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   总被引:74,自引:0,他引:74  
随着对主体性问题研究的深化 ,这一研究正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转向主体与主体的关系 ,展现了与原来意义上的主体性不同的主体间性。人在交往中生存 ,因而人的世界是一个交往的世界。作为主体的人们在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主体间性 ,实际上是一种交互主体性。具有交互主体性的主体和主体共同面对特定的客体或客体世界 ,成为某种共同主体。与这种共同主体相对而言的是某种共同客体。共同主体所具有的主体性是一种共同主体性 ,这是一种内含着交互主体性的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2.
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主体性教学是以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在实施主体性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遵循全体性、全面性、差异性、自主性、合作性、民主性原则,通过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的主体创新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主体性教学是以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在实施主体性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遵循全体性、全面性、差异性、自主性、合作性、民主性原则,通过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的主体创新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启蒙运动以来,理性和科学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理想范式,形成了以主体—客体两极图式为核心的近代西方哲学模式"笛卡尔-康德模式"。这种模式由于过分强调人的主体性,导致了物对人的统治,即"异化"现象,人与人的关系沦为物与物的关系。以哈贝马斯、胡塞尔等人为代表的现代西方哲学家通过对近代哲学思维方式和古典主体性理论的反思,提出了主体间交往理论。主体间交往理论的提出,标志着西方主体性哲学思维方式从注重主客体通约转向主体间通约。  相似文献   

5.
论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实践论原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可持续发展观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指导原则,对其具体内涵众说纷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可持续发展观构建哲学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主体性原则,并且不断地追求健全的主体性原则;在人与人或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上,可持续发展有必要承认互主体性原则的规范和建设作用.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美学呈现为主体性、主体间性和后主体性三种思想所构成的三元结构.主体性思想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它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原型,把审美活动归结为主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构成了新时期美学的主流,在当今中国仍有其合理性;主体同性理论以人与人的关系为原型,把审美活动看作主体之间的交流关系;后主体性思想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它致力于重建人与自然、身与心之间的一体关系,把审美活动看作人与对象之间的平等交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主体性、主体间性和后主体性三种思想之间明显存在着逻辑上的递进关系,这一点在近现代西方思想中已得到印证.但在中国当下的特殊语境中,它们却相互并存,构成了一种奇特的话语景观.究其原因.概因为当代中国正处于一种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想的土壤纷然杂陈,它们都有各自的合理性,因此无法互相取代.  相似文献   

7.
主体性教育是启发、发展、建构人的主体性结构的一种教育活动。人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自立性、自为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发展人的主体性是我国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本文通过对主体、主体性、主体性教育的探讨,揭示了主体性教育是现在教育思想的精神内涵,并论述了主体性教育对建构现代课堂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价值的主体性维度及其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体性是价值的根本特性。从主体(人)出发,深刻认识主体,充分理解和把握价值的主体性,是研究和解决价值问题的关键。从主要关注客体转向关注主客体关系、特别是关注主体,立足主体性维度进行价值分析、乃至一切哲学问题的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突出了主体的权力和责任,消解了价值的客观性神话、普遍性神话、以及所谓永恒的“价值真理”。而且,价值的这种“主体性”是一种客观现实,它本身是不可能被“摧毁”或“消解”的。  相似文献   

9.
萨特认为,利益的主体性的前提是人的存在,利益的主体性是一种主观性,利益的主体性能够离开人的社会性,利益的主体性是后天个人实践获得的,利益的主体性是人的根基。萨特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利益的主体性在主体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萨特不了解利益的主体性的本质,认为利益的主体性脱离社会关系,源于人的自然本性或某种意识和心理表现,因而,萨特没能科学地揭示主体活动的思想动机和利益的主体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利益的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它的产生和发挥并不取决于主体对某一需要的意识,而是受着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制约。利益的主体性在本质上属于社会关系范畴。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认为,利益的主体性的前提是人的存在,利益的主体性离开人的社会性,利益的主体性强调人的个性。海德格尔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利益的主体性在主体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但是,海德格尔不了解利益的主体性的本质,认为利益的主体性脱离社会关系,源于人的自然本性或某种意识和心理表现,因而,海德格尔没能科学地揭示主体活动的思想动机和利益的主体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利益的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它的产生和发挥并不取决于主体对某一需要的意识,而是受着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制约。利益的主体性在本质上属于社会关系范畴。  相似文献   

