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当代大学生实用功利型人生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着比较典型的以实用功利为标准、盲目追求个人近期生活目标的人生价值观。这种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是转型期社会思潮复杂、相互激荡的反映:高校扩招和大学生就业危机感的加剧;在市场经济形成的过程中,社会趋利性和体制转化;社会存在的多样化引起了思想领域的多元化。这种人生价值观对大学生健全人格品德、正确人生理想的形成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为使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从实际出发,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确立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坚持思想教育工作与严格管理相结合的方针;加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方式方法与机制创新,以社会对人的需求来定格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把思想教育工作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2.
价值观是人们区分好坏、美丑、益损、正确与错误,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等的观念系统。人生价值观首先解决的是人为什么而存在的问题,也即人活着的意义追寻;其次,它要回答怎样的人生才有价值,亦即人生存意义的判断标准;最后,它还要应对怎样才能达到有意义的人生这样一个命题。实际上,这就是人生价值观三个基本成份:人生价值目标、人生价值评价与人生价值手段。关于人生价值观的内涵,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它是人们对自身的社会地位、人生目的、意义、态度、生活准则等与人生终极目标、理想相关的现象作出的价值判断与选择,是对个人与社…  相似文献   

3.
从社会分层的视角反思当前教育的功利追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当前教育的功利追求是过分强调教育的工具价值,这是教育急功近利的表现。社会分层机制影响和决定着当前教育的功利追求,其中社会文化的价值导向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而权力、市场的制度安排则进一步决定着教育功利追求的深度和广度。教育的过分功利追求也会阻碍良性社会分层机制的形成,因此应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教育功利以促进社会各阶层的良性互动,即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功利,追求能使教育内、外关系协调发展的功利以及社会主义的教育功利最终要体现为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文章不朽说”,是以人生价值为终极指向的文学价值命题。它以探讨文学作品功用和价值的形式,阐发了文章著述事业对于人生的功用和价值,人的肉体生命转瞬即逝,只有文章能使作者扬名于时,流名于世,容载作家生命的内涵超越时空限制而获得永恒。政治生命的不朽和艺术生命的不朽两种人生观念,前者侧重强调文学的政治功利价值,后者则重视文学容载作者个体生命的意义及传播作者艺术声名的价值。两种文学价值观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但是在文学与生命意义这一契点上,两者统一到了“文章不朽说”之中。  相似文献   

5.
宗教与艺术二者同为人类古老、深沉、高级的精神活动的典范表现,有着解不开理还 乱的综结。作者就二者对世俗世界的超越性这一特征进行了比较。就共性而言,首先,二者 均强调对世俗世界状况境遇的突破与超越,并经由此突破与超越,实现人生境界的根本转变 ;其次,二者对物质性实用功利均采取规避的态度。就差异性而言,宗教往往在人之上悬设 出超越的救度者,而艺术将救度(者)置于人之内;宗教的超越借助于信念,而艺术的超越 借助于想象;宗教超越实用功利是因为有一个精神性功利目的,属自觉行为,而艺术超越功 利是自发性的,在精神性功利追求方面,艺术比宗教更超然。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功利价值观的简析以及对道德的本质及其社会功能等方面的阐述,指出我国传统理论思想中那种重义轻利观点是片面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功利与道德是辩证统一的,利益(功利)是道德的基础,决定着道德体系的性质和变化;而道德观念的形成亦反作用于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理想人格是对人格模式的理想化设计 ,它是社会和个人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任何社会都需要有超越眼前功利境界的理想和人格追求 ,这是社会和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当前 ,我国社会发展中的腐败现象是对理想人格的一种背离。因此 ,借鉴儒家理想人格学说中的有益之处 ,对重建理想人格消除腐败现象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先秦儒家认为,道义在人类的价值体系中具有绝对的优先性,道义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价值源泉,也是评价社会政治生活的最终依据。道义优先贯穿于先秦儒家的义利、王霸之辨,先秦儒家根据道义原则判断功利,拒绝了结果主义的考虑,强调功利只有符合道义才有意义;根据道义原则品分政治,认识到王道合乎道义,霸道讲求功利,形成"尊王贱霸"的立场。先秦儒家用道义这一最高标准制约功利、区分王霸,形成了对优良社会生活的基本设想。总之,先秦儒家义利观遵循道义优先、以义制利再到义利统一的逻辑,孟荀对义利、王霸关系的认识不存在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功利价值观的简析以及对道德的本质及其社会功能等方面的阐述,指出我国传统理论思想中那种重义轻利观点是片面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功利与道德是辩证统一的,利益(功利)是道德的基础,决定着道德体系的性质和变化;而道德观念的形成亦反作用于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刘文玉 《兰州学刊》2012,(11):219-221
社会思潮是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反映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产生一定影响的思想倾向、价值观念和理论体系。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其中进步的因素给青年以理论滋润、促进青年社会化的进程、激励青年大学生为实现社会的理想目标和个人的人生价值观而努力奋斗,但其消极甚至错误的思想则会成为影响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立功制度的功利价值体现在有利于实现社会保护机能,并对犯罪人是一种可预期的利益诱惑。公正价值主要体现在立功从宽受报应制约。然而功利和公正存在矛盾和冲突,在此主要表现为功利挤压公正。立功制度的价值定位应当是以价值中立为指导,合理兼顾功利和公正,调和其中的冲突,维持其间的平衡,而不能厚此薄彼。以非法手段获取他人犯罪线索的行为违反了上述价值定位,不能认定为立功。  相似文献   

