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哲学三形态检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检讨 2 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的重大问题 ,文化哲学无疑最需浓墨重彩。如果说 ,有关实践哲学的争论构成了“一条非常亮丽的风景线” ,那么 ,这条亮丽的风景线却是由文化哲学的“万家灯火”构筑而成的。人们正是通过文化这个“血脉”触摸到了实践这个“中轴”。回头检视 2 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前进的隧道 ,不难体味 ,文化构筑了实践的辉煌 ,实践锤炼了文化的深刻。文化与实践使我们的哲学在世纪末显得十分丰满和富态。具体地检讨文化哲学本身 ,将其置放于研究历史和研究情境的纵与横的坐标之中 ,或说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审视之 ,可…  相似文献   

2.
有来有往     
《青岛画报》2013,(9):2-3
博物馆的产生萌发于人们的收藏意识。在4000多年前,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统治者就注意寻找保藏珍品奇物。现代意义的博物馆在17世纪后期出现。无论以前人类曾有过多么辉煌的文明,都无一例外地将被历史的烟尘所湮没,人类在不断地创造着文明,文明却无法永生——这是永恒的法则。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某个途径去寻找这些文明的踪迹。这个途径就是博物馆。本期特稿为您呈现《神奇的博物馆之旅》。  相似文献   

3.
浅析世纪末中国的文化冲突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定位选择刘若欠一百年前,法国人制造了“Fin-die-sincle”一词,即“世纪末”,它意味着一种文化潮流。历史走过了整整一个世纪,在经历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人类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迁。“‘世纪末’这个词...  相似文献   

4.
“人类,诗意地居住在这地球上……”当20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大师海德格尔在援引荷尔德林的这句诗句时,不仅使自己从对存在的追问走向诗化哲学,而且个全人类深刻反省:人类到底应该怎样生活?当上海在拼命拽住时间老人的尾巴奔向现代化的时候,当上海人在想方设法使自己尽快富裕起来,尽情享受人生时,上海人啊,您是否想过:怎样的生活才是诗意的?怎样的居住才是诗意的?诗意的生活,诗意的居住——这是人类生活和居住的最高境界,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之间关系的高度的和谐与统一。几千年来,我们祖先追求的“天人…  相似文献   

5.
张秀芝 《唐都学刊》2011,27(3):112-116
睿智而叛逆的文学大师D·H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最独特和最有争议的作家。传统上对于劳伦斯的研究总是将他与性相提并论。现在从生态批评这一新视角解读劳氏的《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这部作品,进一步揭示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批判极端科学这一理性工具,从而表达作者在社会生态失衡下的自我抗争。劳伦斯面对纷扰喧闹的世界,以他犀利的目光观察和审视着人类的发展,并不断地对自己所处时代进行反省,表达了他对人类返朴归真,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理想。  相似文献   

6.
当人们徜徉在旖旎海洋风光中,即将敲晌新年钟声的时候,当地时间2004年12月26日上午,就在离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不远处,一场南亚地区40年来最强烈的8.9级地震发生了。大地震后引发了大海啸,10多米高的海浪席卷了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马尔代夫、斯里兰卡、泰国等国家的村庄和海滨度假区。到目前已造成至少16万人死亡,50多万人受伤,100多万人流离失所,近200万人需要食物、洁净水和卫生医疗服务。海啸尽管离我们而去,但其影响是世界性的、长久的。海啸灾难引发人道主义全球化的同时,也引发了地球村公民们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审视。人类置身工业文明的怀抱里,对洪荒早已失忆,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狂热中,大肆挥霍自然资源,使地球生态失去了平衡。海洋怒发冲冠,人类积蓄千年的文明辉煌在灾难面前,摧枯拉朽,不堪一击。在印度洋的狂怒中,人类从工业的灯红酒绿中警醒过来:原来《圣经》描述的灾难就在自己身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人类其实非常渺小,只是沧海一粟,任何人类都不是自然界的对手。印度洋大地震海啸令人类一刻都有不放松自己:抛弃夜郎自大,划清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生存界线,最(?)地追求人类文明与自然文明的共生共存、和谐发展。让我们共同理智地审视,这不仅是你我的私物,而且是全人类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文明及生态文明并非在人类产生之前或与人类一同产生,它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类对长期以来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的消极后果经过认真思索并为之付出了惨重代价的结果;是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深刻的历史反省。就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关系而言,并非独立于其他文明之外,而是以其他文明为基础,渗透于其他文明之中。就它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关系而言,并非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下一个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8.
沈阳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曾拥有过辉煌的历史,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形势下,沈阳再一次被历史推到了世界的面前。“东北大振兴,沈阳要先行”——这是720 万沈阳人在21世纪经济大变革中提出的一个战略口号,更是历史赋予沈阳的重任。  相似文献   

9.
人类原本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当人类还处在与自然界融为一体、还没有从自然界中提升与分离出来时,不可能有文明现象的产生,只是随着工业与艺术的产生人们开始自己生产满足自己需要的物品的时候,人类的历史才由史前史转变为文明史。因此,文明的底蕴不意味着对自然状态的适应与保护,而意味着对自然状态的一种游离。文明与文化具有同源性,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产物,都具有历史的性质。而一切具有历史性质的东西都存在着比较与区分的可能和必要。文明和文化一样也存在着先进与落后的区分。文明作为一种历史产物,它的生成与发展也是有条件的,文明的发展必须与具体的历史条件相适应,与人类自身的真实需求相适应,否则就会发生文明过度的问题即文明异化。文明的过度发展不仅不具有积极意义,反而会产生负效应。  相似文献   

