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元月初,广西凌乐县召开四级干部会议,镇洪社瑶族生产队队长韦田玉也参加了。会上,镇洪社规划今年要成为千斤社,有些僮族生产队员提出要成为千斤队,有的提出要成为千二斤队。瑶族生产队该订多少呢?韦田玉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他思忖着:瑶族祖祖辈辈靠“砍火焰”吃饭,不习惯积肥,不讲究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如果也规划为千斤队,社员们不同意怎么办?但他又想:同样田土,僮族社员能做得到,我们瑶族为什么做不到?假如我们把单季稻全部改为双季稻,每亩再施肥二百五十担,不能突现亩产千斤,还不能实现亩产八百斤?想到这里,他有了勇气,向大会提出了他们瑶族生产队要争取亩产八百斤。党支部书记班统道(僮族)也鼓励他说:“老韦,干吧!我们有党的领导,又有僮族瑶族社员们互相帮助,亩产八百斤一定能实现。”  相似文献   

2.
人们都知道我们回回吃的食品称“清真食品。”“清真”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就出现过。大约在我国南北朝时代(公元420—589年),就有文人在诗词中使用这个词语。他们大都是在赞美某一个人的行为端正或描写优美环境时使用“清真”一词。后来,对按回族风俗习惯制做的食品也都加上“清真”一词,以表示与非回族人制做的食品之区别。故直到现在,我们仍可看到“清真餐厅”、“清真食品店”的招牌。凡是出售清真食品的场所,在门前和牌子上都有一行阿拉伯文,译成汉语就是“这里是穆斯林的食品。”在回族的风俗习惯中,历来把“油香”作为一种既尊贵又香甜的食品。“油香”是一种面食。制作时,把用温水搅和好的白面分别拍成直径约15厘米的圆饼,放在油锅内炸熟。回  相似文献   

3.
跳月,是湘西苗族地区古代盛行的一种自主婚恋习俗,是苗族未婚青年男女择配的盛会,也是苗族人民繁衍生息、文化娱乐与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体现了苗族人民崇尚自由生活、向往和谐与发展的民族心理模式。尽管这种婚恋习俗在今天的湘西苗族地区已经十分罕见,或者说甚至绝迹,但这种婚恋习俗的遗韵仍然渗透进民族的心灵之中,它像一首余音袅袅的民歌,将永远响彻在苗族历史的晴空之中。  相似文献   

4.
藏族“盟誓”习俗探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盟誓”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一种古老的习俗。它的产生、发展源渊流长,并和人类原始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拙文就此简单地论述了藏族“盟誓”的习俗产生、仪式、作用以及和原始文化之间的关系,恳请专家指正。一、“盟誓”概念探源“盟誓”,根据《藏汉大辞典》的解释,是指“以三宝为证发誓”,即(1)以佛、法、僧三宝为证发誓,以便使盟誓双方都能坚守自己的誓言,增进信任促进彼此的关系;(2)或以佛、法、僧三宝为证发誓,以达到辨别真伪的目的卢此外也有对天起誓,在活佛…  相似文献   

5.
作为文化遗留物,"门户"习俗在山西吕梁市临县地区影响深远,主要反映在婚姻嫁娶方面——如果对方"门户"不对(俗称"臭骨子"),那么婚姻一般很难结成。追根溯源,"门户"问题与元时蒙古人对汉人实行的初夜权制度有关。研究发现:"门户"之"臭"即为狐臭,狐臭体味是判断"臭骨子"的重要依据,"门户"实质上是狐臭的一个别称——属于学者李峰所称的民俗意义上的狐臭。  相似文献   

6.
壮族“舞春牛”习俗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舞春牛”是壮族地区流行的一项传统文艺活动。其渊源于壮族先民的牛图腾崇拜,后来发展演变成一种丰收酬神和祈年求福的宗教祭扫性舞蹈,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独特的社会功能。舞蹈动律朴实生动,形式复杂多变,内容丰富深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也吸收了汉文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东北三省的白山黑水之间,是人参的故乡,也是女真族和她的后裔满族的肇兴之地。在过去的年代里,满族及其先世女真族,在这里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游牧、采集生活。“放山”,即采人参,是主要的民间采集生产形式,也是他们多年来赖以生存的重要生产手段之一。 “放山”,是一种极其艰苦的生产劳动。放山人为了获取珍贵的宝藏,长期活动在深山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哭嫁”习俗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洋 《民族论坛》2004,(8):43-43
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中,每当新娘出嫁时,都时兴“哭嫁”,其场面浩大隆重,气氛热烈、凄楚。这种哭嫁活动,一般要进行几个小时,有的甚至长达十天半月。并且认为,新娘出嫁“不哭不发,越哭越发”,哭得越热闹越好。  追溯少数民族哭嫁之习俗,早在远古时代就流行了。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中就有关于西南少数民族嫁女时哭嫁的记载:“新人盛席庙坐,女伴亦盛锦夹辅之,迭相歌和,含情凄惋……”。这种独特的习俗,经过千百年的演变,直到婚姻自由的今天,仍然鲜活地存在于少数民族生活中,不同的是时代的发展赋予了这种婚嫁习俗以更加丰富的文化…  相似文献   

