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夜读《三国》,蓦然灵光闪现:那些人间英雄、世上豪杰,都是被优点杀死的。悟到此处,不禁冒出几许冷汗。诸葛亮是被"谋"杀死的。"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尽管后代文人墨客给诸葛亮加上了那么多人造光环,却无法改变他是一个失败的英雄的史实。他不但谋略超人,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究竟败在何处?透过  相似文献   

2.
<正>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的企业免不了有的要失败,有的会成功。失败并不可怕,问题的关键是看我们如何对待失败,是一败不振呢或是及时从失败中总结出经验教训来。诸葛亮曾说过:“善败者不亡也”。正是由于他善败,诸葛亮在其痛失街亭之后,才有其后来图举中原大业之宏举。 笔者所在地有一家企业,前几年无论做什么总喜欢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转,认为搞尾随开发,风险小,保险系数大、成功率高,因而见市场上什么  相似文献   

3.
正诸葛亮的知人善任一向为诸多王朝统治者所称道,随着学界对诸葛亮研究的深入,论述诸葛亮用人失误的文章越来越多。在此笔者对诸葛亮用人的偏执之失进行一些客观的探讨。一、根本原则——兴复汉室,坚定北伐诸葛亮是一位有志向、不偏安的丞相,曾言"才需学也,学需静也,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其"志之远"或许是"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出将入相、辅佐君主成就霸业。诸葛亮27岁初出茅庐后的第一件大功是成功劝说孙权、促成孙刘联盟,随后刘备入川是庞统  相似文献   

4.
《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九回有个故事,说楚成王拜子玉为令尹,掌握中军元帅之职,文武群臣皆置酒相贺。酒至半酣,沩贾求见曰:"诸公以为可贺,愚以为可吊耳。"子玉怒曰:"汝谓可吊,有何说?"贾曰:"愚观子玉为人,勇于任事昧于决机,能进而不能退,只可佐斗而不可任将帅之职。若以军政委之,必然坏事。谚云‘太刚则折’,子玉之谓也。举一人而败国,又何贺焉?"后来,晋楚城濮之战中,子玉果然"性刚而躁",导致兵败身亡。看来,沩贾在事前就把性格作为识别和判断将才的标准之一,确属有识之见。翻开史书,类似子玉这样确有才能,但因性格的缺陷而得不到充分发挥,甚至招致失败的事例,真是数不胜数。战国时,魏国名将庞涓,曾经战功卓著,堪称将才。然而,他心胸狭窄,嫉贤忌能,最后为孙膑所败,落个不光彩的结局。楚霸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本事很大,可他骄矜轻狂,霸气十足,兼之轻信多疑,优柔寡断,虽然起兵之初雄极一时,结果也落个兵困垓下、自刎乌江的下场。智勇兼备的关羽,死于骄傲轻狂。勇猛过人的张飞,死于急躁鲁莽。司马懿统兵十多万,追诸葛亮于西城,却由于性格上的多疑,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使到手的胜利不翼而飞。上述诸人,论本事、能力堪称英雄,但性格上的缺陷却使他们吃了大亏。当然,他们中许多人失败的原  相似文献   

5.
葛伟 《领导文萃》2012,(17):44-47
诸葛亮用人的短板作为史上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的诸葛亮,在政治、军事领域的成就早已彪炳史册,但是其光辉业绩却难掩其在主政蜀汉政权之时用人策略上的重大失误。诸葛亮在用人上的最大败笔当属其大力扶植起来,又使其北伐大业付诸东流的马谡了。诸葛亮与马谡一家关系非常亲密,他与马谡形同父子。再加上马谡本人的确有才能,还曾在诸葛亮平定南中的时候提出"攻心"之策,为诸葛亮消除了日后北伐中原的后顾之忧,所以,诸葛亮在马谡身上寄予了事业接班人的厚望。对马谡过高的期待,让  相似文献   

6.
徐焰 《领导文萃》2012,(18):37-38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人们提到诸葛亮,往往评价他帮刘备制定的军事战略《隆中对》是"高才天下知",《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甚至称其为"万古之人所不能及也"。不过若正视历史,可看出《隆中对》确定的目标并非三国割据,而是要一统天下,这个战略意图最终以失败告终。熟读史书的毛泽东在点评时便认为:"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刘备把军队分散在四川和荆州,犯了两线作战的大忌,这正是致败之  相似文献   

7.
正1.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2.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3.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4.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  相似文献   

8.
吴稼祥 《领导文萃》2013,(16):44-46
三国之成,成于两弱相加攻一强;三国之败,败于两弱相减养一强。《三国演义》我读过两遍。上初中时读过第一遍。最近,为了配合看《三国演义》电视剧,我看了第二遍。读第一遍时,书中人物只给我留下了似懂非懂的漫画式印象。书中只有两种人:好人和坏人,忠臣与奸臣。关羽是好人与忠臣的完美典型,而曹操则是坏人和奸贼的集中代表。有人说,诸葛亮最怕的人不是曹操,不是司马懿,而是关羽。  相似文献   

9.
权力欲望,难以抗拒;古往今来,概莫能外昔日,诸葛亮隆中一对,使得玄德公慨然叹曰"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随后火烧博望坡,联吴抗曹魏,诡辩保荆州,为颠沛流离的刘备集团积蓄了雄厚的实力。然而在此之后诸葛亮似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西进巴蜀,庞统为谋,出兵汉中,法正在侧,而诸葛亮也只能在刘备贸然伐吴的意气用事面前无奈的感慨"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足可见诸葛亮已然失去了刘备昔  相似文献   

