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3.
孙犁 《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纪实)》2014,(6):22-23
1旧式婚姻,过去叫做“天作之合”,是非常偶然的。据亡妻言,她十九岁那年,夏季一个下雨天,她父亲在临街的梢门洞里闲坐,从东面来了两个妇女,是说媒为业的,被雨淋湿了衣服。她‘父亲认识其中的一个,就让她们到梢门下避避雨再走,随便问道: 相似文献
4.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2016,(10)
正1.百色起义后,张云逸将军任红七军军长,与士兵同薪饷,同衣食,同甘苦。每到宿营地,将军必至炊事班,拾柴、烧火、煮饭、炒菜,忙得不亦乐乎,故大家均称之为“老火头军”。2.新中国成立后,徐海东将军于辽宁大连休养。凡有人来探望,将军必问三件事:“政治上犯错误没有?经济上多吃多占没有?生活上和老婆离婚没有?”将军夫人周东屏提醒他:“多年不见的老战友,怎么好这样问?”将军执拗曰:“净说好听话,算什么老战友!” 相似文献
5.
6.
7.
8.
在晚清四大名臣中,张之洞没有曾国藩那样走红,没有左宗棠那样牛气,也没有李鸿章那样位高权重。但令人称奇的是,在政局动荡、国势颓废、人心背离的晚清,他竟然一生都在升官,一生都没有被贬,甚至没有受过任何处分,并最终成为慈禧临终的托孤重臣。 相似文献
9.
近段时间以来,由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在高考招生扩大自主招生的范围、通过面试决定录取结果、按人口比例划分招生指标等改革举措,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实,这次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并不仅仅是对"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传统高招方式的一种颠覆,更重要的是对高等教育素质水平的一种重新思考.可以这样说,不对传统的高等教育制度进行深刻的反思和真正的改革,"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就无法实现. 相似文献
10.
以不久前胡锦涛总书记访问美国时到访的耶鲁大学为例,仅这所著名的院校就出过20位诺贝尔奖得主。令人遗憾的是,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时至今日竟连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没有。近日有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即使是北大和清华也只能排在世界大学体系的百名之外,而其他若干所名牌大学则差距更远。差距除了硬件外,更有软环境的建设、人事管理制度方面的落后。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和阿拉伯民族是世界上两个古老的民族.远在中国两汉时代,中阿人民便通过宗教传播、学者互访、商品贸易等活动,建立了深厚的传统友谊.如今,我们将带着这种传统友谊,共同迈向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1世纪.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同属于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他们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 相似文献
12.
任剑涛 《社会观察(上海)》2006,(4)
中国的大学,目前还处于主管部门细致入微的管理之中。大学的自主管理还没有得到合法的承诺。大学的具体事务还处于教育主管当局的直接干涉范围之内。从大学的经费来源到经费的具体使用,从大学的人事制 相似文献
13.
进入2012年以来,清华校长“贪腐门”,浙大校长“玩牌门”,北大“淫棍门”等层出不穷,这些“门”使中国大学的形象受到冲击,引发一系列质疑。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变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分配是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中最初始也是最重要的一环。这一环节工作的好坏直接制约着国家和个人各方面事业的发展,因此历来为政府和公众所瞩目。从政府的角度讲,高层次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是指从国家发展的全局而言,这一配置能够最大限度地与国家发展的目标相一致,最有效地与国家的发展规划相协调,从而达到“人尽其才”的人力配置状态。从个人的角度讲,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则往往要追求个人发展目标的实现。由于不同的个人,不同时期个人价值观的变化,国家与个人在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的追求目标并不能时时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5.
16.
我在近著《北大批判》中,有一章叫《中国大学的弱智化》(此文曾在《社会学家茶座》总第29辑上全文刊载,刊载时文章题为《从“钟曲线”看中国大学智力的下降》),引来了田方萌先生的批评。他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点:第一,我所谓的农村子弟被排除在大学之外的说法,缺乏数据的支持。他不仅指出我所用的数据过时,而且在私下的交流中,对数据的运用进行了相当精微的解释,使我受益匪浅。第二,他认为我提出的大学按人口比例招生的建议,一旦实施将使城乡的学生不能在一个同一标准下公平竞争,属于“脱离实际的理论想象与忽视民情的国家视角”。对此,我希望进行一个简要的答复。 相似文献
17.
明代天启年间,瓷器上出现过这样一种新奇的图案画面:一只鹰、一头狮,或者一只虎,盘踞在一个台子上.这个台子本身小小的,狮、虎之类的大型动物停在上面,看上去很别扭.这是在表演马戏吗?还是制作的动物标本?马戏、标本都是近现代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事物,明代时并没有这种东西.那么这种瓷画在表达什么意思呢? 相似文献
18.
徐恒足同志写来的文章,披露了温家宝总理在任甘肃地质局长时的一件感人的逸事。当年他对一顶帐篷如此煞费若心,完全是出于在西部地质工作养成的一种自觉,一种习惯。今天我们要开发西部,更需要珍惜西部艰苦环境中的一草一木,使之成为一种道德规范,一种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