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学者关于择偶标准的研究揭示了择偶的历史变迁,并形成了多种理论体系。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壮族择偶标准大致经历了1949年以前的门当户对、集体时期对家庭状况和个人自身条件的双重考虑以及改革开放时期择偶标准的多元化等三个变化阶段。壮族择偶标准经历的变迁历程,反映了壮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脉络,是壮族社会发展的开放性和现代化程度的折射。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少数民族农民工是当前学术研究的热点。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基于城市化这一宏观背景,以及社会分化、社会流动加剧以及异文化的碰撞与冲突等微观社会事实,从择偶圈、择偶标准、择偶途径、择偶动机等方面,对新生代少数民族农民工的择偶观念及其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3.
考察了20世纪加年代以来呼和浩特市土良村村民的择偶情况.通过通婚半径、择偶途径、决策模式和择偶标准四个维度分析了在社会变迁背景下,少数民族所在民俗空间关于择偶的变化趋势,其中突出强调民族因素对择偶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择偶作为重要的心理、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成员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种抉择,而择偶的标准及其模式如何,则反映出不同时代人们的价值取向。作为中国社会历史发生了深刻变化的唐宋时期,在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双重因素的驱动下,唐代的官宦阶层的择偶标准是以重门第为主,而宋代的官宦阶层的择偶标准则以重才学为其主要特色,但同时两个朝代的官宦阶层的择偶标准又有相同之处,但无论是重门第、重才德,还是多求聘财等等,这些的择偶观的出现,都与当时社会历史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与传统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新的思想已经开始冲击哈萨克族原有的思想体质,在婚恋观上,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并显现出自身独特特点。本文从择偶方式、择偶标准、男女对离婚、再婚的态度等方面对哈萨克青年现代婚恋观与传统婚恋观作了比较,并对现代婚恋观的进步意义以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择偶定情,婚聘迎娶,婚姻生活若干方面探讨了明清时期台湾高山族的婚俗文化,并对明清台湾高山族婚俗文化的发展特点与特色作了深刻的论述,说明了婚俗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反映了婚俗文化所具有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7.
宁夏农村回族的择偶习俗主要体现在择偶过程中的说媒、看家、“说色俩目”、“插花”等诸方面。该习俗对于促进回回族的繁衍与发展,增强回族的凝聚力、促进民族认同等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另一方面,宁夏农村回族择偶习俗还存在着结婚费用过高、铺张浪费等问题,给当地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沉重负担,足以引起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蛋俗探源     
蛋俗探源许国琼围绕着“蛋”,尤其是“鸡蛋”,在许多兄弟民族中,有着千奇百异的传说。一些民族从唱歌连情开始,就把鸡蛋奉为至尊吉祥之物。广西壮族男女青年赶墟择偶时,若情投意合便互赠手巾、镯子、布鞋之类的信物。此刻,他们便情不自禁地各自拿出染红了皮的熟鸡蛋...  相似文献   

9.
由于长期的社会历史原因和特殊的地理环境,直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仍然不同程度地遗存着古老婚姻形态的残余。那些古朴而具特色的传统婚俗,使人知晓人类社会发展的足迹。择偶方式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中,都有特定的节日,让未婚青年男女有个社交较自由的“黄金时节”,自由择偶。例如,广西大瑶山和广东北部的瑶族,春节前后几天,未婚男女不分白昼黑夜,到田峒林间,互相寻找爱侣,  相似文献   

10.
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是当前的学术热点。本文以武汉市为例,从户籍制度、职业技能、社会保障等方面,对新生代农民工择偶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田野调查资料为依据,从民族学的角度记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云南布朗山布朗族女性择偶条件与婚恋方式的变迁。文章认为,内地青年男女择偶的价值追求为布朗族女性嫁往内地提供了条件。文章还探讨了布朗族女性大量嫁往内地这一现象对布朗族社会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民族论坛》2004,(2):12-16
择偶:君子好逑,美酒当先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从总体上看相对简单,社会控制也相对松驰,因此青年男女择偶一般均有较大的自由,而节日饮酒歌舞则常常是男女择偶的最佳机会。如彝族火把节、苗族边边场、白族三月街等传统节日或活动。有的民族还有专供青年男女欢聚约会的场所,如傣族和哈尼族的“公房”,楚雄地区苗族的“姑娘房”等。此类场所成年人或长辈应自觉回避。各地青年男女约会的时间一般是秋收秋种结束后的农闲时光,地点一般选在距村寨有一定距离的山野间,形式上多采用喝酒吃糖、逗嘴闹笑,或在欢快的对歌、集体舞蹈中观察和选择意中人。自…  相似文献   

13.
楚婚俗不拘礼法,不重媒妁,择偶缔婚形式多样而且具有自由开放的情韵。楚婚俗在历史承传中由宗教性色彩衍变为交换性(交换婚)色彩。  相似文献   

14.
婚姻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无论在哪种形态的社会,都显得尤其重要。农七师各个时期人们对择偶的标准、婚姻仪式和婚姻观念的不断变化,也正是兵团人婚姻及婚姻观发展变迁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社会调查的第一手材料,结合有关文献,对当代西藏妇女的婚姻状况与家庭地位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通婚范围、婚姻决定权(择偶方式)、婚后居住方式、婚姻形式、婚姻礼俗、生育决定权与生育状况、家政决定权、家庭安全、家庭生活预期与评价。文章通过描述和分析,揭示了当代西藏妇女婚姻状况与家庭地位的发展变化,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且提出了几点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历三月初三,壮族称之为“歌节”或“歌圩”,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于一体,是壮民族独特文化传统和心理素质的集中反映。它应归属于何种类型?是壮家的年节,或者是古老的求育节、求偶节?其起源和发展演变情况又是怎样?笔者认为,它应是以唱歌为主要形式乐神择偶的大型群众性活动。本文试就此作一粗浅探讨,诚望指教。 一、壮民族的独特性格——以歌乐神和以歌择偶 壮族三月三歌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隆重节日。这天,壮乡家家户户蒸五色糯米饭,  相似文献   

17.
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知识贫乏,人们对周围诸多复杂的自然现象无法正确认识而感到神秘。因此,许多民族先人都曾以某种动物为图腾崇拜。侗族及其先人则是以蛇为崇拜的主要对象。千百年来,蛇崇拜深刻地影响着侗族人民的思想意识、宗教信仰、农业生产、婚姻择偶、传说故事等,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蛇文化,并世代传承,直到现代仍保留其遗迹。 解放前,在侗族人的思想观念里,认为山间的蛇不是普通的爬行动物,而是既可降灾又可造福于人的超自然存在物。人们多称之为“蛇鬼”,因它常出没于草丛,有的又  相似文献   

18.
边境贸易的发展,促使了岳镇的城镇化历程,其中的社会性别随之发生变化,本文在边境贸易的背景之下,以婚姻为分析对象,探讨私人生活和社会性别建构的互动关系,以此说明社会性别是一个可以被建构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它的构建是以社会及其文化为基础,并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化。经由婚姻中婚姻形式、择偶方式、通婚圈、婚礼等这些文化事项变化,新的社会性别得以建构。  相似文献   

19.
西藏城乡居民的择偶与婚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城乡居民的择偶与婚姻马戎MarriagePatternsandSpouseSelectionofRuralandUrbanResidentsinTibet(Abstract)¥RongMaAbstract:PolygamyinTibethasca...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后,那善屯"打工族"的形成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社会文化变迁,它包括村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择偶方式与婚姻的变化、现代意识的增强等方面."打工族"的出现既是文化变迁的结果,又是一系列社会文化变迁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