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正确评价与完善作为我国现阶段企业改革基本形式的企业承包制?学术界众说纷纭,观点各异。本文从产业结构调整角度,探讨了现行企业承包制的弊端,并从承包企业行为目标,承包企业行为短期化等方面,详尽地剖析了企业承包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 到1989年底,巳经有一批企业的承包到期,其它大部分企业的承包也将于1990年底到期.如何搞好下一轮企业承包的衔接、完善企业承包制、使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在治理整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一个很重要也很急迫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承包经营责任制在全国大面积生根、开花之际,如何进一步配套、完善,深化和发展承包制,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最近,赵紫阳同志指出:“把竞争机制引入承包,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革。通过这种改革,将使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脱颖而出,并把我们工业企业中蕴藏的巨大潜力进一步挖掘出来。”把竞争机制引入承包,是深化企业改革的  相似文献   

4.
承包经营责任制(简称承包制)以其较明显的近期效果和较小的风险及其灵活性和适应性首先赢得了人们的青睐,成为我国企业改革模式的最初选择。截止一九八八年底,全国约百分之九十三的大中型企业已实行了承包制。不可否认,承包制对增强国营企业的活力,促进经济发展起到  相似文献   

5.
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多年,人们有褒有贬,焦点集中在企业的各种短期行为。本文在指出承包制实质是一种委托代理制的基础上,概括了承包企业行为特征及产生根源;提出了确定承包基数的较合理方法和成立真正意义上的承包考评委员会,从而完善承包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承包经营责任制(简称承包制),作为实现两权分离,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的主导形式,已经得到社会各方面的认可。特别是全面推行企业承包制以来,不仅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动了企业内部的改革,而且也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提供了动力和条件。当前,对于承包制,一要稳定,二要完善,这关系着企业,以致整个经济和社会政治局势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国有企业税后留利亦即国有企业根据国家规定向国家缴纳税利和扣除折旧后留给企业的利润,其最终所有权究竟如何界定?这是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实践中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首先是从扩大企业自主权,给企业让利起步的。尔后又普遍推行了以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为特征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承包制的广泛推行,不仅使国有企业的经营权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尤其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随着企业留利制度的实行,引起了国有企业内部一系列新的变革。这一变革的重要方面就是在国有企业原发性所有权之旁,派生出次生性的企业所有权,即国有企业对其税后留利的所有权。  相似文献   

8.
我国目前已有很大一部分的国营企业,实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简称“承包制”)。实行承包制后的企业,在权利关系上有着很大的变化。但是,它们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权利关系有何特点?怎样从权利关系上看企业承包者的“身份”?这些问题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探讨。本文谈一些初浅看法。  相似文献   

9.
<正> 近几年来,由于广泛推行企业承包制,对企业经营机制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实践也表明,承包制确实存在着不少严重问题,除了大中型企业还没有真正搞活、效益没有明显提高、政企没有彻底分开以外,承包制还存在着妨碍政府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问题。表现是:第一,基数递增的承包方式,实行倒累进上缴税利制。超过承包额以后,企业收入越高,上缴财政比例越低。这不仅使财政收入低于工业增长速度,财政也无  相似文献   

10.
追求职工收入最大化、采取掠夺式经营、忽视积累、只图承包期收益……这是目前较普遍的承包企业行为短期化现象。对此,包括学术界在内的许多人认为这是承包制的先天不足,因此对承包制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在实践上影响了承包制的推行和完善。因而必须对承包企业行为短期化作出实事求是的解释,并探寻完善承包制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在城市推行承包制已经三个年头了。有一批企业已经承包到期,其余大部分企业的承包也将于今年年底到期。当前,正处于两个承包期衔接的关键时刻。如何评价承包制是经济界和企业广大职工十分关心的问题。承包制诞生于我国经济困难之际。它一经出现,就一举扭转了经济困难局面,在增强企业的生机和活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改善职工生活,调动企业和职工积极性等方面,取得了显而易见的巨大成效。尤其应该指出的是,我国搞改革开放是为了使生产关系更好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衡量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准是能否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能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而承包制正是坚持公有制,鲜明地反对任何瓦解公有制的私有化倾向,在保证社会主义方向,保持公有制的前提下,把国家、企业和职工的三者利益结合起来。作为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新的企业运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我国企业制度分析理论的不足,在结构和功能分析基础上,对我国承包企业制度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承包制度本身的结构紊乱和功能不良使之难以成为我国企业制度创新的目标模式,而股份制度则是一种有效的选择。但针对我国目前的现状,理应先立足于完善承包制,在完善承包制的基础上,确立法人地位,遂步过渡到股份制。  相似文献   