9.
侗族的“打标”习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打标”,侗语称为“多标”,客家人称为“打表”。“打标”就是用山区随地可见的芒冬草或其他植物,或者用生产工具等作为某种标志,常见的有山标、水标、田标、寨标、约标、鱼标以及特标等。“打标”是侗家人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一种习惯,它不仅反映了侗家古朴的传统习俗,同时也反映了侗家良好的精神面貌。这里,仅对侗族的“打标”习俗作个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0.
在靖西、那坡、德保一带的壮族农村,至今还保留着一种古朴的民间习俗——做“同”。做“同”是壮语音译,在壮族家庭中,做“同”被视为一种神圣、吉祥的喜事。做“同”的条件很简单,男子与男子之间,女子与女子之间,只要双方乐意,就可以做“同”。既不需要同姓,也不需要同月、同日生,同年即可;不论家庭条件如何;不论远近。做“同”时,只需做些简单的象征性仪式。俗称“老同”。  相似文献   

11.
对壮族歌圩的不同意见,不单是对这种传统的民族形式的分歧,而是涉及到怎样正确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不能根据某些人主观的意向和好恶,随便把少数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讲成是什么“落后”、  相似文献   

12.
<正> 湘西苗族在丧葬仪式中自古就有“闹丧”的习俗,它蕴含了大量珍贵的苗族丧葬口碑资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苗族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感情。因此,近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对其进行深入的调查和探讨,以求解开其中的奥秘。  相似文献   

13.
李文起是满族人,曾是一位人民教师。1970年半路出家,到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公安局当侦察员。1985年至今,任局长、党委书记。他机智多谋、勤学苦练,会开汽车、摩托,会摄影、痕检、化验、双手写字……从1984年到今年4月底,全县共发重、特大案件217起,侦破了199起,破案率高达91.7%。他成为县公安战线德才兼备、法力过人的“高僧”。多年的工作实践使李文起体会到,公安机关必须将侦察工作摆在首位。通过侦破案件,提高公安机关的威慑力,从而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埋岩”是过去融水苗族定乡规、誓遵承诺的形式。本文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介绍“埋岩”习俗的形式和内容,论述它产生的年代和存在的民族土壤。收稿日期##81997年5月  相似文献   

15.
在盛行一夫一妻制的大理州洱源县西山乡白族传统社会中,婚姻之外还存在着结交情人的"采百花"习俗。"采百花"习俗在当地白族传统社会中呈公开而普遍的存在状态,与其他绝大多数社会为维护婚姻家庭和谐稳定所规定的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相悖。本文作者对"采百花"习俗进行了长期的田野调查,深入分析研究了大理洱源西山白族传统社会中"采百花"习俗的历史文化背景、基本特征、群体认同、社会规范及其在当代社会中发生的变迁,为探求白族传统婚俗文化提供了一个民族志个案。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回族吃“油香”的习俗为中心,具体分析其使用的情形,以揭示其典型性;分析其制作与使用的特点,以显露其中隐含的民族性与宗教性;分析其象征与社会功能,以探讨民族性与宗教性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油香”的来历进一步揭示回族与伊斯兰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正> 苗族是一个散布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少数民族,各个地区的苗族因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形成各自独特的风俗习惯。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苗族有“坐茶棚”的风俗习惯,本文拟就其渊源、功能及对它应有的取舍态度等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服饰的等级与尊卑痕迹十分明显,服饰不仅是人类防寒避暑保护身体和美化装饰自己的简单用具,亦是社会上层君主统治下层庶民"礼治"的工具,也是华夏民族礼仪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在几千年的中华历史中,各朝代都有"以左为尊""男尊女卑""男左女右"的传统思想。文章从汉民族传统的右衽着装习俗,多角度阐述服装"右衽"为上的着装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19.
参木拉 《西藏研究》2004,(1):102-105
生育习俗作为人生第一大礼,在人生诸多仪礼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持续的时间较长.从生育习俗所含的内容看,实际上包括了孕育期和诞生的所有习俗.不同的国家、民族、地区又呈现出不同的习俗.本文对白朗县"甲村"的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生育习俗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20.
"库木勒"是达语,汉译是柳蒿芽的意思.柳蒿,又称白蒿、水蒿,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于河岸、沼泽之地,尤以嫩江岸边为最.其出土二寸之许的嫩茎叶芽虽稍苦可作食用.经中医中药学之研究,柳蒿芽有健脾开胃、清火解毒之功能.国家林业土壤研究所鉴定柳蒿之全株含对人体有补益的芳香油百分之零点四七.可见,柳蒿芽是理想的可作食用的野生植物.世居嫩江两岸的达斡尔族人民,早在几百年前就同"库木勒"结下了特殊的缘分.远古时候,达斡尔族是一个从事游牧和渔猎的民族,不善农耕.清朝时期,大部分男子征战疆场,在家的妇儒老小更无法耕种土地,朝廷供应的口粮又不能及时运到,加之兵荒马乱,遇到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