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文化人类学而言,一方面,"田野调查"日益成为其研究的核心内容和界定标识;另一方面,学界对"田野调查"何以成其为"田野调查",至今未有明晰的界定方法."田野调查"这种悖论性的长期存在,势必将影响到后续的研究工作.本文尝试通过对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多角度考察与论证,提出了"田野性"这一概念,以期运用"田野性"对广义田野调查进行再认识,达到较准确地对人类学田野调查内涵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20 0 2年 6月 2 1日 ,题为“田野调查与 2 1世纪的中国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报告厅举行。此次会议的主办单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室、《民族研究》编辑部、科研处和《中国民族研究年鉴》编辑部。协作单位有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来自北京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 50多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郝时远研究员在会议开始时致欢迎词 ,并就田野调查在新时期的重要意义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并在会议结束时做了总结发…  相似文献   

3.
在历史学与人类学之间--人类学学者访谈之二十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史有多元的声音,因此,对历史文献的正确解读方法应该是"文本分析的方法".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有助于历史学家认识"历史"的真象.学者为了研究的需要,可以自行界定关键词汇的意义,并采用多重的田野方式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4.
人类学首要的目标是反映社会事实,多做田野调查能使我们的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更贴近社会事实.以对中国南方的宗族组织为例,田野作业的成果显示,宗族组织的等级结构应该是家庭、家族、房支、宗族四个层次;宗族组织的功能首先是协作功能,其次才是政治功能;20世纪50年代以后,宗族组织实际上一直存在着,改革开放后它则从隐性转向显性.这样的表述可能会更接近社会事实.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类学比较早就注意把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和历史研究方法相结合,把对"异文化"的研究和对"本文化"的研究相统一,这是中国人类学对世界人类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马库斯对多点民族志的最早尝试是富人和精英群体研究,这一"向上"道路是他的田野实践使然。从人类学的整体主义概念发生变化以来,这一整体性思想就和20世纪80年代发轫的世界体系理论契合,全球化深深地改变了人类学的田野条件,因为多场景的变换、多地点的联系构成全球化理论的现实基础。马库斯不断地将反思和现代主义策略注入民族志的书写实验中,与其说他告别"写文化",不如说他以新的方式探索被搁置的民族志方法论,重新审思民族志书写方法。格尔茨对"写文化"创建者的影响是深远的,马库斯从反叛到回归的曲折过程再次将文本审美和田野关系纳入人类学学科的核心议题。  相似文献   

7.
人类学民族学田野调查的历史与未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野调查是人类学民族学最具特色的研究方法。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界现在使用的田野调查方法 ,主要是西方人类学的传统方法。在 2 1世纪 ,如何提高田野调查的质量和水平 ,如何使田野调查更加科学化 ,是当前人类学民族学面临的重要问题。(一 )人类学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的形成与发展现代西方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 ,始于美国的摩尔根而成型于英国的马林诺夫斯基。摩尔根是 1 9世纪与所研究的对象直接接触过的少数人类学家之一。他曾多次访问北美印第安人居留地 ,并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不过 ,1 9世纪的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 ,大多都不从事田…  相似文献   

8.
人类学家的足迹遍及千山万水,"依山依水"的人类学研究拓展了人类学的新领域.覃德清博士回顾了自己进入人类学研究领域的过程,并就人类学与美学的交叉、诗性思维与人文资源开发、壮学人类学研究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我的大学和硕士研究生时期先后在厦大和中大接受中国南派人类学的教育和训练.1991年到了美国,在华盛顿大学接受美国人类学的教育和训练.美国的人类学研究生教育除重视、密集阅读和写作等"核心课程"的教学,"田野方法"的训练和"研究设计"外,还十分重视"研究规范"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夏循祥  杨丹禾 《民族学刊》2022,13(5):67-76, 138
当代人类学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新的局面,田野作业与民族志受到诸多质疑、反思与挑战。“深度”成为人类学与其他学科民族志之间的标志性差别。人类学的“深度”,涉及田野作业的深度和民族志文本的深度这两方面,由以下五个部分构成:田野参与的深度、社会理解的深度、材料描写的深度、材料解释的深度、理论挖掘的深度。其中,前两者考量的是民族志者在田野作业过程中经验材料的收集,针对的是田野作业者作为主体所获得的主观知识。而后三者涉及民族志写作和理论思考的深度,是针对读者如何判断、理解民族志写作而言的客观标准。但作为学科的人类学,超越田野作业和民族志,在于文化批评和反思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