13.
如何把企业技术改造同承包经营责任制有机结合起来,解决承包企业技术改造责任约束软化问题,对于深化企业改革,进一步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有效的保证国有资产增殖,有着重要意义。 一、现行承包制下技术改造责任约束软化的主要表现 技术改造是改变现有企业技术落后面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在国家颁布的《承包条例》中,就明确地规定,承包企业必须“包完成技术改造任务。”这种把企业技术改造用承包合同形式明确规定下来,并使责、权、利关系统一于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之中,就形成了企业技术进步的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机制,极大地调动了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主  相似文献   

14.
企业改革是经济改革的中心环节。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宏观经济环境中种种与它不相适应的弊病或弱点逐渐显露出来,为企业改革提出了整顿宏观经济环境的要求。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表明它是企业改革的一种有效的过渡形式。同时,也暴露出承包经营责任制存在的不足之处,承包责任制的完善,关键在于综合治理宏观经济环境。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综合治理经济环境,完善企业承包制,提出一些浅显的看法,以求指正。  相似文献   

15.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实行承包经营以后,企业的资金将依法划分为国家资金和企业资金两部分,分别列帐。承包前企业占用的全部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列为国家资金;承包期间的留利,以及用留利投入形成的固定资产和补充的流动资金列为企业资金。企业对企业资金享有什么样的权利,是一个不仅关系到企业利益,而且也关系到国家和社会利益的重大经济问题和法律问题。从理论上深入探讨达一问题,明确其法律性质,对于完善承包制和深化企业改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我国推行企业承包制后所带来的进步和矛盾,比较了现有承包形式三种可能的发展选择,提出了承包制向股份制过渡的构想。文章认为,承包制推行后的体制特征是:政府和企业之间以收入分配为中心的有限分离,承包者一定程度的自主经营加之以政府的外部行政控制。承包制最有利的发展前途是向股份制过渡:近期内以完善承包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主,中期目标即应是创造规范化条件,实现过渡。  相似文献   

17.
我国企业体制改革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看待目前部分大中型企业所实行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我国企业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是什么?这些都是目前理论界与实际部门议论和关注的热点。前不久,我院部分博士、硕士研究生同首都部分经济理论工作者一起,对此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一、“两权分离”与产权关系问题 “两权分离”以及与此有关的产权关系问题,是与会者讨论的第一个热点。许多同志认为,“两权分离”是企业改革的一条重要思路,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则是这一思路的体现,同时,产权关系与“两权分离”有着密切联系,而且是企业改革的一大难题。讨论中,关于“两权分离”问题,主要有以下五种观点。  相似文献   

18.
1990年底,我国大部分企业第一轮承包相继届满,新的一轮承包即将开始,根据国务院“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政策不变,继续坚持和完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精神,为进一步完善新一轮承包,本文试对承包经营企业的分配问题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正> 承包制对商业企业搞活经营、提高经济效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如企业出现短期经营行为,消费基金增长过快等等,因此需要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深化企业改革以完善商业承包经营制度。本文就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合理确定企业上变比例,处理好国家与企业间的分配关系 目前承包企业上交利润的分配比例是在第二步利改税的基础上通过确定承包基数核定的,从实际情况看,多数商业企业上交比例偏低,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1988  相似文献   

20.
<正> 目前,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推行取得了势如破竹的进展。承包制正从比较狭小的范围,走向普遍推行的阶段。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与此同时,承包制的理论研究也随之深入。现将搜集到的1987年以来有关承包制的新观点、新提法,整理简述如下: 一、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概念和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