11.
自笛卡尔以降,绝对主体性理念已经成为一种统治模式,主宰和规制着西方世界的认识和实践方式,黑格尔意义上的国家主权至上性的哲学根基亦在于此。随着世界历史的展开,全球都为这种统治模式所裹挟,威斯特法利亚国家体系最终确立。然而战争、生态破坏等现代性问题使思想家意识到,主体绝对化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矛盾激化的根源,继而重视主体间性的后主体性观念逐渐占据西方思想和文化的主流,强调主体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同一性、共在性、互容性和流动性。对主体性的不同认识成为欧洲国家属性变动的思想渊源,以欧洲为代表的后威斯特法利亚国家的黄昏与主体性的黄昏相生相伴。在主体性理念转换的历史和逻辑视角下审视威斯特法利亚国家体系转型,探讨以相互承认为基础的一体化动力学,后主体性是深具意义的理论概念。  相似文献   

12.
实现人的主体性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人类教育中主体性发展的逻辑转化使个人主体到类主体的发展成为必然.交往是实现类主体建构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3.
教育的人文意蕴在于对人之主体性的深层关注。教育的主体性日渐成为当代教育最深层次的一种人文关怀的主导话语。弘扬和培植学生的主体性 ,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 ,也是现代主体教育理论的基本精神。主体性品质主要包括自觉积极性、自主能动性和主体创造性等方面。当代教育可以从强化主体意识、改善师生关系、注重引导训练等多方面谋求学生主体性品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现代科技与人的主体性存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非生来就是主体,人的主体性存在既不是人惟一可能的存在方式,也不是人最基本、最原始的存在方式。人成为一种主体性存在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它无论对人本身和人周围的世界都是一件重大事件。正是人的主体性存在使人脱离自然并一跃而成为自然的主宰和统治者,导致人类中心主义,从而打破自然生态平衡,带来生态的恶化。  相似文献   

15.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其根本内涵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的主体性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源动力。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有助于把握和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化解践行科学发展观过程中的矛盾、困境及掌控科学发展观赋予的科学发展方向。高扬人的主体精神,立足人的主体地位和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是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人本核心、发展要务的关键所在,故此,充分发挥主体性理应成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6.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主体性思潮的主要思想观点有 :主体是非理性的自为的自我 ;内在体验是价值判断的唯一尺度 ;人是绝对自由的 ,有无限制的创造性 ;人生之路就是成为你自己 ;认识和真理都是非理性的产物。大力弘扬非理性的个体主体性 ,是人本主义思潮的基本精神 ,但是 ,该思潮的思想理论却明显割裂了理性与非理性、个体主体性与群体主体性、主体性与客观制约性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造成了严重的思想混乱 ,这需要从理论上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主体的人和人的主体性是哲学常提常新的话题。自近代以降,尤其是自以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为标志的主体性原则得以确立以来,这个话题更是成为几乎所有哲学体系围之旋转的枢纽。然而,“主体死亡论”哲学的出现对主体性哲学提出了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8.
从关系角度思考价值即是从实践出发对其作主体性理解。价值的主体性包含两层含义:一事物是否有价值由主体判定;价值是由主体创造的。由价值主体性第一层含义可以理解价值客观论、价值主观论的缺陷,透视价值的多元性和相对性。由价值主体性的第二层含义切入,有助于理解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的关系问题、价值超越性问题和"是"与"应该"问题:满足人的需要的客体的属性、效用或功能是人创造的,人在创造客体价值的同时彰显并实现了自身价值;主体性活动具有超越性,故而价值具有超越性;"是"因为不能令人满意,因此人们才认为"应该"对其加以改变。价值主体性的第二层含义包含第一层含义,比第一层含义更具根本性。  相似文献   

19.
在高校道德教育中,由于受传统的主体性理论的影响,要么强调教师的权威,要么强调学生的中心,师生关系存在着二元对立;这种对立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校道德建设的低效化。在新的形势下,高校道德建设应该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做到以人为本,加强道德教育途径与机制的研究。后现代主义通过对传统主体性的批判,提出“主体”的有机性,即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倡导主体间性,以消除人我之间的对立。这种主体间性的理论对克服传统的师生关系模式,建构一种新型交互主体性的师生关系模式,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超人类主义者预言的赛博人、电子人正成为现实,基于深度学习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实现,越来越智能的技术正在挑战人类中心主义的知识和价值体系,智能时代人类的主体性也亟需重新审视与重构。在弱人工智能时代,作为中介或客体的弱人工智能主体性表现为被奴役的“他者”,本质上是依附于人类意识的“奴隶”。在强人工智能时代,具有自主意识的强人工智能则具有主体地位的可能性,人类与强人工智能在“主体—主体”的关系模式中将会走向共存于世界之中的超主体性。由强人工智能和人类分别演化的虚拟人和虚拟智人,其主体关系的特点表现为在场交流,虚实空间延伸,以及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