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文章总结概述了历代咏项羽诗的基本情况:传述体咏史诗居多,其次为论体咏史诗,最少是比体咏史诗.咏项羽诗不同一般咪史诗那样以议论为主,它饱含强烈抒情色彩.从道德评价的视角对历代咪项羽诗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儒家仁政爱民的思想和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诗人们对项羽道德评价的重点和标准.项羽给中国的知识分子留下的是一种矛盾复杂的心理和情感,也在诗咏作者心中树立起一座永远不倒的英雄丰碑.  相似文献   

2.
陈孚诗歌论     
陈孚在有元一代时见高节,为人称颂,在山水诗、咏史诗等领域各有所成.陈孚诗歌意趣丰富,天趣自成,呈现出一种回归唐风的美学努力,展示了元代诗坛的变革路向.但是,陈孚及其诗歌创作长期以来为文学史家所遗忘,实为憾事.  相似文献   

3.
郑敏 《中州学刊》2001,(4):130-133
美与爱及女性的悲惨遭遇,是历代咏女诗歌的重要主题.女性美变化的总体趋向是由健变娇,逐渐形成了以阴柔为主的审美传统.历代咏女诗歌大多出自男性之手,少数为女性作品,亦基本反映着男性文化本位观念.咏女作品在题材上于爱情、婚姻、离别、相思、愁怨等若干方面特为密集.在人物描写方面,则呈现出由偏于表象到偏于内心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咏史诗,源远流长,传统深厚。自东汉末年文学家王粲以“咏史”名题,作五言古诗讽刺秦穆公杀三良(即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和针虎)殉葬的暴行后,继响者不绝,代不乏人。如左思、杜甫、杜牧、李商隐、汪遵、胡曾、周昙、王安石、苏轼、刘克庄、袁宏道、吴伟业、袁枚、郑燮、柳亚子等,都是写咏史诗的高手。其中有的还是以写咏史诗而著名的诗人,如晚唐诗人胡曾就写有《咏史诗》三卷,计一百五十二首;比他稍晚的诗人周昙,也写下八卷《咏史诗》,都一百九十三首。正是他们的辛勤劳作,咏史诗才得以蔚成一体,从开始的涓涓细流,逐渐汇成浩浩乎大江,成为我国古典诗歌长河中的一条重要支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3,(10):79-83
唐以前,蒙学读本以识字为主;到了唐代,诗歌被引入到社会诸方面,训蒙诗的创作便成了唐诗与文学、蒙学相结合的重要成果。唐训蒙诗以咏物为主,兼及咏史,《李峤百咏》即为各咏物类训蒙诗之典范。然后世论者对《李峤百咏》多有贬抑,甚至引发了后代对咏物诗不同的价值评判,更有论者认为《李峤百咏》文体陈腐并多夹连篇累牍之隶事用典。其实,作为训蒙诗,《李峤百咏》开创了唐蒙学发展之新领域,开启了格式化诗歌创作的新阶段;作为五律咏物诗,《李峤百咏》实现了对诗词经典的多样认知与阐释。无论就启蒙思想还是诗学价值而论,在唐代文人的诗赋作品中,《李峤百咏》都有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咏史诗是我国古典诗歌文学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真继承这笔遗产,对今天进行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积极意义。笔者从事咏史诗的选注工作,对咏史诗有关问题略有探讨,现将个人的粗浅意见写出来,就正于同好。  相似文献   

7.
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类.清代女作家咏史诗创作已然普遍化、群体化,达到了全面成熟繁荣、作者众多、体裁多样、见解精到的境况,这是女性文学创作走向自觉,甚至独立的重要一步.清代女作家在咏史诗创作中表达了她们的时代才名焦虑,渴望扬名显姓,流芳青史,彰显了女性自觉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8.
刘涛 《殷都学刊》2003,(4):78-80
宋代是词的繁荣时期 ,也是咏酒诗词、特别是词佳作迭出的一个时期。咏酒词将中国古典诗歌的忧患传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其一是思乡怀土、感离伤别、伤春悲秋等传统内容 ,但表现得更细腻、更为深邃 ;其二是感时伤事、忧国忧民 ,更具时代特征 ,拓展了忧患意识的表现空间 ,更具悲壮崇高的审美特质 ,更能代表咏酒词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9.
本文所论及的咏史诗,不仅包括通常所谓“读史见古人成败,感而作之”那一类作品,而且包括“经古人之成败咏之”的览古作品,这是因为二者同是以历史作为情感的寄托。结构是诗歌的重要艺术问题。有不同层次的结构:“开阖照应,倒插顿挫”,“前疏者后必密,半阔者半必细,一实者必一虚,叠景者意必二”是诗的外在形式结构。诗是从内部联结的。本文旨在探讨诗人灵感思维中的内在关系结构,它包括:创作诸心理因素的关系,主体和对象的审美关系,意境的时空关系等等。正是从这些关系的变化中我们能够把握住诗歌美学性格的发展。咏史诗及其美学结构并非凝固不变而是逐渐演进的。我们注意到在其发展中出现过三种不同的结构,但前一种并未因后一种的出现而绝迹,正如同古体诗并未因近体诗的出现而绝迹一样。所以新结构及其背景是我们探讨的主要对象。我们也注意到古代批评家对此的理论敏感,因之,本文是将古代诗歌作品和古代诗歌理论批评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0.
李商隐以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创作了占他全部诗篇七分之一强的咏史诗,它们扩展了传统咏史诗的涵量,丰富了咏史诗的题材,探索了咏史诗新的手法,思想性与艺术性臻于和谐统一,在咏史诗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李商隐的咏史诗不仅咏古况今,充分反映了他进步的历史观,而且借古讽今,含蓄地表达了他的现实主义倾向,同时还借题寄慨,委婉地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和对时政的深沉感慨,扩大了咏史诗的表现容量。咏史诗以历史故事或传说为题材,与诗人的历史观有密切的联系。李商隐的咏史诗之所以写得好,是因为他用…  相似文献   