10.
陈旭 《领导科学》2012,(10):56-57
诸葛亮被称为不朽传奇和智慧象征,他一生鞠躬尽瘁,六出祁山,却壮志未酬,令人扼腕。然而,人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越是智慧的人,越可能做出不智的事情。所谓胜有因、败有果,诸葛亮最终壮志未酬,至少因为他在四个方面做得不够明智——投机取巧、空想主义、事必躬亲、人际失调,而这四个方面又互为因果,让他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远。  相似文献   

11.
正诸葛亮用人,基本上沿袭的是汉朝"举孝廉"遗风,注重表现出来的"德行"。而好德胜于好才,必有虚伪无能之徒表演的舞台。奉行德治的诸葛亮,在用人方面极为苛刻。"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史学界对他的普遍指责。诸葛亮要求众将群臣"又红又专",如果"专"而"不红",他宁可不要;而倘若"红"而"不专",他却可以将就使用。"蜀汉无大将"时,有着"一颗红心"的廖化不也是作了先锋吗?自古君子真伪不可分,但真才与草包总该分得清。在蜀汉的  相似文献   

12.
高为 《领导文萃》2012,(12):91-93
《三国演义》,有人当做文学名著,有人当做作战指南,有人当做经营宝典。我最近重读了一遍,觉得它还是阴谋大全,里面写尽了各种伪装——装傻、装败、装醉、装降、装死、装病……小说四十四回,诸葛亮智激周瑜,建议东吴献出二乔,以保平安。明明知道大乔、小乔分别是孙策、周瑜之妻,还献此奇计,  相似文献   

13.
刘亚洲 《领导文萃》2014,(22):109-113
正——甲午战争中国败了,却是凤凰涅槃,一步步走向辉煌;日本胜了,却在胜利中一步步走向灾难一个现代国家与前现代国家的对决,清朝怎么能赢?甲午之败并非海军之败,也非陆军之败,而是国家之败。甲午战争日本的胜利是制度的胜利。大清帝国的失败是制度的失败。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在唤醒了清朝的同时也唤醒了日本。中日两国同时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但两个国家学习西洋文明,一个从内心革新变化,另一个则止于外形。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饭吃,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衣穿。当饭吃的消化了,强身健  相似文献   

14.
孟新生 《领导科学》2012,(31):43-44
与用干部同样重要的工作就是培养干部,而培养干部甚至比用干部更复杂、难度更大.三国时期,曹操、孙权、诸葛亮这样的大师级人物在培养干部上也存在一些误区,应引以为戒. 诸葛亮之误区:伯乐相马 案例之马谡:天才的陨落 早期的刘备没有固定的地盘,一直亡命天涯,疲于应付,人才培养始终是其短板.  相似文献   

15.
有一种胜利是失败,那就是高兴得太早,以至阴沟翻船胃一种失败是胜利,那就是卧薪尝胆,终于东山再起。刘备有了诸葛亮后打了几个漂亮的胜仗,但毕竟不敌百倍于已的曹操大军,又被追 得满天飞。赖有诸葛亮熟悉知地理,带领团队败后重生,这就是胜利。没有这一步就没有接下业辉煌 的赤壁之战。  相似文献   

16.
<正>曹操是历史上知人善任的用人高手,帐下猛将如云、谋臣似雨。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他为"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评价袁绍却是"有才而不能用,问善而不能纳",综观二人平生是非,陈寿的评价不可谓不客观。而被曹操誉为"吾之子房也"的荀,在官渡之战前对二人便有"四胜四败"之论。历史是最公正的裁判,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曹、袁不同的历史境遇也证明了荀"四胜四败"之论的正确性。对领导干部来说,曹操"四胜"之才识无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三国时期,蜀国境内"刑法虽峻而无怨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蜀国名相诸葛亮严于律己、清正廉洁。诸葛亮一生"抚百姓,示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为其所动,之后跟随刘备征战南北,屡建奇功。刘备死后,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帮助后主刘禅治理蜀国,殚精竭虑,事必躬亲,以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诸葛亮以他的实际行动验证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  相似文献   

18.
王者之师     
黄永武 《领导文萃》2013,(16):47-48
大将左宗棠最喜欢听诸葛亮的故事,还以武侯自命,给友人的书札常常自署别号"今亮";诗人杜甫,也最崇敬诸葛亮,也以武侯自命,称赞孔明是"万古云霄一羽毛"。好像中国人不分文武,都奉诸葛亮为心中的偶像。在诸葛亮之前有张良,之后有刘基,这三个人都扮演了同样的历史角色。诸葛亮近申韩法家,张良近黄石公道家,刘基精于天文兵法近乎阴阳家,尽管三人思想  相似文献   

19.
礼贤与纳策     
李永刚 《决策》2001,(7):56
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延请诸葛亮,共商天下大计.许久以来,这就一直被誉为延揽英才的不二之道.  相似文献   

20.
河之洲     
明白自己的职守对诸葛亮的"事必躬亲"作风进行批评,并不是后人才有的事。早在诸葛亮在世时,他的部下杨就对他当面提出过批评。《资治通鉴》第七十卷载:有一次,诸葛亮正在亲自校对公文,主簿杨径直跑进他的办公室劝说:"为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