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新民 《中国社会科学》2020,(10):141-166+207-208
国际学界当前围绕有我与无我的争论,特别是碎片化自我论兴盛所引发的探讨,不仅将"有无自我"这类经典问题推向了本领域的焦点地位,而且还引出了在没有同一性的物质性身体上,如何可能产生出具有跨时同一性的自我之类的"困难问题"。要想对这些问题做正本清源、切实有效的研究,必须从自我感而非从关于自我的预设出发。在切入关于自我的本体论和同一性问题时,必须优先解决里面的形而上学问题。同一性概念具有规范性特点,可指包含着差异性、间断性、变动性的具体同一性。据此,有理由论证自我有绵延生命始终的同一性。"自我"所要表示的是一种超越已有本体论范畴的特殊的存在样式,可称作"最低限度"的实在,在人的深层心理本质结构中具有独特的地位,既与诸心理、身体样式相互依赖又相互区别,可看作是人身上客观存在的大量模块中的一种具有中心和统摄地位的特殊模块。由于它不能归结为心身,因此在重构人的整体的概念图式时,应一并思考它们三者及其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确立自我之哲学边界的源始根据在于自然的限制和人性的限度,自然限定了自我的物理空间和能力边界;人性限度规定了自我的社会空间和精神世界。当人们在极为熟知的社会空间过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时,自我是自发的、直觉的,缺少反思和批判;而在欲望被神圣激发的现代性初始阶段,自我变成了任性的甚至是狂妄的个人,常常超出自然和人性规定给人的界限,自以为是伤害了他者,最终也使自己受到惩罚。只有在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相对共生共存的社会里,一个自知的、自觉的、自愿的自我才会被培养出来。其实,良序社会的建制和具有反思、批判、有罪恶感的自我的培养是相互的过程。我们正走在这种建制和培养的路上。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的长达四十余年的理论著述活动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异化”这一概念几乎贯穿了他的理论著述的全部。这一现象说明,“异化”概念对马克思来说,绝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概念。然而,由于国际国内各种特殊的历史原因,我国理论界的主流认识,却总是有意无意地降低异化概念在马克思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诸如“不成熟说”、“过渡性说”、“费尔巴哈遗迹说”以及“后来抛弃说”等等。这样,就忽视了异化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决定性作用,抹杀了异化所特具的实践功能、认识功能和批判功能。在哲学改革走过十多个年头的今天,该是确定异化概念在马克思哲学中的重要地位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4.
中国哲学的“自我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些年,中国哲学界在深刻反思过去一百余年"以西释中"的实践中,作为对西方哲学解释强势的一种反制,提出"以中释中"(本文称"自我诠释")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多数学者的同情和支持.  相似文献   

5.
论“哲学基本问题”的局限性吴启文思维与存在、精神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被称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在苏联哲学模式的哲学教材中起着特别重要的核心作用,认为它规定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决定了一切其他哲学问题的如何解决,对一切哲学派别起着价值尺度的作用,它判别哲学派别的唯...  相似文献   

6.
技术进入哲学的研究领域,成为哲学的研究对象发展至今历经了一百余年。对技术的不断反思逐渐成为人类理性的行为,本文在论述技术哲学的性质、技术哲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技术哲学的研究的未来发展做了尝试性的解答。  相似文献   

7.
智者哲学是希腊早期哲学向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繁荣期哲学转变的枢纽点,在整个西方哲学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但是,由于柏拉图、色诺芬和亚里士多德的充满敌意的批评,也由于智者运动的某些思想家,尤其是晚期思想家的玩弄诡辩的倾向,智者哲学的历史地位一直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自从黑格尔和格罗特(1794—1871英国历史学家)试图比较公允地评价这些哲学家以来,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变。但我国哲  相似文献   

8.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仅仅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还是全部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时代主题究竟是何关系?这是关系到对哲学的根本性理解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逐渐从传统教科书体系的藩篱中摆脱出来,形成了高度自觉的方法论和民族创新意识,为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强劲的动力,开创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局面。然而,综观各种范式可以发现,所有这些创新无不是与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重新理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后者依然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基础问题。随着时代和哲学主题的变迁,这一问题在当代也呈现出全新的时代内涵和理论意义。因此,如何立足于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时代主题,系统总结和反思这一问题的发展脉络和历史意义,全面挖掘这一问题的时代内涵和当代价值,就是一项重大而又基础性的研究课题。鉴于此,本刊集中编发了这组文章,详细探讨问题提出的历史语境、科学内涵及其当代价值,这对我们进一步推动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理解以及哲学方面的创新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我们希望这组文章能够引起国内学界对此问题的广泛关注,从而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9.
管理是以管理者哲学观为前提的,作为管理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决策与中国哲学的有关学说大有关系。比如古人的决策矩阵,孔子关于决策是谋与断的统一,等等,都给我们启迪,都有助于我们认识决策的地位、过程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自我”作为经验、意识、情绪、意向等属性的所有者,作为活动的主体和责任的承担者,对其本质的探寻从古希腊明确提出“认识你自己”以来就持续不断.西方哲学“自我”概念作为对“自我”本质的发现与研究,本质在于将“非我”的现实世界和“自我”自身纳入自我意识范围内,并运用不同哲学方法加以理论描述.考察“自我”的哲学概念形成史,可以发现其演变历经“模拟的自我”、“外在授权的自我”、“内在授权的自我”三种理论构型,此三种构型的转承接续构成了“自我”概念发展的内在逻辑.对“自我”哲学概念理论构型及其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可以考察“自我”概念发展阶段中理论构型的变异关系,并进而揭示出“自我”概念的哲学发展实质及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1.
田丰 《学术研究》2012,(11):1-7,163
以问题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基本出发点。问题观是一种世界观、一种历史观、一种认识论、一种价值观和一种方法论。问题的哲学是实践哲学;问题的哲学是反思哲学;问题的哲学是批判哲学。  相似文献   

