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受“体认式”思潮的影响,主流理论开始关注隐喻认知模式,而东方文化恰恰一直强调的是整体性认知思维.《周易》的“天人合一”、“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等观点尽显了隐喻的思维模式和认知规律.从结构和语篇上,《周易》都体现出取象为源、隐喻映射及联想式思维的特点,极简画繁地表达了人类对自身、他人和世界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英汉“天气”情感隐喻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是人类最普遍、最重要的人生体验,是人类独特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反映。人的抽象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建立在人体感知基础上的隐喻来表达的。为了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情感隐喻现象,本文以描述天气状况的词语为研究对象,通过论述“天气”情感隐喻产生的认知基础,解读英汉表示情感的“天气”隐喻。  相似文献   

3.
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人的语言表达是受思维方式支配的。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使得英汉句型结构差异较大。因此,研究英汉思维特点,弄清其对句型结构的影响,对外语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基本方式,它是通过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使人类达到认知世界的目的.《围城》中情感概念隐喻及其翻译的定量和定性分析证明:基于人类共同的身体经验,英汉两种语言的情感概念隐喻系统有着重叠的部分,英汉隐喻完全移植的实现是翻译过程中求“同”忽略“异”的过程,然而对于那些无法忽略的“异”,英汉不同文化模式中的“优先概念化”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植根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隐喻的主要表现形式还是语言,英汉两种语言作为不同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人们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文化模式。文章从自然现象的联想不同、宗教信仰的联想不同、颜色词联想不同等方面对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的生成和理解上存在差异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隐喻,作为构建和表达新概念的一种重要的思维认知方式,在人们进行思维和叙述的过程中起中心作用。情感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借助于空间方位和有形的实体或人体本身来表达抽象复杂的情感概念。本文以人类的基本情感“悲”、“喜”的隐喻表达为研究对象,时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情感隐喻认知在共性和个性差异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7.
隐喻不仅是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到人类的认知过程,并植根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通过对比分析一些常见植物隐喻现象来探讨英汉植物词汇隐喻意义的异同,并分析英汉民族认知思维上的差异。这种认知比较分析有利于丰富人们对不同语言文化的理解,从而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8.
用委婉的方式表达“死亡”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不可缺少的思维方式,隐喻在死亡的表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英汉两种语言在死亡的隐喻表达方面既表现出一定的共性,也表现出因文化传统、生活经验、宗教信仰等的不同造成的差异性。对于两者的对比分析将更有力地揭示语言的隐喻共性以及隐喻的文化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各民族语言中的隐喻是有理据、有文化内涵的。从英汉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经济体制等方面分析探究导致隐喻认知异同的根源,以全面深刻地理解蕴涵在隐喻中的文化共性与个性,正确解读英汉隐喻话语的意义,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概念运用的分析比较,发现隐喻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具有普遍性和共性.但是隐喻的主要表现形式还是语言,英汉两种语言作为不同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人们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不同的文化模式.由于两种思维和文化模式的不同,在隐喻的生成和理解上都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一些差异.在此,我们将对由于生活环境、生活经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不同所导致的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的生成和理解上存在的这些差异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隐喻在复合词中的投射有不同层面。投射到词义层面。引起词义演变,可称为词义隐喻。投射到语素层面,产生喻体语素。喻体语素以其隐喻意义参与构词,可称为构词隐喻。真正能够产生新词的是构词隐喻。复合词构词隐喻的隐喻结构类型可分为喻体语素在前的借喻造词和喻体语素在后的暗喻造词。  相似文献   

12.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换言之,诗歌必须通过隐喻性的意象才能证明自身的存在,而由于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语际转换时意象隐喻意义的失落有时是不可避免的,译者在对其进行隐喻重构时可以而且必须发挥创造性,采用补偿法以期将意象隐喻意义的亏损减至最小。  相似文献   

13.
认知隐喻识解中的客体因素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类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隐喻性语言是人类隐喻思维的产物。隐喻性语言的识解不仅受到思维方式、认识能力等主体因素的制约,而且还受到喻体本身等客体因素的影响。现以隐喻的喻体为基点,从喻体的意象差异、喻义空缺、形似义异以及喻体的场景选择等几个方面考究了客体因素对隐喻识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活动,语言使用中的隐喻表达式只是人类隐喻性认知方式的表征.文章概述隐喻认知在科技语言中的重要作用,并重点讨论隐喻认知在科技术语词义演变过程中的几种模式.  相似文献   

15.
许多词既有字面意义,又有隐喻意义.英语中许多词和词语与汉语中对应的词和词语在隐喻用法上完全一致.但是,由于历史、地域、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别,中国人和英美人对同一事物的思维、理解、看法和说法不尽相同,英汉两种语言不仅有字面意义相同,隐喻意义不同的词和词语的存在,更有为一种语言和文化特有的隐喻存在.  相似文献   

16.
在对隐喻真值条件的探讨中,吉纳比与斯坦哈特分别基于范畴归属和可类比性刻画了纯粹的语义真值条件。如果把讨论延伸至句法和语用,将能更深入地反映隐喻的生成和理解。真值条件语用学认为,语句的完整语义可以视为其组成部分经语境调适的内容(及其组合方式)的函数。在范畴类型理论框架下,该调适过程具体可以通过赋予表达式不同的范畴和相应的类型来体现。就隐喻语句而言,语境的调适体现为转变源域类型和限制隐喻函数对性质的选择,首先将源域的类型由个体集转化为性质集,然后通过一个从性质集到个体集的隐喻函数,在源域性质集中提取符合语境的特征性质,如果目标域中的对象满足这一提取出的性质,则隐喻语句为真。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认知语言学隐喻理论的基础上,基于细致的语料分析,对英汉语视觉动词的语义投射问题进行了描述分析,从而证明词语的语义变化是从一个语义域向另一个语义域的投射,是从具体向抽象的投射.同时,我们可以总结出人类的隐喻性思维方式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8.
隐喻功能的探究局限于隐喻外显功能的分类和简论,隐喻内隐和模糊功能(包括外显功能)的语用运作机制还没有得到开发.隐喻的外显功能和内隐功能分别指隐喻意义和隐喻含意、隐喻影像、情感和非言语信息之间的趋同和趋异;在隐喻的模糊功能中,相关因子的惯常表现是:隐喻意义(明晰)- 隐喻含意(模糊/明晰)- 隐喻影像(模糊/明晰)- 情感(模糊/明晰)- 非言语信息(模糊).  相似文献   

19.
隐喻不仅是人类策略交际的重要语言资源,而且是实现策略社会交际不可或缺的语用策略。作为语言资源的隐喻和作为语用策略的隐喻的同效功能,研究成果颇多;但是作为语用策略的隐喻错配(异效)功能的研究还是个空白。本文通过分析隐喻意义、隐喻含意、隐喻影像、情感和非言语信息之间的关系,探讨了隐喻错配(异效)功能-隐喻意义和隐喻含意、隐喻影像、情感以及非言语信息趋异-的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主要从认知语言学视角,运用认知隐喻和认知转喻理论深入剖析了"高人"与"高手"的共有词义"技能高(超)的人"的衍生过程。即"高人"是经过隐喻机制(将始源域空间维度的"高"的元素映射到目标域"熟练的、超出一般程度的技能"之上)直接衍生出"技能高(超)的人"之义,而"高手"则是先经过转喻机制("手"转喻拓展为"人")再经过隐喻机制衍生此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