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重视人物出场的艺术描写,是我国古典艺术创作传统的特色之一。这一点,在戏曲艺术中尤为突出。所谓“亮相”,就是剧中人物与观众见面时经常使用的一种艺术表观手法。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对人物的出场也十分重视。比如,《三国演义》中刘、关、张和诸葛亮的出场,《水浒》中鲁智深、林冲,李達的出场,《红楼梦》中贾宝玉和王熙凤的出场等等,都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株参天大树,那么它的根须就深植于当时社会生活和深厚的传统文化之中。以黛玉题帕、熙凤出场、秦钟弥留、贾环弄火、鸳鸯抗婚等情节为例,剖析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广泛汲取传统文化营养以熔铸宏伟结构的艺术经验,意在阐释《红楼梦》的经典和不朽。  相似文献   

3.
柳湘莲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众多青年男子中的一个人物,他在书中出场不多,作者对他也并没有用过多的笔墨来着意刻画。但是,这一人物形象却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长廊里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相似文献   

4.
蔡义江的红学研究——当代学人的红学研究综论之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时期红学研究最突出的特征是红学研究者的研究成果硕果累累,尤其《红楼梦》研究名家的成果以及所产生的广泛影响更是令人瞩目,其中新版《蔡义江新评红楼梦》是持论公正、用情最深、力图遵从原著的《红楼梦》评注本。蔡义江的红学观点和思想较为集中地体现在新版《蔡义江新评红楼梦》中,包括对曹雪芹的思想与《红楼梦》的主题、《红楼梦》的艺术特色与艺术成就、《红楼梦》续书的成与败等方面深刻而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2 0世纪 ,红学家对《红楼梦》的艺术成就的各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和总结。鲁迅先生是对《红楼梦》思想艺术作出准确评价的第一人。《红楼梦》在悲剧结局、爱情模式、语言运用、塑造人物和叙述方式等方面的突破 ,充分表现了它在艺术上的独创性。《红楼梦》的艺术风格、高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成就、独特的艺术结构和美学研究吸引了众多学者研究的目光。  相似文献   

6.
现代小说家对《红楼梦》多有痴迷情结 ,而他们研究《红楼梦》时自嘲的“门外红学” ,又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昭示着《红楼梦》艺术精神对现代小说的深刻影响。现代小说对《红楼梦》的艺术仿效和艺术吸纳 ,不仅证明了中国古代小说艺术与西方小说艺术间的互在性 ,而且证明《红楼梦》艺术精神的一个基本层次是 :在我们民族文化的氛围中 ,用我们自己的艺术灵感和文学修养去进行艺术创造 ;更深层的内涵是 :将文学作为一种生命体验的外现和艺术智慧的精湛运作 ,进行极具原创性与新颖性的艺术创造  相似文献   

7.
王熙凤,“金陵十二衩”之一.同时也是《红楼梦》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是《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时的介绍。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中,史湘云以她心胸开阔、旷达乐观、豪放疏狂、大方爽直的思想性格赢得人们的赞誉和喜爱。她的诗才不让林、薛,容貌也与林、薛比肩,而她的豪情更是独步大观园。因此,她与林、薛鼎足而三,是贾宝玉仰慕而有特殊关系的女性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史湘云这个典型形象的塑造,无所依傍,所能借鉴的很少,是一个全新的艺术典型。与其说在她身上可以看到鲁智深或者快嘴李翠莲的某些影响,还不如说她来自作者对生活的艺术加工,是作者“半世亲睹亲闻的”女子的典型化、概括化。这一人物,着墨不多,出场较晚,然而一出场,就光彩照人,极富艺术魅力,是《红楼梦》中不朽的典型之一。无论是她的行动还是语言,都写得极有特色,对我们今天还有借鉴作用。下面仅就她的语言特点作些分析。  相似文献   

9.
弗朗茨·库恩的《红楼梦》德译本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变译个案。译本的译后记深入探讨了《红楼梦》的主要情节、艺术特征、哲学思想及核心价值。通过这篇译后记,细致考察库恩在向西方读者译介《红楼梦》的过程中突破西方主流价值对中国文化的偏见、颠覆刻板的中国形象、发掘《红楼梦》的现代价值、构建多元文化视角的种种努力,并探究库恩通过译介《红楼梦》而建构的中国形象,对西方现代"自我形象"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这部伟大的著作中具有许多独特艺术特色的诗歌。与一般诗歌的特性有所不同,《红楼梦》中的诗歌兼备形美、意美、音美,堪称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本文主要从翻译美学视角出发,对《红楼梦》中的诗歌英译进行探讨,旨在说明进行诗歌翻译时既要对原文信息转化的表现形式进行恰当处理,又要使译文具备与原文相同效果的阅读美感。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的宏观结构基于神话。含玉而生的贾宝玉,前身既凝聚了补天顽石和神瑛侍者神性,在人间又是大贵之家的宠儿,但却改变不了尘间规则,依旧经历人间的悲凉;而来自仙界的僧道双重力量的护佑,只能助其一灵不灭,最终逃离人间;历劫之后,人间的苦痛同样辐射到了本来无欲无求的仙界。《红楼梦》从神仙和神话的角度揭示了"一切皆苦"的生活真谛。  相似文献   