12.
所谓价值观就是某种文化体系当中,与民族的经济政治秩序同构,体现其文化的核心精神,并决定民族个体成员设定社会文化和人生生活的追求方向的稳定的价值标准、价值信念、价值目标和价值理想。它根植于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道德和心理习惯等综合构成的现实基  相似文献   

13.
论精神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境界是人在寻求安身立命之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状态.精神境界以超越为前提,境界的生成依赖于人在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把握或觉悟程度.精神境界是"无功利--功利--既功利而超功利"三个阶段或层次的渐次超越与提升,它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则是复杂的、变动不居的.  相似文献   

14.
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念与对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价值观念,简略地说,就是人们对于价值的基本看法,对于基本价值的看法。“对价值的基本看法”,侧重于一定时代的人们特别是理论家们对于“什么是价值”的认识和理解,有时也叫做“价值观”,其理论色彩较浓一些;“对基本价值的看法”,则主要是指人们关于社会人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价值以及它们与其他价值的相互关系的观念,它往往以理想和信念的形式集中表现出来,人生理想、社会理想、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想等,就构成一定价值观念的核心内容。宾克莱把价值观念的冲突叫做“理想的冲突”,是富有启发性的。价值观念的这两个方面虽有所区别,但又…  相似文献   

15.
魏饴教授在《悄然勃兴的休闲文学》一文中把休闲文学界定为一种与“言志”、“载道”的传统文学相对立的文学类型,它不追求政治功利性,旨在满足人的休闲需要,魏饴教授把道德教化排除在休闲文学的价值之外,认为休闲文学的“最大价值即在于能让读者从社会政治中跳出来,真正自由地思考自我,体验人生,回归到现实的‘自我’、‘本我’上来”,[1]很显然,这一立论是建立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文化类型的基础上:即政治功利型文化和消闲娱乐型文化。一 一般说来,政治功利型文化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和价值取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占主导…  相似文献   

16.
现代经济学将道德视为实现功利的“工具”或“手段” ,它具有历史和现实的真实性。因此 ,许多经济学家从“经济人”理性的角度 ,呼吁社会重视道德意识的激励和培养 ,以实现从个体到社会全体更大的功利。但是 ,现代经济学唯一化了“经济人”的人性规定 ,道德只能是处于有用则用 ,无用则弃的“工具或手段”的地位 ,道德本来的地位被现代经济学人为地忽略掉了。现代经济学由此面临重建的选择。文章提出 ,在现代经济学的重建中 ,道德意识形态、道德行为和道德行为组合而成的社会道德状况本身具有目标性质 ,道德意识形态下的人类行为 ,可以联系功利评价 ,也可以脱离功利性来直接评价 ,重建的经济学应当树立起更多人类社会生存的功利目标和非功利目标 ,以此增大人类社会对于道德建设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陈伟 《人文杂志》2003,(2):37-4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首先必须全面理解什么是小康社会。小康社会与大同社会是中国长期以来的社会理想。从政治哲学的角度考虑 ,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在于它是一个制度社会 ,道德预设在于它是一个功利社会。制度社会与功利社会二者有着内在的逻辑一致性 ,共同统一于小康社会。只有把握制度社会和功利社会 ,才能很好地理解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8.
张岱年认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基本派别应为道义论和功利论。道义论肯定道德价值高于实际利益,功利论强调道德价值不能脱离实际利益。传统道义论以孔子、孟子、董仲舒、宋明理学为代表;传统功利论以墨子、李觏和陈亮、叶适等为代表,两者都有所偏向。传统道义论强调"义"重于"利"、"理"高于"欲"、道德价值高于物质价值和生命价值。先秦墨家功利论主张"利"即"义";宋明时期儒家功利论强调道义不能离开功利。从总体上看,与传统功利论相比,传统道义论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应居于主导地位。从中西比较来看,中国传统功利论体现"整体主义"的价值取向,西方功利论则体现"利己主义"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道义论与康德的"道德自律"有相通之处。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传统道义论和功利论,吸收两者合理性的因素并进行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国价值观冲突及其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价值观可区分为三个层次:一个是国家层面,即主导意识形态;另一个是个人层面,即人生价值观;还有一个是介于二者之间的社会层面,即社会价值观.中间这个层面是最重要的,但是通常被忽视.建立在个人相互交往基础上的社会价值共识的形成和成熟,是一个国家能够形成方向明确的主导意识形态的前提.当前中国处于价值观激烈冲突与交锋的时期,这是近代以来中西文化及其价值观碰撞的历史延续,又是当前中国社会矛盾和思想观念的反映.总的来说,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价值观,由西方传入的主要以欧美为代表的近现代价值观,改革开放前与毛泽东时代的体制相适应的传统社会主义价值观,改革开放实践中新生的价值观,这四种因素同时并存、相互交织,展开着激烈的争辩和交锋.当前中国各种社会思潮空前活跃,探寻中国价值观重建的一条可行的途径,就是对这些社会思潮做出分辨.  相似文献   

20.
冯友兰哲学中居于核心地位和最具理论价值的是其人生境界说。冯友兰以有无"觉解"为标准划分人兽之别,以"觉解"程度的高低划分人生境界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等四种类型、四个层次,但是,其"觉解"与"觉""解"甚至"知"是大体相同的。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侧重于宣扬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强调人性的觉醒、人的社会责任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具有明显的主观性。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从思想资源上看,对于儒道墨法诸家思想均有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