12.
孙广军 《东岳论丛》2000,21(1):64-66
公有制本身是一个多样性的范畴 ,必然要通过多样化的外部表现形式得到实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应是质和量的统一。与量上的简单多数相比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更主要地表现在质的优势上 ,表现在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方面。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最终要靠其自身的竞争力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我省哲学界关于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以下简称“两变”)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几年。至今,对于“两变”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大体上仍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是认为“两变”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精辟的概括和表述;另一种是认为“两变”只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回答;我则认为“两变”不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和表述,而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全面的、科学的回答。  相似文献   

14.
古小明 《江淮论坛》2004,20(4):65-68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一般理论和学说,是作为主体的人对自身的一般理论形态的把握。它是一种以人为本、从人出发的为人的哲学,它以实践为基本范畴,对人的各种生存状态、活动方式和历史关系作了深刻的论述,揭示了人的存在与人的意识、人的活动与人的异化,人的自觉与人的解放等之间的现实关系,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高扬了人的主体性。随着人的问题成为当代哲学的主题,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所处地位问题应得到切实的回答。  相似文献   

15.
论“经济人”的哲学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古典经济学到“新政治经济学”,不同的“经济人”假设分别构建了不同的经济学说,理论上“经济人”的完整含义至今仍在争议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与西方“经济人”理论的关系是怎样的,涉及到社会主义经济分析的方方面面。全面认识西方“经济人”理论的哲学内涵及其在社会主义经济分析中的位置,是借鉴和吸收西方经济理论的前提之一,也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相互关系的关健所在:“经济人”是一种理论抽象,它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当然有许多不一之处,只是为了理论分析上的便利,才舍弃掉每一个人在生活中的个性差…  相似文献   

16.
聂长建 《兰州学刊》2005,1(6):53-55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哲学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方法论运用,是实践的智慧;是对西方主客相离、天人二分的自然时间观的超越,是批判的智慧;是中国传统的知行一体、"天人合一"时间观的集中体现,是行动的智慧."与时俱进"是古为今用的点睛之笔,是解决当今中国现实问题的钥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7.
立足于人的本性来把握人的需要的本质,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所一贯坚持的立场和方法.在他们看来,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质属性.这个属性对人的重要性突出地表现为失去人的固有需要,就没有人的存在.可以说,人的需要本性是"以人为本"观念的最为基本的哲学根据.  相似文献   

18.
<正> 自我认识是认识深化的标志,“哲学认识”问题的提出是哲学自我认识深化的必然要求。 科学认识论的创立与发展启发了我们。在哲学理论中,应该有专门的“哲学认识”论,哲学认识论的对象就是哲学认识。 现行哲学教科书体系把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的哲学与作为社会存在反映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哲学分作两处讲,使哲学的性质模糊不清,而哲学认识问题的提出为这种分割现象的统一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9.
论哲学“终极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终极关怀”一直是内涵广泛、含义模糊的哲学概念,在哲学史上,对其含义的澄明也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然而随着当代哲学的生活回归,哲学的“终极关怀”也越来越呈现出其本真的内涵:它是对人类生存命运的总体性、精神性和动态性关怀。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近几年来,哲学界不少同志对此提出了异议,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重新进行了探讨。但是,要真正建立一个在逻辑结构上反映宇宙总体及其各个领域之间相互联系的科学的哲学体系,除了要认真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成就外,更主要的是要认真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中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逻辑,使逻辑再现历史,把历史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统一起来。马克思指出:“与其他建筑师不同,科学不仅要描绘出空中楼阁,而且它要在打下大厦的基础之前建造起大厦的各层”。如果说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座理论大厦,那么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就是这座理论大厦的各层。而其中,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部分,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变革的枢纽和焦点。了解了这一点,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才谈得上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