝绸之路的通畅。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由中原通往西域各国,有一条横贯亚洲的交通大道,我国大量的丝绸便由这条道路源源不断地运往中亚细亚以至欧洲各国。十九世纪末,德国地理学家、柏林大学校长分李·希霍芬先后七次来中国旅行,他第一次把这条大道叫做“丝绸之路”。时隔不久,另一位德国学者写了本专著,书名就叫《丝绸之路》。从此,“丝绸之路”这一名字便不胫而走,成了这条中西交通路线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8.
中原与西域的关系源远流长,但真正发生密切关系始于张骞"凿空".从汉武帝两次命张骞出使西域到汉宣帝在西域设官置署进行治理,西汉王朝通过遣使、征伐和设置官署等方式,不断加强对西域诸国的统治,并对西域进行开发,从而促使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9.
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以其发达的农牧业经济、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毗邻西域的区位优势,加之魏晋河西地方官员和割据政权统治者的大力经营,不仅吸引了大量的中原士人,也成为西域商贾云集之地,河西与西域间的商贸往来因此更加频繁密切,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双方的交流与融合,对丝绸之路的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西汉的凿空,东汉的三绝三通,为中原输入了一些稀奇之物,西域也输入了中原的一些技术与物品.更为重要的是改变了汉代朝野上下对于世界的认识,主要表现在:西汉因认识西域而产生的对地理概念的再认识,由此“天下”与“统一”、“中原”与“四夷”的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黎虎 《文史哲》2012,(4):60-71
汉代外交之空前发展主要是因其综合国力之强盛,尤以其中经济、军事等"硬实力"强大所致,同时还与其"软实力"亦有相当关系。"德"是中国古代外交关系"软实力"的重要表现之一,是汉文化的集中体现与总和,其基本理念是认为中原王朝应通过修"德"以吸引四方国、族。"软实力"在汉代外交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一为四方国、族对于汉文化之从敌视到仰慕,以匈奴最为典型;一为四方国、族对于汉文化从隔膜到亲近,其中以西域诸国较为典型。在外交关系中,"硬实力"是第一位的,起决定作用的,"软实力"之发挥作用一般来说是在"硬实力"基础之上方才奏效。  相似文献   

12.
五船道与伊吾路王宗维一、"五船道"的提出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奉命出使月氏,约之共击匈奴,途中为匈奴所获。元朔元年(前128年)他从匈奴中逃出,至西域。三年(前126年)骞从西域归汉,标志着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正式开通。从此,中原王朝与西域...  相似文献   

13.
汉代以降,中国中央政府一直把经营西域当作一项国策,中原文明远播西域各地,西域文明也辗转流入中原。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相互交汇,形成经纬不离的密切关系。当时西域各地许多人流寓中原,入居都城。北魏时的洛阳,西域人竟达万户之众。到了唐代,长安的西域人也可以万户计。在洛阳、长安熙来攘往的西域人流中,就有来自于闯的著名画家尉迟乙僧和他的父亲尉迟跋质那。他们把西域绘画中的晕染凹凸法的技巧传到中原,使中国画贯用的线描手法产生了突破性变革。同时,他们又如鱼得水,很快以自身独创的绘画风格融汇于中原文化的深泽巨川之中…  相似文献   

14.
明代瓦刺是蒙古族的一支,元代称之为斡亦刺。十三世纪蒙古人统一西域,建立了四大汗国,在西域各地广辟官道,遍设驿站,减少了丝绸之路上的艰难险阻。而紧随蒙古人入主西域的回回凭借其出类拔萃的商业才能和得天独厚的多语言条件,很快与西域的商业前辈畏兀儿人齐驾并驱,并取而代之,成为继粟特人,畏兀儿人之后,垄断丝绸之路的最后一个商业民族。  相似文献   

15.
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其中汉唐时期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最为重要的阶段。汉唐王朝在文化交流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其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的政策措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西汉时期汉武帝开始采取"王道为主、以力辅仁"的政策,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有力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东汉时期由西汉的"开拓"转向"保守",造成中原与西域之间的"三绝三通",对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到唐朝时期尤其是唐太宗时期,对外政策再次转向"开拓",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融合,中西文化交流盛况空前。  相似文献   

16.
汉唐时期,由于中外文化交流的兴盛,涌现出诸如《高僧法显西行记》、《佛国记》、《奉使高丽记》、《大唐西域记》等大量僧俗士人的西域行纪。这些著作的作者,以亲身的见闻和阅历,记载了大量的异域见闻,对于向中原人介绍异域风俗,促进西域文化在中原地区的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借助这种生动的西域风土映像,中原士人传统的华夷文化观念也发生了微调,变得更为开放,对西域文化也更易于理解、认知和接受。  相似文献   

17.
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平定高昌,逐步实现对西域的统辖后,从此,“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大道畅通,西域商贾络绎东去,中原商客亦不绝西来,古丝道上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位扼中西交通要津,作为中原进入西域门户的吐鲁番盆地──西州,《旧唐书·西戎传》载其辖地范围有“三郡、五县、二十二城,户八千、口三万七千”。至唐朝天宝年间,西州曾一度改称为交河郡,居民已增加到19016户,人口有49476人。成为西域人口众多的商业城镇。在繁华鼎盛的贸易市场上,货物四至,客商云集,中亚商人尤为活跃。作为唐代…  相似文献   

18.
杨军 《理论界》2005,(10):169-170
唐代是一个重诗歌、重艺术的时代,音乐、舞蹈、诗歌空前繁荣;而唐代又是开放的社会,不仅各民族相互学习,而且对外交流也很频繁.这样,具有异国情调的胡乐进入中原,于是乎异域歌诗在在唐代尽显其神韵,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而且大大促进了大唐和西域各民族在思想文化上的交流和融合.  相似文献   

19.
经青海通西域路线,即沿湟水西溯,至青海西宁(古鄯城或鄯州),穿行古羌人聚居地,或西北出祁连山,抵张掖与河西大道相接;或翻日月山(古称赤岭),沿青海湖(古称西海)北岸,循柴达木盆地北缘,过噶斯山口,至西域鄯善与西城南道相接的丝绸之路通道。~①此道的实际里程远远小于从中原通西域的另一路线──河西道的里程。但是,在丝绸之路的发展中,它却作为河西道的辅线,~②“实远不及河西走廊一线重要”~③。那么古人舍近求远,宁可走河西道入西域而少走甚至不走捷近的经青海通西域路线的原因何在呢?本文就此谈月;点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中原处于大动荡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而此时的西域亦是各地方政权相互兼并,民族大交会大融合时期.中原虽然对西域的管理较薄弱,但却从未中断.而西域各地方政权也从不自外于中原,仍与中原王朝保持着联系.这些联系可以从曹魏西晋在西域的管理;十六国时期前秦和河西地方政权同西域的关系;北魏及南朝各政权同西域的密切联系三个方面来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