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姚利芬 《中华魂》2013,(1):27-28
唐肃宗上元二年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次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嗟叹,遂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作为其中名句被广为吟诵。  相似文献   

2.
孙雅彬 《社区》2012,(23):16-17
公元759年。杜甫为躲避战乱跑到成都居住,转年在朋友的帮助下盖了座茅草屋——即闻名遐迩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主角儿。  相似文献   

3.
《战国策》所记伍子胥的“坐行”,从古代坐姿角度看就是膝行;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屋漏”,从句式和语言风格等方面考证,不能释为室内西北角  相似文献   

4.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随着历史车轮飞转,今天大多数百姓已有安居之所。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能住得好一点。然而,城市房价如同牛市股  相似文献   

5.
比兴对于我国诗歌艺术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诗歌有其固有的本质特征。除了音韵、节奏等形式要素之外,诗歌还特别要求把主观思想感情客观化、物象化,使主观思想感情与想象和理解相融和,从而塑造出主客观统一,物我相谐,情景相生的诗歌艺术形象。比兴正是从诗歌艺术的内在规律上体现了我国诗歌艺术  相似文献   

6.
李贽诗歌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贽在文学理论上提出了“童心说” ,在诗歌创作中也实践着自己的文学主张。他的诗歌以抒发真实的思想感情为主要内容 ,自述身世 ,咏物抒怀 ,亲情流露 ,甚至事佛之作 ,都服务于思想感情的表达。诗歌语言通俗朴实 ,以“俗”见长。诗歌形式不拘 ,话随情至  相似文献   

7.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本是历代传诵的著名诗篇,然而对于此诗的思想意义,从七十年代初起,却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的争论。一种是传统的称颂赞赏的观点,说此诗表现了杜甫仁心贤,襟抱阔。如清仇兆鳌谓“末从安居推及人情,大有民胞物与之意。”宋黄彻《(巩万)溪诗话》云:老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白乐天《新制布裘》《新制绫袄成》,“皆伊尹自任一夫不获之辜也。”“同合而论,则老杜之仁心差贤矣。”清郭曾炘说:“余谓杜公于流离困顿中忽然发此异想,乃《北  相似文献   

8.
一说杜句“下者飘转沉塘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一段云;“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旧注各家都对“沉”字无注。《语文学习》一九五七年五月号载有刘岫、商文光《对“沉塘坳”解释的意见》一文,甚有见地,兹转录如下: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冯至《杜甫传》的解释是“有的挂在林梢,有的沉入塘坳。”初中文学课本的注解也说“沉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空间中,意象和意境是两个重要的范畴,他们不仅体现在创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中,也同样观照着鉴赏者的鉴赏过程,是主体和客体互相交融的产物.而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必须好好把握住诗中的意象和意境才能更好的体会诗人借助诗歌所传递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 ,而诗歌主要通过意象和意境传达思想感情。本文旨在讨论古典诗歌意境的创造、意境和意象的关系 ,并由此分析古典诗歌虚实相生、意与境浑、韵味无穷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关于高考语文试卷中诗歌部分 ,应把握诗歌的内容、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基本的写作技巧 ,只有明确这些概念 ,才能把握答题方向 ,取得满意的成绩  相似文献   

12.
杜甫的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这样两句:“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诸本释“沉塘坳”为“落入水洼”、“沉落在低洼的水塘里”或“沉入塘坳”(分别见冯至著《杜甫传》、王易鹏注《古  相似文献   

13.
孙雅彬 《社区》2011,(23):24-24
公元759年,杜甫为躲避战乱跑到成都居住,在朋友帮助下盖了座茅草屋,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主角儿。杜甫在诗中为弱势群体呼吁住房问题。其实,根据《云仙杂记》的记载,当时他每天“以七金买黄儿米半篮、细子鱼一串”.伙食相当不错。何谓“细子鱼一串”?杜甫去市场买鱼.不用篮子——嫌沉,不用塑料袋——没有,而是从自家茅屋上揪一根茅草,溜达着就去市场了,挑好鱼,用茅草往鱼鳃上一穿,拎着便走,既轻便又环保。  相似文献   

14.
用典,是古典诗歌写作的重要技巧之一,它能够使诗歌在有限的文字中,包含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读者阅读古诗,不仅能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还可以学到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在这方面,唐诗可谓典范。  相似文献   

15.
中英文诗歌非语义因素之比较郑康诗歌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灵魂。无论是抒情诗、叙事诗还是哲理诗,没有传神达意的意象意境就称不上是好诗。作诗讲究含蓄,切忌一味地直抒胸臆。要准确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意象起着决定性作用。中国诗歌对比兴手法历来给予高度重视,英...  相似文献   

16.
唐诗与绘画     
唐代诗歌与绘画都达到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史上的颠峰。虽然大致上诗歌是通过语言文字反映一定思想感情的时间艺术,图画是通过色彩、线条反映一定思想感情的空间艺术。但二者之间却有着许多相通或相似之处。也正由于诗人与画家的沟通和两种艺术之间的互相渗透,才相得益彰,使诗情画意在唐代诗人和画家各自作品中都得到光辉的体现,创造了“诗  相似文献   

17.
诗歌是记录人类情感的符号,是最纯的文学作品.阅读诗歌是培养纯正艺术趣味的根本途径.在诗歌阅读这种艺术认知活动中,读者要借助诗歌的语言媒介,把握艺术形象,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同作者产生共鸣.诗歌语言具有含蓄、凝练的特点,运用“置换法”可以更好地突破语言的障碍,充分感受诗歌作品的美,从而有效地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相似文献   

18.
诗性隐喻是诗歌不可缺少的外衣,没有诗性隐喻,诗歌就会失去它独有的韵味和美感,更失去了作者所寄予的深刻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所以理解诗歌中的隐喻非常重要.通过对隐喻和诗性隐喻在国内外发展状况的分析,对中英文诗歌中隐喻和诗歌翻译的分析,旨在挖掘诗歌深层的隐喻概念和思想,并从跨文化和认知能力的角度去研究隐喻在诗歌中的作用以及诗歌翻译的技巧.  相似文献   

19.
这首作于一九○○年秋的、独具特色的诗(《鲁迅全集》第七卷,714页),一向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在有关鲁迅诗歌的注释和研究中,要么略去它,要么就给予它“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思想感情”,“说明具有高尚情操的莲蓬人却不断受到秋风的侵袭,受到权贵的奚落和世俗的冷遇”但“没有畏缩”、“没有妥协”之类的断语。这类断语之所以产生,我认为受《爱莲说》的影响很大。两者也确实在题材上一样(写莲),作者对莲的态度一样(歌颂),手法也一样(都是象  相似文献   

20.
历来咏杨贵妃的诗歌,归纳起来有同情和批判两种主题.这两种主题部肇端于杜甫,但杜甫咏责妃的诗歌主旨和感情倾向与后世同类诗歌又有着细微的差异.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杜甫诗歌的政治含义和思想感情.杜甫咏贵妃的诗歌中,一以贯之地寄托着对朝政阙失的讽谏,对杨妃的态度并没有后世那么激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