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和谐环境伦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人类经历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文明形态,与之相应也出现了敬畏自然、依从自然的环境伦理和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等环境伦理.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高级形态,与之相适应的是和谐环境伦理.和谐环境伦理克服了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虽然双向但不对称的缺陷,是一种双向对称的和谐伦理.它体现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永续发展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紧密的伦理关系。人是以文化的方式在自然中生存的,人类是自然界总体最先进的部分,代表着自然界总体向更高级的方向发展,其他物质群是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人类对自然的保护是积极能动的,自然也以对文化的选择来实现对人类的制约,规范着人类发展的方向。维护自然是人类最高的自我实现,人类应该使自己的行动自觉遵从“天人合一”的法则,为科技注入伦理精神。这样才能解决人与自然的深层次矛盾,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性状态。  相似文献   

3.
自然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当代环境伦理的核心内容,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正确认识与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借鉴吸收各种环境伦理价值的科学合理成分,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境伦理价值观指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  相似文献   

4.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厚牢固的伦理基础,是由多种伦理价值支撑的现代化。这些伦理价值主要包括:中国式现代化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经济高质量发展把公正伦理具体化,因而蕴含着公正伦理;中国式现代化通过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物质富足、精神富有,以此来消解人的异化,因而蕴含着人道伦理;中国式现代化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价值诉求,以善待自然为基本要求,走绿色发展之路,因而蕴含着共生伦理;中国式现代化以世界和平发展为价值诉求,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为基本要求,走世界和平发展与自身发展相统一的现代化新路,因而蕴含着合作伦理。四大伦理都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伦理价值原则,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价值规范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既奠立于人类历史和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基础上,也厚植于伦理正当性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5.
社会生态人顺应生态发展规律,以人—境(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环境)和谐共生为精神旨归,以协同进化为价值目标,以社会责任和代际、代内公平为根本规范,是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谐共生并协同进化的人。社会生态人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价值准则孕育着生态伦理价值;人与社会协同进化倡导社会和谐的价值实践表现着社会生态人的和谐伦理价值;社会生态人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价值追求,担当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维护代内代际公平的社会历史责任,展示着社会生态人的责任伦理价值;社会生态人不仅是对个体人性的理想期待,也是社会组织、单位和社会群体的思维和行为的象征和典型代表,是集体意志的理想代言人,内涵着制度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6.
旅游伦理、旅游环境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旅游伦理、旅游环境保护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旅游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内在需求,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然选择;旅游环境保护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旅游业的发展孕育了旅游伦理,旅游伦理又对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加强旅游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规范、调节和升华作用.  相似文献   

7.
生态和谐伦理源于生态环境恶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森林危机,土壤退化,酸雨问题,物种濒危,声、电磁波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是当今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触目惊心的生态灾难,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一系列伦理问题。施韦兹"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学、莱奥波尔德的大地伦理学、卡逊的尊重自然伦理学、辛格的解放动物的伦理学、丸山竹秋的地球伦理学、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构成了和谐伦理发展链条上不可缺少的环节。苏宝梅等的《和谐伦理学宣言———为了所有生物和非生物存在的和谐发展》在梳理了生态伦理的种种形态后,明确提出了和谐伦理学。和谐伦理涵盖了自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生态和谐伦理是和谐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和谐伦理主要包括六方面内容,而发展生态和谐伦理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环境法的伦理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主张人类热爱、尊重、保护、合理利用自然,通过道德和法律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与人的关系,实现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相和谐、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和谐、经济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人化自然"与"未人化自然"相和谐、人与自然相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能够满足道德法律化的必要性论证和可行性论证,应当成为环境法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是在总结人类社会发展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站在人类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而提出的.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斗争中,环境伦理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更深的层面上代表了人类对自然的价值判断.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的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应该遵循的实践准则,通过分析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存在的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总结出现实伦理对策.  相似文献   

10.
生态生产力是一种全新的生产理念,与传统生产力相比较,生态生产力尊重自然的全面价值和权利;强调人对自然的道德义务;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生产实践中,生态生产力要求人类树立生态伦理意识;履行保护环境的伦理义务;承担保护环境的伦理责任。  相似文献   

11.
伦理属于自然演化过程在社会中得以继续的最佳准则,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既自然又自觉地遵循着的一种关系准则。人类社会面对环境危机,需要环境伦理,环境伦理是人与自然共生的自然法则,是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延伸到自然,参与自然生生不息的共生过程。技术异化的解决,需要科技伦理,科技伦理从人的行为向度考察人类生而面对的危机,涉及危机的极限。“模糊界限”原则阐明了危机极限的内涵及其严峻的现实,这也肯定了科技伦理的意义,从而提出走向生态纪元是地球共同体的未来,也是伦理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立足于中国的发展实际,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都对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观作了继承和创新.毛泽东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关注是多元的,包括人口有计划地再生产、水患治理的人文关怀以及森林资源对人类高质量生存的重要作用;邓小平则从科学和法制的角度着手于生态伦理建设;江泽民通过近半个世纪新中国的建设实践从"促进"的角度关注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的综合发展新理念,以人为本,将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置于其中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从生态伦理的视角来关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党的领导人如此关注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的一种实践与创新.  相似文献   