10.
人在社会制度、社会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状况是一种标志,它说明该社会及整个文明为发展并实现“人的本质力量”所提供的客观条件和可能性。在以前的各种文明社会中,物和资本是主要的财富和社会运动的目的,而创造这些文明社会的人不过是一种工具。这种文明社会的历史只能算是史前史,真正的历史是从共产主义文明开始的。这些文明社会为向人类真正历史的过渡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前提。人是创造全部文化财富、改变那些不再符合社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考察文化与文明的关系入手,沿着泰勒的思路,对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文化,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类适应环境,主宰环境的一种群体的综合性行为能力。文化可分为两大类型或曰两大系统;这两大类型或两大系统组成了一个由浅入深的文化结构,具有着自己的特征。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最基本的功能是将无数的个体联结为社会,并将处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缀结为历史。  相似文献   

12.
万斌  王学川 《浙江学刊》2007,1(4):81-88
历史美是体现着人类历史发展的本质与规律,能够引起人们的愉悦情感的具体的社会历史形象。人类在历史活动中按照美的规律不断地显示和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从而创造着历史美。历史美从本质上说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确证和展现。历史美可分为历史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类。历史美具有的三个根本特征是广博性、可感知性、情感性。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哲学作为历史生存论阐明了人类历史性生存所发生的"辩证逻辑".这一辩证逻辑表明:人类从"类本质"的原初自由开始,经过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发生的双重异化(精神的异化和经济的异化),最终通过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实现了向自由本质的回归,即共产主义的人类解放.历史生存论是马克思哲学对人类历史性生存所遵循的"辩证逻辑"的反思.  相似文献   

14.
郑淑欣 《学术交流》2003,1(5):107-110
20世纪生态或环境问题不断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鉴于这一问题正在使人类的生活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生态危机所表达的实质是人类对自我生存的强烈忧患意识。它不但具有新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并且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过程中对人类的历史做了初步的反省。  相似文献   

15.
网恋解读     
余开亮 《社会》2002,(6):34-35
哲学家弗洛姆说生存的各种矛盾是人的本质.确乎,网络时代的莅临更使人类生存在各种复杂的矛盾之中.虽然计算机和网络的发明使人的理智空间得以前所未有的扩大和延伸,但现代社会生活却也让人的情感方舟在渺茫的大海中迷失了方向,人类情感在理智成就面前却显得极度脆弱.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过程中问题的日益突现,人们普遍开始了以反叛理性和个人主体性为特征的对现代化的反思。许多学者为解救现代化的灾难,倡导各种非人类中心论思想,否定人类中心主义。但全球问题的实质是人的问题、人的命运和人的未来的问题。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人类社会的人文化观念,本质是人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最基本的行为法则。到目前为止,大约经历了三个大的历史形态,即原始的人类中心主义、新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现在的人类中心主义。所谓非人类中心主义本质上仍然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是对新的人类中心主义带有偏激性的否定。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人类的自体原则,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7.
无政府主义思想产生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想。这一思想的发端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但它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却是形成于19世纪中叶,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得到进一步发展。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无政府主义也就是小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的变种,它在国际工人运动中是颇有影响的。本文将通过对葛德文、斯蒂纳、蒲鲁东、巴枯宁、克鲁泡特金等人的思想评述,对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发端、形成和发展作一简要的历史考察;同时,对在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无政府工团主义也作一简略的概述。这样,我们也就可以大致看出无政府主义思想发展的历史轮廓,并对无政府主义这个概念有一  相似文献   

18.
人是什么?人的本质如何?这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问题。今天,如果我们回首人类几千年的历史空间.我们就会被无数变幻莫测、五花八门的人的图景遮蔽。我们尽可举出历史上各种人的图景,但不知道自己究竟属于哪一类。生物学、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性格学、民族学、文化形态学等都从不同角度描绘过人的具体图景.但所有这些最终都未能阐明人的本质自身。本世纪20年代,德国哲学家M·舍勒首次系统地表述了哲学人类学思想。舍勒一扫对于人的种种偏见,力图单刀直入地接近人的本质。在他看来,人是生命冲动与精神本质的双重结构:…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从人服从于自然到自然服从于人的过程。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人的地位因此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以至于人类自己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不能。能否正确地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关系到人类后世子孙的大问题。但是人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矫枉过正,为了避免一种极端反而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一定程度上是取决于人的认识结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为人类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较好的方法,并且它对我们现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可提供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20.
论艺术与城市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艺术代表着城市文明的最高本质,是比“城市的善”更高一层的东西。在城市文明的更高发展目标与阶段上,可以发现作为美的直接表现形式的艺术与城市文明的本质联系。艺术是文明的象征,历史上每一个辉煌的文明,都创造出了属于自身的伟大艺术。艺术可以使我们摆脱与世界的实用的功利性关系,实用性是不自由的,功利性是不愉快的。在文明时代中,正是由于各种物质性力量的片面发展,使人类的理性需要彻底抑制了感性的需要,这是文明人生活格外沉重、不自由、不愉快的根源。要想改变或减轻文明的异化,首先需要改变轻视艺术的实用主义态度,承认艺术与审美价值,与人类创造的其他文化形式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艺术与城市文明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艺术是区别城市与乡村的一个重要尺度,对审美与艺术的态度折射出大都市与普通城市在文明模式上的差别,作为城市文明更高发展成果的当代都市文明对艺术本身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艺术之城”是一种以美学为理论基础、以艺术活动为实践中介、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理念的城市文明建设与发展框架,对于当代城市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性意义。探索一套切实可行的现实运作机制,充分发挥“艺术之城”建设对上海、“艺术之都”建设对长三角都市群综合竞争力的引导与带动作用,使上海与长三角都市群摆脱其“经济发达,文化简单”的初级文明形态,并对中国城市的全面发展起到某种重要的示范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