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发展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工业文明自身演进、自我超越的必然结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是顺应民心民意、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它代表着世界文明发展的方向和国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而确立生态文明新目标,适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发展变化的新挑战,体现了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的本质属性,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战略的整体性、协调性.对此,必须倡导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执政兴国的新理念,确立生态优先方针,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生态建设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2.
佟维 《兰州学刊》2008,(Z1):33-35
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个新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诠释和运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和重大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3.
十九大报告指出:进入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就生态文明建设而言,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应对包括"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在内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丽中国梦,就必须以更宽视野、更广胸怀,在牢牢把握党的十九大确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发展理念、基本遵循、环境伦理、法治制度、发展方式、生活方式、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全球治理等多个关系范畴中,在正确阐释生态文明建设与各个关系范畴的基本内涵中系统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方略。本文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对生态文明的科学认知,并从伦理价值观、价值理论、增长原理基本维度阐述了生态文明区别于工业文明的发展范式,结合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战略要点。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要解决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提出意味着人的交往实践目标和方式的根本性调整.从把握生态文明价值观与交往实践观的结合点入手,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体现的是主体-客体-主体的关系.在当代,这一理论要求我们致力于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创造出了三重评价机制,即自我评价、对中介客体即生态环境的评价、主体际互相评价.三重评价机制是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应用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够更好地整合社会的各种关系,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代与下一代的和谐,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追求人文与生态的和谐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精神内核,意味着人类社会对人、社会与自然之间关系架构的一种方向性调整;其精神价值特质体现为将人类关爱自身的思维推及到自然界其它一切物种的一种内在自觉和精神,是在承认“人是自然一部分”基础上所确立的一种自由理念,是认可“万物有灵”的一种人性善良;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社会目标,正在演绎着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人文精神的建构逻辑。  相似文献   

6.
许瑛 《理论界》2013,(2):84-86
社会有机体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生态文明在社会有机体的存在和发展中居前提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种文明建设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生态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前提基础意义。  相似文献   

7.
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在理论上,要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和生态文化的思想精髓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紧密结合,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发展;在实践上,要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同步推进,有机融入国家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等各个方面,使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消费观、生态政绩观成为党的意志、国家意识、社会时尚和全民追求.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的继续,是中华文化精神的继承和创新,是中国智慧的新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国两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全面小康与共同富裕目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等,都体现着中国智慧。中国智慧,尤其是其中的"和合"精神及其价值追求,是人类社会文明之大道,从本质上体现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中国智慧对世界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卢霄  吕锦芳 《理论界》2022,(10):8-13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民健康,让城乡环境更宜居、人民生活更美好”的重大论断,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要求的总概括。生态文明社会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理念,以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为目标。生态文明社会的逻辑缘起是人民对美好生活新要求、中国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三重逻辑的结果;生态文明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发展视角下立足于我国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探讨,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论的凝结与升华;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复杂系统,需要从其逻辑缘起及基本特征方面整体把握才能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现代文明的基本样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内在地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样式。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尽快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双赢”的发展模式。面对我国人口增加、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在全社会倡导生态文明,积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日益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