13.
善恶是人类伦理情感经验的普遍范畴,凭借善恶之肯定与否定来总结、概括、整理人类生动、丰富、多样的情感经验而使伦理知识成为可能。人类的情感对象有两类,一类是关乎人类自身的,一类是关乎自然的。关乎人类自身情感的是一般伦理;关乎自然情感的则是环境伦理。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善恶情感及其自觉是环境伦理的现实基础与可能的逻辑依据。对情感的理性考察与认知统一整合为意志,意志最终凝结为目的。外在于事物的意志目的渊源于事物内在的规律性目的。对人的内在目的的觉悟是一般伦理意志、伦理规范的来源,对自然内在目的的觉悟则是环境伦理意志、环境伦理规范的来源。  相似文献   

14.
:以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为原则所建立的现代城市造成了众多的城市环境问题,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逐渐发展到二元对立的状态,促使城市生态系统处于一种岌岌可危的边缘.在对现代城市环境问题深刻反思的基础上,生态城市建设应运而生并得到迅速发展.生态城市是为了解决当前城市环境危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城市发展模式.生态城市与环境伦理具有内在一致性,它蕴含着非人类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公正的环境伦理观.环境伦理引导生态城市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首先,环境伦理价值观、环境伦理道德规范和环境伦理信念等环境伦理价值理念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其次,生态伦理文化、生态道德教育、低碳经济模式和生态伦理法制等环境伦理实践行为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15.
生态是自然的状态,人类生存于自然环境中,有史以来就应是生态的和谐存在与发展。在农耕时代,人类虽然不自觉生态的价值与意义,却是敬畏自然,与自然平等相处而符合生态伦理的。然而,近代以降,人类的工具理性大加凸显,自然生态在城市化与工业化过程中遭受严重的破坏,人类也在破坏过程中觉醒生态的意义与生态责任的承担。而实践生态伦理的路径或者说发展生态伦理的指向应是全社会的责任担当,特别是公共政府的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16.
简·斯迈利的小说《一千英亩》蕴涵多种文学伦理内涵,其中隐性的毒物描写可以将该作品归入后自然小说之列。本文以环境文学之毒物描写为切入点,从环境伦理思考、环境伦理话语、环境伦理诉求三方面分析《一千英亩》的环境伦理主题,指出《一千英亩》等后自然小说中的毒物描写源于作者的毒物意识,是毒物危机背景下人类关于环境末世的环境伦理思考;潜隐在土地之争、父女矛盾等传统伦理话语下,小说揭露人类滥用化学毒物以提高土地产量,忽视毒物对环境和女性造成的无法逆转的危害,表面先进繁荣的农场暗藏着人与土地的生态危机,构成环境危机背景下典型的环境伦理话语;基于毒物描写的环境伦理主题反映了后自然小说的环境伦理诉求,表现出文学创作对特定历史阶段各种伦理观念和伦理道德的独特表达与作家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  相似文献   

17.
在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如果仅仅站在非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或者反之,都会陷入环境伦理困境,和谐理念可以整合两者中的合理成分,超越两者的对立。这就要求处理好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的关系,人对自然的适应和改造的关系,人对自然的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在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保持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根本的是要依靠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与关怀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怀伦理追求人们之间的彼此关怀,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关怀伦理的倡导者们大都是女性,她们将视阈投向私人生活领域,在对人们有关"爱、友谊、血缘关系"等生活世界的行为进行考察中,她们看到,人们的具体行为方式总是以增进、维持关系为价值核心来自觉调整的,人们的行为原则以"对他人的关切与反应"为标准.特别是在对父母抚养孩子的"母性实践"中,行为者直接在他人的需求与自身的情感反应下行动.在传统伦理学中,这些行动都是出自人类内心情感的自然行为,不属于道德理性的范畴,也不能纳入道德的价值领域.但是,在关怀伦理学者那里,正是从行为者按情感反应而行动的实践中,提出关怀伦理的道德推论模式.  相似文献   

19.
和谐是文化,也是文化的产物。中国传统的和谐观以伦理为基础,西方传统的和谐观以宗教为基石。和谐的当代本性是伦理的,它蕴含着道德自我的伦理要求,尊重他者的伦理原则,个体以实体为指归的伦理精神和社会作为伦理实体的道德精神以及人对自然的伦理责任。和谐的伦理定位使伦理成为和谐最为亟需的文化因子。  相似文献   

20.
韦伯把伦理划分为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并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信念伦理。信念伦理要么是神秘主义救赎宗教的产物,要么是出世救赎宗教的产物。中国传统社会并没有真正的救赎宗教,其伦理也非真正信念伦理。中国传统社会的世界观是关注经验世界的,是关乎天地人的政治哲学;关心的是各种关系的和谐。因此,关系和谐伦理抓住了中国传统伦理的本质特征。关系和谐伦理和责任伦理都关注经验世界;但在传统文化意义上,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伦理。当代社会,随着新的哲学文化的产生,关系和谐伦理和责任伦理呈现了统一的曙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