12.
清代同治(1862-1874)年间,受"乾嘉学派"学风的影响,一些学人以考据的方式来解读《儒林外史》,指认出一些人物原型与情节本事,其代表人物有金和、张文虎、平步青等.本文扫描了他们对《儒林外史》考据的发展轨迹;认真辨析了他们考据的结论是否符合作者的原意和作者的实际,从而对他们在《儒林外史》研究史上的地位进行了客观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高兴》:“左翼”之外的“底层文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学与时代的关系一直是文学研究的重大主题,《高兴》再一次提出了这一严峻的问题。在“左翼”式的“底层文学”标准参照下,《高兴》独特的典型形象、思想资源以及人物关系值得研究界重视。就此而言,贾平凹提供了“底层文学”一种新的方式,即在“美学”与“道德”之间,在不伤害“文学”的“可能性”的基础上,探索对大时代的讲述。  相似文献   

14.
徐乃为 《南都学坛》2002,22(6):44-50
《红楼梦》具有一定意义的自传性 ,其小说人物原型多取自作者的亲友。然而 ,胡适、俞平伯、周汝昌等老一辈学者倡言 ,且获得到广大读者信从的观点 ,即曹雪芹为贾宝玉 ,雪芹“父兆页即宝玉父贾政”的结论 ,其实是错了一辈。今据曹氏一家与贾氏一家比照寻绎 ,贾政对应的是曹寅 ,宝玉对应的是曹寅之子曹颜 ,作为曹寅孙子的曹雪芹 ,其对应者乃贾政的孙子贾兰。小说的对应原则基本是将生活原型平移到小说中。其对应中心轴为曹寅对应贾政。找出这一对应关系有助于破解《红楼梦》的作者问题  相似文献   

15.
学习红学大家脂砚斋、诸联、毛泽东等人对<金瓶梅>与<红楼梦>比较论述,在此基础上对这两部古典小说文本内容,包括书名、题材、背景、结构、人物、性爱、笔法、细节、语言、结局、价值等11个方面作一些具体的比较论述,从而见出后者对于前者的继承、借鉴、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6.
“甲戌本”与“庚辰本”不是脂砚斋的二评本与四评本,两个本子有不少相同的错字,它们来自同一个带有错字的底本。甲戌本与底本之间还有一个“工作本”,“工作本”按照底本过录后,增补了来自别本的异文和批语,又经重抄,形成了现在所看到的甲戌本。  相似文献   

17.
程俊英、蒋见元在《诗经注析》中认为诗经中有许多通假现象,但其中有一些字释作通假并不妥当。文章对其中部分不合理通假进行考证,并归纳出该书中四种通假注释错误:分别是异体字误作通假、古今字认作通假、滥用通假和本字借字相混。  相似文献   

18.
李佩甫的长篇小说《申凤梅》是小说与传记的结合,艺术与纪实的统一。就形式而言,它引入了戏曲舞台上"场"的概念,以"场"的组合结构情节。就内容而言,它以"戏"为魂,统领全书。"戏"在全书中已经不再是一种娱乐形式,而是一个生存密码,它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以"戏"谈人,以人演"戏",作家在史的叙述中彰显了人的品格,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作为中国小说史上一部经典名著,其复杂的体系、复杂的思想、复杂的人物关系、复杂的故事事件,是学者永远谈论不完的话题。为了表现复杂而难以言喻的体系、思想、人物、事件,作者曹雪芹精心设置了一些特殊的开场人物。甄士隐、贾雨村、冷子兴、林黛玉、刘姥姥作为《红楼梦》开场前六回中的人物,有如五面镜子,昭示了红楼故事的内在本质。借助诸人,我们可从中窥见伟大作家结构小说时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20.
说“到家”     
"到家"是汉语共时层面上存在的两种同形异构形式。本文重点讨论意义虚化的"到家",通过分析"到家"的语法功能和意义以及"A/V到家"结构的特点,得出结论第二种形式的"到家"已经开始词缀化,并重新确定了"到家"的词类。本文还分析了利用"到家"的双重意义构成的双关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