11.
徐楠 《齐鲁学刊》2007,(2):81-84
祝允明是明代弘治、正德间诗界的著名人物。他重视诗歌辨体,肯定宋以前各体诗歌多元共生的局面;并要求诗歌创作在这一范围内广师博取,以自具面目而又不离基本古典审美规范为目的。他的辨体意识与相应创作观综合了前七子与吴门文人两派的优点,在明代诗歌思想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新月"诗人也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艺术的重要实践者.他们的现代诗实践,在追求艺术规范的闻一多的<死水>集有所表现,如它所包含的现代诗的精神的经验;在以诗歌体制实验著称的朱湘<石门集>中,也有重要的反映,<石门集>中甚至出现了典型的现代诗.这两个"新月"派的经典诗集的现代主义诗歌实践,反映了浪漫的"新月"诗人现代主义诗歌艺术实践的重要品质.  相似文献   

13.
论诗诗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一种独具魅力而又富于理论内涵的形式.从外在形态看,论诗诗似乎处于一种散在的状态,但从中又可以寻绎出内在的整体性,即一贯的诗学观念、鲜明的批评主体立场以及系统的诗学价值标准.论诗诗具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大型组诗所展示的诗史风貌;二是以辨体意识对于诗史的选择与判断.论诗组诗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的辨体意识.论诗组诗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和强烈的指向性,体现出鲜明的诗学立场.作者以之评价不同的诗人、诗作就会产生鲜明的情感反差,从而激发了论诗诗中的活性因素.论诗诗不是抽象的概括或枯燥的说教,而是以审美意象来呈现其诗歌美学观念的,而这种审美意象产生的契机则是感兴的生发.论诗诗中的名言往往超越了一般的诗歌批评,而升华为一种诗性哲学.  相似文献   

14.
张颖 《云梦学刊》2013,(6):88-94
诗话是诗歌史的生动记录,《沧浪诗话》作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话著作,是以宋代诗学为背景与依托的,对宋诗的评点是其诗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沧浪诗话》的宋诗评语入手,通过疏证严羽以文字、才学、议论为诗的著名论断,以及对宋代诗坛上的重要流派江西、四灵、江湖诗派的点评,从而对严羽诗学理论中的宋诗观进行更为深微、立体的剖析与诠释.  相似文献   

15.
刘忠 《晋阳学刊》2005,7(3):97-100
中国爱情诗源远流长,历史上先后出现三次高潮<诗经>时期、汉魏六朝时期、唐代中晚期.进入20世纪,在"五四"启蒙思潮的影响下,爱情诗经"湖畔派"诗人的倡导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绩,走了一条不同于古典形态的开放、自觉道路.  相似文献   

16.
陈文新 《齐鲁学刊》2006,(1):122-129
传、记辞章化是唐人传奇的基本文体特征。唐人传奇的虚构特征,唐人传奇对私生活感情的关注,唐人传奇对自然景物的钟情,唐人传奇的第一人称限知叙事,唐人传奇的“藻绘”与“文采”,凡此种种,无不取之于辞章,或者说主要取之于辞章。我们将唐人传奇的文体特征界定为传、记的辞章化,即旨在从理论上确认这一事实,以清晰地勾勒出小说史的一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7.
龚红林 《云梦学刊》2010,31(3):46-51
屈原作品韩国传播信源有《昭明文选》、《史记》和楚地移民。屈原作品在韩国传播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文人雅好,师法屈骚;二是机构研究,教育倡导。传播的主要方式有三:一是诵读、讲解(口头传播);二是绍骚、拟作(文字传播);三是翻译、评论(文字传播)。屈原作品韩国传播版本有:韩国影印北宋《奎章阁所藏六臣注文选》刊本,朱熹《楚辞集注》李齐贤家藏本,等:  相似文献   

18.
倪素平 《阴山学刊》2004,17(6):32-35
后期新月诗派在秉承前期新月诗派"理性"思想的同时,无论在诗歌理论与创作实践中都逐步渗入了许多现代主义的因素.在趋向现代主义大潮的过程中,后期新月诗人冷却诗情深刻冷静地思考人生,在诗的题材、诗感上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趋近.在后期新月派诗歌里,引人注目地出现了大都市的病态、现代人的精神异化.后期新月诗人对"主智诗"的寻求,"城市诗"的开拓,都是对中国新诗史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是元末文人共同尊奉的精神偶像,元末文人不仅从陶渊明的隐逸生活和崇高人格中培养起文人自我的独立价值,也寻找到了他们心灵与出处、行迹的精神支撑,并且在学习陶诗的过程中汲取丰富的诗学养料。而这种诗学取法也因他们对陶渊明的不同解读有不同的角度,他们学习陶诗首先主张从其人品出发,经过对其情性、人品的学习进而认识陶诗的内理;当然,他们也在陶诗中品味到对自然、宇宙的适意,以平淡之笔陶写一己之心灵与情绪。而两种不同的解读与取法实则培养了属于元末文人自我的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20.
唐代艳诗创作在对女性审美价值的体认、男女情爱的感知、绮靡华艳诗美风范的追求方面,龙翔凤翥,超越同侪。唐人才华横溢,这些艳纵之笔,亦为唐诗的空前繁荣平添了几许流丽风情,增饰了无限旖旎韵致。运用文本分析、史论结合的方法,将艳诗研究置于文学、文化、人性发展的大视野中综合考察,可以发现,无论从创作规模、艺术成就,还是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来看,唐代都堪称艳诗创作的繁盛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